两岸心灵契合要靠文化引领
2015-02-14作者丨艾松如华艺广播公司执行董事
作者丨艾松如 华艺广播公司执行董事
当前台湾岛内政治现实表明,尽管两岸时空距离不再遥远,但两岸心灵距离依旧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统一是心灵契合”的论述深刻揭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致和平统一,不仅要靠两岸高层从法律上、机制上加以确定,而且要靠两岸民众从心理上、情感上加以认同。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两岸社会最大交集,文化将是跨越心灵海峡、达成心灵契合的最佳使者。
“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的核心,说到底就四个字:“人化”、“化人”。“人化”是文化的本质,“化人”是文化的作用。作为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精魂,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思想智慧,也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个性气质、精神风貌。文化之于民族就像空气之于生命。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关键是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是文化的复兴。
海峡两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彼此分隔和各自发展,已经形成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毋庸讳言,随着两岸交流由“浅水区”进入“深水区”,认同落差与深化交流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凸显,认同问题已经成为两岸关系核心问题。文化的融合是根本的融合,文化的认同是核心的认同,只有促进文化融合、增进文化认同,方能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因此,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理应以中华文化凝聚两岸民心、引领两岸未来,通过两岸共同发展营造共同生活方式、形塑共同价值观念,促使两岸同胞情感趋融、价值趋近、认同趋合、潮流趋同,逐步打破“台湾命运共同体”狭隘意识、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价值追求,并且使之成为两岸同胞公认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恢宏,是中华儿女共创的宝贵财富,是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家园。尽管两岸走过了不同发展道路,但中华文化根脉始终存续于两岸之间。两岸经过长期交流融合、碰撞激荡,目前已走到了构建两岸全新文化形态的历史阶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两岸同胞理应努力追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方式,以同属两岸的新价值,用同属两岸的新思维,共同张扬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因此,放眼未来,应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深入推进两岸人文交流,推动两岸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民众尤其青年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两岸人文交流需要奉行庶民路线、重视青年交流,让文化交流深入草根、融入生活。
诚然,两岸同胞同文同种,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但两岸长期形成的认同落差绝非短期之内可以消除。解决中华民族的问题,要靠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合”是中华民族特有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至高境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合”倡导“和而不同”的精神,既承认矛盾、差异,又解决矛盾、差异,使得诸多异质、不同在对立中统一、相容并立中求同存异、聚同融异,形成总体平衡、整体和谐。《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化解两岸同胞认同落差,促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正是需要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作为基础,它绝非强求外在整齐划一,而是追求内在和谐统一,即在尊重差异中增进认同,在包容多样中累积共识。古人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面对历史造就的心灵海峡,时代呼唤两岸同胞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胸怀,多一份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并发表讲话,在两岸各界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