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路径
2015-02-13周良发舒从云
周良发,舒从云
(安徽理工大学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7)
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路径
周良发,舒从云
(安徽理工大学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7)
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不仅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积极的垂范作用,还关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路径主要有教育引领、舆论引导、学习活动和亲身体验。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持续地进行。
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路径
美国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姆指出:“任何一个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就必须紧密地围绕并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头脑里。”[1]317这里的“思想方式”即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或者执政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且对普通民众具有导向作用的文化,现阶段我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文化的核心内容。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故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不仅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积极的垂范作用,还关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考察和揭示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路径,有助于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教育引领是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路径
在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过程中,教育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里所说的教育引领,是指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主流文化的熏染和熔铸,从而认知、接受和认同主流文化。它是所有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首要途径,也是党和政府向大学生正面灌输主流文化的主要方式。而在诸多教育类型中,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的影响尤为关键。
作为一种规范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因为学校教育的教学理念直接体现国家意志,故其在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主要表现,可以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从施教主体国家的立场来说,学校教育引领是执政党通过制定教育内容,充分展示执政文化的核心义理,引领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路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既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又是执政党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具体操作上,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旨在传播和贯彻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帮助大学生熟谙最新的形势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主流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备地呈现施教主体的思想文化导向和意识形态内涵,进而培养符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其次,就受教者大学生的角度而言,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系统学习主流文化的根本途径。这一途径的基本性不仅体现在广泛性意义,还体现在系统性意义。前者表现在所有大学生必须经历的覆盖面上,后者表现在大学生接受主流文化的全过程中。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大学生只有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接受规范的学校教育,掌握专业技能和主流文化,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当下主流文化教育是与其他知识内容融为一体而实施的,从表面上看呈现给大学生的往往是一种自然的影响。
这种自然的影响宛若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但实际效果却没有想象的那般完美。基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主流文化的教育引领具有普遍性、灌输性、强制性的倾向。主流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恰恰源于施教者过于依赖宣传、说教、灌输等刚性手段而忽视其他柔性方式,以至于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大学生说不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学者陈家琪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不关心此类问题”[2]。当然,我们不希冀所有大学生都能完整地复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至少要有一种起码的朴素理解。价值观本质上说是一种信念,它几乎如同人之本能一样,源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匪夷所思的是,这种信念却未能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学过即忘”、“考过即丢”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心怀忧思并因而殚精竭虑,企望为大学生主流文化的教育认同建言:首先必须找出主流文化教育认同规律,选择能够唤起大学生兴致的认同方法,创设宽松融洽的教育认同情境,努力做到主流文化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其次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通过刚柔相济的教学方式让主流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再者应该重视其他教育类型的辅助作用,比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只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使教育引领真正成为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路径。
二、舆论引导是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日常性路径
与教育引领重在学理层面上的系统灌输不同,舆论引导贵在现实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所谓舆论引导,是指大学生在社会主流舆论的浸润濡染下逐渐生成的对流文化的认同。舆论作为一种介质,既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主流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党和国家引导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主要方式,故舆论引导是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日常性路径。
首先,社会舆论是当代大学生关注当下、介入社会的重要渠道。社会舆论是一定时期内普遍流行的主流话语,也是执政党宣传施政纲要和主流文化的主要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舆论呈现多元并存之势。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社会舆论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在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关注社会舆论不仅是社会大众文化消费的基本方式,也是当代大学生关注当下、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通过社会舆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全面地审视当前的社会现状,更精确地定位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此基础之上,大学生找准介入社会的基本路径,从而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专长,找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接榫点。或许只有如此,当代大学生才能认准建功立业的社会坐标,在时代需求中彰显自己的理想抱负。在此意义上说,社会舆论将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由理论认同转向实践行动,由“内化”转向“外化”,为主流文化的舆论引导提供更为广阔的认同空间。
其次,舆论引导是执政党发挥主流文化社会教育的日常性路径。由于社会舆论在语言和视角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正好契合了大学生的猎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舆论生成之初便引起青年学子的关注。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形形色色的社会舆论不断涌现,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机会增多的同时也面临着价值评判的困难。比如一些西方舶来的舆论思潮,当代大学生可能对某些思潮只是一知半解,却因为感觉时尚而一味地跟风模仿,其结果不仅使部分大学生陷入价值困惑甚至迷失方向,进而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一些网络媒介打着资深权威的旗号,对历史问题和社会现实肆意曲解,让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历史知识稀薄的大学生往往难以辨明真伪,纵容了诸种不良舆论的渗透和传播。有鉴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弥散的许多不良舆论,党和国家需要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和科学引导作用,将当代大学生从价值困惑的泥淖中解脱出来。拯救方式无疑有很多种,其中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倡导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和广泛参与社会主流舆论,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大学生关注和参与主流舆论过程中,也逐渐深化了对主流文化的认知程度。
作为一种日常性的认同路径,舆论引导具有三大特征,分别是社会化的认同情境、生活化的认同过程和现实性的认同结果。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舆论引导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官方媒体的面孔比较生硬,缺乏亲和力,难免让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出现一定的逆反和拒斥;民间媒体存在魅俗之风和虚假现象,显然影响了大学生对舆论信息的筛选和捡拣;主流舆论的传播渠道不够丰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知和接受。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宣介方式作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与革新。一是创新主流文化的舆论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的宣传优势。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真诚沟通》栏目以公益广告的形式、感人至深的故事来彰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播以来颇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大学生享受视觉愉悦的同时了解和熟知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图像文化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榜样和模范的感染下逐渐萌生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实行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尽可能地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技术引发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深度变革,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2014年5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宣布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审查和整顿,重点剔除网站中带有负面效应的不良信息资源,让大学生拥有健康文明洁净的网络环境,为主流文化的网络传播提供良好的媒介载体。
三、学习活动是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集中性路径
大学生通过参加高校和党的理论工作部门组织的适时性的专题学习,能逐步接受、认同主流文化的新内容新观点。由于专题性学习易于小范围内集中进行,我们将其视为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集中性路径。
首先,学习活动是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基本手段。我们党历来重视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问题,并基于不同时期主流文化内容的嬗替展开相应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知、认同主流文化。目前,高校和党的理论宣传部门在主流文化的学习活动上普遍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集体座谈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就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进行专门的学习教育。这里的集中培训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文化的即时性培训,强化大学生理解主流文化的程度;专题讲座是就主流文化的某些内容进行专题性的解读,细化大学生认知主流文化的深度;集体座谈是在一定范围内召集大学生开展主流文化座谈,了解大学生掌握主流文化的情况;知识竞赛是以知识问答的形式学习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兴趣。虽然不同时期各地高校学习活动的形式略有差异,但是所有的学习活动皆以主流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旨归,而且每次学习活动皆有大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主流文化,促进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由“身归”到“心归”的转变,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和思想保证。
其次,学习活动是大学生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参与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学习教育活动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学习的系统性,故而成为当代大学生认知主流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历届党代会、人代会之后,高校都会及时组织全体大学生系统学习会议精神,邀请专家学者就某些重大决策进行详细解读,使大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掌握主流文化的新提法新观点新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主流文化迅速播扬到其他社会群体。这是因为大学生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不单单是系统学习主流文化的接受过程,还是传播主流文化的实践过程。主流文化一经传播到大学生这里,若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致、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无疑会进一步扩散和放大。基于大学生的独特的群体特征,他们对主流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在同辈群体与网络媒介中进行的。同辈群体易于身份认同,为主流文化传播提供了人力保障;网络媒介便于沟通交流,为大学生传播主流文化提供了有效渠道。然其短板亦显而易见:同辈群体容易认同,但辐射面狭窄;网络传播快速迅捷,但不安定性大。可见大学生传播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局限,这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应该认识到的问题。因而在主流文化的学习活动中,组织者和施教者应精准把握主流文化的正确方向,着力宣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科学引领先进文化的文明风尚,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主流文化的接受者、践行者和播扬者。
作为一种具有政治倾向的认同方式,学习活动具有认同方式的强制性、认同过程的集中性的特点。也正因为学习活动带有强制性和集中性,所以其不足之处亦不容忽焉。例如主流文化学习活动的类型不够丰富,学习形式单调僵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认同兴致,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把学习活动视为走过场,甚至表现出冷漠和反感,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日前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上做报告,90后大学生睡倒一大片,旋即成为社会热议热评的话题。然其原因并非报告主题《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不佳,很大程度上源于吴老没有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方式。而稍后“布鞋院士”李小文在电子科技大学做《我的中国梦——兼谈大学生活几个问题的思考》的讲座,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述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赢得了现场大学生满堂喝彩。两位院士讲座时况的巨大差别充分说明,主流文化学习活动的理念和方式需要大胆创新,否则出现教育的所谓负效果——越是当局大力提倡的,越是学生质疑和拒斥的。如何破解主流文化学习活动的负效果,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自觉自愿地去学,踏踏实实地真学,则是思想政治研究者和施教者必须深入思考的紧迫课题。毕竟主流文化认同是“自觉的认同而不是被动的认同”,“真实的认同而不是虚假的认同”,“理性的认同而不是盲从的认同”。[3]
四、亲身体验是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实践性路径
亲身体验是指大学生通过个人的亲眼看见和自身经历,以及对社会变迁的直观感受而产生的对主流文化的认知、接受和认同。如果说教育引领、舆论引导和学习活动是大学生从理论层面上认同主流文化,那么亲身体验则是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认同主流文化。
作为一种实践性认同路径,亲身体验是人们接触某个事物、认知某种观念的重要方式,以致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纷纷对其点赞。朱熹曰:“讲论自是讲论,须是将来自体验。说一段又这一段,何补!体验是自心里暗自讲量一次。”(《朱子语类》一一九卷)帕斯卡尔说:“人们通常总是被自己亲身所见到的道理说服,更甚于被别人精神里所想到的道理说服。”[4]1马克思指出:“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5]681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固然离不开宣传说教和理论灌注,但更需要他们通过亲身经历与直观感受来进一步认可和接受主流文化,因为体验认同是在情感和心境上对主流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相比教育认同、舆论认同和活动认同,体验认同的优势在于:这种认同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来源于对客体的深刻了解,往往能够转化为稳固的精神状态,进而将主流文化拔高到信仰层面。
体验认同的实践,首先得益于党和国家提倡的大学生走与实践结合的成才之路。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培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经验,也是青年大学生认知主流文化、接受主流文化的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下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指出“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们不相信”[6]314,因为文化认同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其根深植于社会实践之中。在当代中国,许多大学生踊跃参加高校和党的理论工作部门安排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直接参与感知社会、体验人生,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比如利用课余和假期开展各种调研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尽可能零距离地接触社会;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支教活动,可以增进大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通过志愿活动服务社会,能够培育大学生无私奉献和友爱精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理性认知。
其次,实践体验认同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首选之途。个人价值是指个体需求的满足或者个体意义的展现,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尽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张力,但马克思主义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进而指出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基础,即“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7]7。为他人或社会工作离不开实践活动,而自身是否完美则需要实践体验加以明辨。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从情感上接近和认可主流文化,由此产生一种积极肯定向上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强化下,当代大学生才萌发出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爱国之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作为大学生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认同路径,体验认同具有认同过程的亲历性、认同感受的深刻性和认同效果的持久性的特点。鉴于体验型认同源自主体内心深处且有感而发,认同效果一旦生成便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不会因外界环境变化戛然而止,故是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但是,正如世间没有十全十美一样,体验认同受到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局限。从社会实践角度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固然有很多种,但并非每种实践活动都能让所有大学生参与进来。即便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参与其中,然囿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和个性特征之异,偏重实践体验的认同效果难免参差不齐。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不断丰富人生经历和实践体验,方能在万千纷扰中厘清主流文化的深层义涵,以便对主流文化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认知和认可,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意义上的归属。
教育引领、舆论引导、学习活动、亲身体验体现在主流文化认同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场域中,它们之间相得益彰、互为映衬,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构筑了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的主要路径。促进大学生认知、接受和认同主流文化是高校和党的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然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致使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难以恒久,所以大学生认同主流文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持续地进行,以便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心悦诚服地认同主流文化,积极主动地践行主流文化。
[1] Anthony M Orum. Political Sociology [M].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USA, 1983.
[2] 陈家琪.从时代的社会关系出发[J].读书,2014(6).
[3] 陶文昭.论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
[4] 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杨 强】
The Path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ZHOU liang-fa,SHU Cong-yun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232007,Chin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not onl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xample of other social groups, but also relate to the effectivene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The path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mainly includes educational lead,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 The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n’t completed by one time, but need to be repeate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culture; Identity path
2015-01-26
安徽理工大学项目(AL2013039)
周良发(1979-)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理工大学思政部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与中西文化。
G641
A
1008-8008(2015)03-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