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来袭
2015-02-13兰兰
兰兰
“北京咳”,一个带有玩笑意味的舶(bó)来词,却充满了人们对北京的爱与恨。“北京咳”一词来源于人们对北京环境的嘲笑:很多初来北京的人都很难适应北京的干燥气候,如果再遇到雾霾(mái)天,就会产生咽痒、咳嗽、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不过,这两年“北京咳”已经不再是一个地区指向性明确的专属词语了,因为除了北京,中国大部分城市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许多城市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各种严格的治霾措施。看来,对空气质量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了!
半个世纪前的“伦敦雾”
195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正在举行一场赛牛比赛,但许多参赛的牛相继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其中有50多头出现了严重中毒症状。很快,伦敦市民发现,周围的空气越来越浑浊,视线越来越差。虽然伦敦人见惯了雾,但那天的“雾”格外不一样。空气中明显夹杂着刺鼻的味道,许多人都觉得呼吸困难、眼睛刺痛,紧接着出现咳嗽和哮喘的人明显增多。第一天,“雾”还不算太严重,可到了第二天,能见度已经下降到仅仅几米。当时,伦敦人用的多是白炽灯,灯光无法穿透雾气,许多人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除了地铁,伦敦所有的地面交通工具几乎全部停运,所以尽管需要救治的人有很多,但救护车根本无法出行。呼吸困难和死亡开始在整个城市蔓延。
这场大“雾”持续了4天之久,虽然后来它离开了伦敦,但伦敦的路面、屋顶都蒙上了一层黑乎乎的烟尘颗粒。4703人,这是伦敦官方披露的、在4天“伦敦雾”事件中死亡的人数。此外,还有近10万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接下来的两年里还有8000多人因为此次事件而陆续死亡。所以,死于“伦敦雾”事件的到底有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
值得借鉴的法案
1956年,英国国会出台了《洁净空气法》。该法律规定:市内不允许新建工厂;工厂应使用无烟燃料;工厂应修建高大的烟囱来帮助排烟;燃煤取暖的居民如果使用无烟煤,政府会给予经济奖励,等等。后来,道路交通的相关法案纷纷出台,规定了机动车的碳排放标准。除了政府政令,伦敦市民也积极参与到了节能减排的行动中,人们出行时或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或骑自行车。如今,曾被称为“雾都”的伦敦,天空大多数时间都呈现出令人心醉的蓝色。
值得反思
我国近几年频发的雾霾现象和当年的“伦敦雾”事件非常相似。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逐渐增加,工业生产、冬季供暖、汽车尾气……越来越多的因素使得雾霾越来越严重,而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的确,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冷空气活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大气污染才是雾霾产生的真正原因。我们不能一味地寻求客观原因,而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从现在做起,每一天都牢记节能减排的目标,从而早日让灰蒙蒙的天空重现清澈的蓝色。
(选自《小百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