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廉颇之“良”

2015-02-13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语文知识 2015年10期
关键词:赵王廉颇蔺相如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 孙 荪

廉颇之“良”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孙荪

司马迁的《史记》中,列传有“本传”“类传”“合传”之分,内容最为丰富多彩。在纪传体史书中,数人事迹合列于一传,称为合传。合传是因为人物生活的时代相同或者相近,事件彼此相互关联,而合为一传。在《史记》所有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典型的合传,它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作传。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于蔺相如的故事,精彩纷呈,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刎颈之交”等,因此,大多读者都认为司马迁于此更偏重于蔺相如,这也无形中影响了后人的判断视角。相对于廉颇、赵奢、李牧而言,似乎人们对蔺相如更加熟悉,更加钦佩蔺相如,即使经典的京剧《将相和》,也是以廉颇的“负荆请罪”,来衬托蔺相如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精神品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共约4600字,写蔺相如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约为2000字。表面上看,写蔺相如的文字的确占了全篇将近一半;但我们不要忘记,介绍蔺相如的同时,通常也会有关于廉颇的相关事迹,或蛛丝马迹;而在介绍廉颇时,则无蔺相如的任何文字。其实,有关廉颇的相关文字分散在全篇,可以说从开篇到结尾,都有关于廉颇的文字出现。

在《史记》七十列传里,几乎每篇都是以介绍杰出人物的身份、籍贵来开篇。如《李将军列传》以“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开篇。而司马迁对廉颇的介绍,确实与众不同,七十列传里可谓是绝无仅有,其开篇写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综观《史记》全篇,如此开篇,全书仅此一人而已。通读《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知,“良”字,乃司马迁为廉颇传所写的总纲,仔细揣摩,可谓意味深长。

一、廉颇之“良”,良在“以勇气闻干诸侯”

《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有名言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廉颇似乎深得战争的精髓:廉颇不仅善于用兵,而且也颇有勇气。

司马迁写道:“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因此,廉颇自己也曾自豪地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此话并非廉颇一时吹嘘之语。在整篇传记中,廉颇几乎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廉颇战功之高。

二、廉颇之“良”,良在“以社稷为重”

在那个赵弱秦强的特定时期,秦昭王以“和平”为幌子,欲以震慑赵惠文王,探看赵国君臣的反应能力,秦王要求在自己的地盘西河外渑池与赵王会盟。赵国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廉颇送赵王至国境,与之诀别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一个臣子,在君王即将临危受难之际,善于明哲保身者不会有如此大胆狂妄之言。更心知哪些话不该乱说,哪些话为做臣子者的忌讳之语,但廉颇为了赵国未来的国运着想,还是冒死说了这句“大逆不道”的话语。此语实为廉颇的一番肺腑之言,可见廉颇不顾个人利害,对国家全心全意的忠诚。

因而,《史记评林》引凌登第语赞曰:“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有古大臣之风,所谓社稷为重者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干古呜邑。”而李晚芳《读史窥见》卷二《廉蔺列传》则云:“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词,可谓切中肯萦。

三、廉颇之“良”,良在以大局为重,知错必改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廉颇如日中天、声名显赫之际,蔺相如仅仅以口舌之劳,豪取不朽之大功,位居廉颇之上,对此,廉颇不服,似乎也无可厚非。

蔺相如何许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宦官为人们所不齿,更何况是宦官的门客呢?“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慷慨之士乎!”(司马迁《报任安书》)为此,廉颇对蔺相如有所不服,甚至不以为然,的确情有可原。

面对廉颇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蔺相如只是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的这种理由,的确冠冕堂皇,这更是蔺相如以退为进的策略。但如果廉颇不以大局为重,这种策略也是百无一用。然而,廉颇闻之,可谓幡然悔悟,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前谢罪。廉颇用这种决绝的方式,给足了蔺相如面子,与蔺相如尽弃前嫌,最终形成赵国“将相和”的局面。廉颇的这种先公后私的精神,丝亳不亚于蔺相如,与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豪言壮语相得益彰。廉颇也可谓烈丈夫也。

四、廉颇之“良”,良在玫无不克

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了“互见法”。不仅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关于廉颇的胜仗,如:“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而且,《史记·赵世家》中也有廉颇胜仗的相关记载:“二十年,廉颇将,攻齐。”“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

可见,廉颇在打仗方面,的确是个行家里手,可谓攻无不克,对廉颇而言,打胜仗的确是轻而易举的。

五、廉颇之“良”,良在能够看清形势,以智取胜,而非有勇无谋

据《史记·赵世家》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知,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为将。按: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去世,则廉颇在赵惠文王时期担任将军达17年;而赵孝成王在位二十一年,则廉颇在此两朝做赵将38年。如果廉颇30岁为赵将,长平之战时,已近70岁了。

随着年龄增长,廉颇显得更加成熟。秦赵两国至关重要的长平之战中,廉颇根据形势,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以此作长期准备,想用“持久战”来拖垮秦军:“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俗话说:“外行看悠闹,内行看门道。”秦国洞悉了廉颇的策略,非常害怕,长期下去,对秦国而言,必败无疑。为了取胜,秦国再次使用了愤用的伎俩——反间计。遗憾的是,赵王亲信谗言,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代身经百战的廉颇,最终导致赵国大败,40多万军队被坑杀。赵国也因此由盛而衰,从此一蹶不振。这也从反面看出廉颇之智,可谓智勇双全。

六、廉颇之“良”,良在老当益壮,尚思为国效力

长平之战大败后,廉颇又居魏数年,赵悼襄王后来似乎也幡然悔悟,又想让廉颇为己所用:“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消可用否。”

遗憾的是,赵悼襄王馋臣郭开极力毁之:“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消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消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廉颇此时已70岁以上,古稀之年,消思为国马革裹尸,廉颇这种爱国的精神。也必将在中华历史上照耀干古,熠熠生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哀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读着这些豪壮的词章,或许,我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跳出廉颇的影子:“凭谁问,廉颇老矣,消能饭否?”

猜你喜欢

赵王廉颇蔺相如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赵王骨折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将相和》缩写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