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学纲要》中的朱陆异同

2015-02-13刘倩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象山做学问本心

刘倩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理学纲要》中的朱陆异同

刘倩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一种学问成熟时会逐渐汇归为一二派,在理学中就表现为朱陆对峙。朱陆二人都是(源自北宋理学,但对本体和工夫却有不同理解,尤其鹅湖之会前后,两人往来讨论不绝,虽然途辙不同、思维不同,却并非能够相破,而是二人各自有所得力之处,讲授传道因人制宜,都是进学的权教,反过来可以互相补充。做学问能真有所体会,才真有助于立身进学。

《理学纲要》;吕思勉;宋明理学;鹅湖之会;朱陆异同

“一种学问,必有其兴起之时,亦必有其成熟之时。兴起之时,往往万籁争鸣,众源并发。至成熟之时,则渐汇为一二派。”吕思勉认为,宋初学者群起争鸣,尤其从安定、泰山、徂莱三先生开始,探讨义理,发明理学,学问趋向已经慢慢立定,是新的哲学思想兴起之时,到了南宋,学术大体趋向既定,就该寻求笃实切行之方,因此学术渐渐汇归,趋向于成熟,南宋时朱子学备受尊崇,与他同时的南轩之学与朱子学相近,不如朱子学深邃,因此并不能独树一帜,另一为大家吕伯恭的学术与朱子学也不过成割据之势,吕思勉判定,“与朱学对峙,唯有象山而已。”并在其《理学纲要》中做了值得研究的探讨。吕思勉判断两人学术(源时,认定朱子学问集北宋诸子大成,刚毅勇猛,师承可经龟山先生上溯到伊川,而象山并无明确师承,他自称“读孟子书自得”,但言语高妙,朱子认为其学问接近于禅,“程门高弟如谢上蔡、游定夫、杨龟山辈,下稍皆入禅学去。”因此断定“谢氏以觉言仁,实启象山之学。”再具体一点,“上蔡一转而为张子韶,张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吕思勉也认同朱子的见解,认为象山之学远承明道。尽管朱陆之学都是二程之学,但颇有不同,吕思勉说道,“大抵明道说话较浑融,伊川则于躬行之法较切实。朱子喜切实,故宗伊川。象山天资高,故近明道。”依吕思勉看来,南宋众流汇归时,理学大体上有此两派,朱陆各主其一,并非无端。

一、鹅湖之会

吕思勉剖析二人异同是以梳理鹅湖之会这一事件为开始的。“朱陆异同,始于淳熙三年乙未鹅湖之会,而成于乙巳丙午之间。”东莱先生吕祖谦因朱陆二家讲学有异同,欲和会之,因此约朱子与二陆会于信州的鹅湖寺。约会前夕,象山之兄复斋与象山先行沟通,听了象山所说之后,深觉象山所说为是,于是途中作诗一首:“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方榛寨,著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琢切,须知至乐在于今。”象山似有不安,未置一词,次日鹅湖会上朱子听后,知道复斋已接受象山说法,而象山对第二句颇有不安,随即和诗一首:“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究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登高处,真伪只须辨只今。”朱子听后大惊失色,以至大会不能继续,于是各自休息。接下来几天二人往来议论数十折,其中所论及的很多,但在教人问题上辩论最为激烈,朱子之意,先教人泛观博览,然后归之于约,而二陆的意思,应先立其大者,也就是发明本心,再博览群书,本心不净就不能读书,朱陆互不相让,“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最终未能和会,鹅湖之会也不欢而散。

但是事情还远没有结束。“其后子寿颇悔其非,而子静终身守其说不变。”朱子看到复斋有今是昨非、应该着实读书讲论之意,以为象山也会察觉自己的错误而有所转变,但朱子没有认识到陆子并不是主张不读书、不躬行,“陆子但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非谓不必读书讲论。则朱子谓其自觉前说之误,实属臆度之辞。”朱子终于了解到自己有所误会,非但朱子有此误会,更有甚者以为陆学只是专主一心,不但轻视读书讲学,而且尽弃万事,实际上陆学并非反对读书事功,而是主张发明本心比读书事功更重要。陆子并未动摇过,终身守其说不变。朱子深深反思而有所领会,“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道问学上多了。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一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而熹自觉,虽于义理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截长,集思广益,庶几不堕一边耳。”朱子在反思象山的同时,也在答陆子静的书信中说“迩来日用功夫,颇觉有力,无复向来支离之病。”此时虽然各执一说,但议论相当持平,一心辨析学术之事,并无其他。

吕思勉认为,朱陆两家,虽然学问途辙不同,但二人往来探讨,就交流学术观点、互相切磋琢磨来讲,是很成功的。至于两家门下有出于朱者,卒业于陆,或出于陆者,竟而卒业于朱,做学问递相出入,成为了一段佳话,至于有非君子之词者,都是两家门下之士意气用事之失,不能掩盖鹅湖会上和会朱陆用意之美,且两家切磋各有所得,不但开拓学子视“,也大有功于圣门学问,后世推波助澜、姝姝暖暖者,皆因门户之别,意气用事而已,并不能遮掩朱陆的学问,以及二人的切磋与进益。

二、朱陆异同

朱陆异同由鹅湖之会始,但并没有由此结束,也并未由此全部展现。朱子时年四十六岁,学术体系已经趋向成熟,而象山年仅三十七岁,思想草创,仅有大概,尚未圆熟,鹅湖会上往来议论的数十折,后世也多不可见,只能在各自的著作中能零星碰到。吕思勉说,归根结底,“朱陆之异,象山谓‘心即理’,朱子谓‘性即理’而已。惟其谓性即理,而心统性情也。故所谓性者,虽纯粹至善;而所谓心者,则已不能离乎气质之累,而不免杂有人欲之私。惟其谓心即理也,故万事皆具于吾心;吾心之外,更无所谓理;理之外,更无所谓事。一切工夫,只在一心之上。二家同异,后来虽枝《繁多,而溯厥根源,则惟此一语而已。”从本体上来讲,陆子以心为至善,没有一丝沾染,并且心即就是理,“此理充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行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谓之陷溺,谓之窠臼;说只是邪说,见只是邪见。”如此摄万有于一心,宇宙分内事就是我心分内事。除了心并没有另外一个理,否则就是“叠床架屋”、“头上安头”,成为邪说、邪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人心本善。朱子所谓“性即理”,在性与理的问题上,二人的见解异曲同工,只是讲读不同、思维不同而已。理是纯粹至善的,命之于人谓之性,但说到心就大大不同了,朱子说人不能离乎私欲、气质之累来说心,所以心不能不杂形气之私,在此,朱子不能同意陆子的说法而批评道,“陆子静之学,千般万般病,只在不知有气禀之杂,把许多粗恶的气,都把做心之妙理,合当恁地,自然做将去。”而陆子认为心为至善,理心为一,朱子以为心统性情,杂有私欲,违背了本心圆明的主旨,如此一来,人不能全心向善,终不能脱离禽兽。二人关于心的观点不能和会,但是二人主张理之当顺却是一样的。

吕思勉认为,朱子并非宋明理学发明创造之家,而是集大成者。他认为陆子一派的修养之法与朱子也颇为不同。王阳明称象山之学极为“简易直截”,其做工夫惟有从事于一心,以先立其大者为主。象山深恨学人依傍于人,而无所自得,对包藏祸心而作伪于外者更是深恶痛绝。世人多以为象山不主张读书讲学,也不重视在事上磨练,这是个极深的误会。从事于心学者,往往自省之功深切,于应对外务则较为疏草,但一旦发觉心之病痛,也比常人更为深刻,所以象山自己说,“我治其大而不治其小,一正则百正。”若立心不正,读书讲学、洒扫应对只是“藉窛兵,资盗粮”,持志端正,从细小处做起,虽是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可立而待也。而朱子在修养方面可以说得上是立身刚毅,进学勇猛,人所不及。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此是则彼非,彼非则此是,绝不容浑浑噩噩而有所苟且,他在日用之间应事接物,判断得直截分明,一点也不含糊,至于做学问,“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直须反覆思量,究见病痛起处,勇猛奋跃,不复作此等人。一跃跃出,见得圣贤所说,千言万语,都无一事不是实语,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工夫,迤逦向上去,大有事在。”朱子立身进学十分严整,只是太过苛刻,让学人听了就悚然汗下,至于身体力行,别人自然也不能像朱子一样,而象山工夫主张在事上磨练之前先清净本心,使得此心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杂染,通彻透明,只怕也并非易事。若先清净本心再去事上磨练,只怕清净本心要反反复复,千锤百炼,是否还有时间在事上磨练也就不得而知了,可见朱子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三、结语

朱陆二人虽然各有所执,往来辩论多有不同,其门下之士也诸多抵牾,但追根溯源,朱学与陆学都是理学一脉传承而来,后人所尊者,莫过于朱子,而朱子做学问,最宗濂溪以及二程,于其余诸家,也多有出入纵横,其思想大体则未有出于周、张、二程之外者,不过是研究更为入细,发挥更为透辟罢了。二家相此而言,陆子只有修养之法与朱子不同,哲学思想也不能出周、张、二程之外,当然此处值得商榷。然而两人虽然途径不同,但归根结底仍是一门学问,只是派别不同而已。既是同一种学问,就可以相互补充,至于相破之说,更加无从谈起。

学人用力之处才应该是学者真正着眼处,教人之法不同,才彰显出各自的真领会、真心得,对于杜绝肤浅毛躁,有益于立身进学才真有所帮助。做学问应当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依样画葫芦的学问难登大雅之堂。诚然,做学问若能真有体会,自做主宰,并不断秉持,于自身真正有所进益,才不会敷衍了事,庸碌一生,这正是学问与持身的宗旨所在。

[1]吕思勉,理学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陆九(,陆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6.

[6]黎靖德,朱子语类[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

(责任编校:张广宇)

The Theory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Zhuxi and Lu Jiuyuan in the Outline of Neo-confucianism

LIU Qia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earch Center,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

A kind of knowledge will merge into one or two groups when gradually matur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Zhuxi and Lu Jiuyuan in the neo-confucianism.They originated from the neo-confucianism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but they ha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theory,especially before and after the EHu meeting.They often discussed with each other. Although the way and the thought were different and they could not persuade each other,each had their own strengths.They preach in different ways to different persons,which in turn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s'knowledge.Only a scholar really understand somewhat can he improve himself.

the outline of neo-confucianism;Lv Simian;neo-confucianism;the EHu meeting;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Zhuxi and Lu Jiuyuan

B 244.7;B 244.8

A

1672-738X(2015)02-0096-03

2014-11-05

刘倩(1990要),女,湖南岳阳人,2012级中国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象山做学问本心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做学问与搞创作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象山
立井壁后注浆技术在白象山铁矿风井的实践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