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诗意深邃的哲思
——摭谈《像山那样思考》的表达方式
2015-02-13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朱茂林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朱茂林
丰富的诗意深邃的哲思
——摭谈《像山那样思考》的表达方式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朱茂林
“《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是一部关于土地的‘诗’与‘思’,以其深邃的自然哲思、鲜活的荒野形象、真诚的情感体验、诗性的散文话语成为了世界绿色经典,作品不仅赢得了环境科学、生态哲学、土地经济学等专业学者的欢迎,还获得了崇消自然、亲近土地、渴望绿色的文学读者的悠爱。”[1]《像山那样思考》节选于《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诗意的笔法诠释着对生态自然的忧与爱,在浓郁抒情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寻求构建人类美好和谐的生态与生命家园。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审视这一“生态自然”主题意义,还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学生领略到鲜活的荒野形象,体验到真诚的情感,解读出文本的诗意和哲思。
一、丰富的抒情艺术——诗意化
(一)平实叙述见张力
阅读《像山那样思考》,如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中,在平实的叙述中愈见情感的张力。在第二段中“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指入不敷出);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简洁洗练的行文铺排了鹿、松林、郊狼、牧牛人以及猎人对这一声“狼嗥”的反应,不仅表现了生态自然间的有机联系,更揭示出这些反应背后“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忧虑与思考。在朴实的语言里,融入了作者真诚的感情倾向,融入了“像山那样思考”的主题意义。再如,作者在叙写生态自然环境恶化时,以层进的方式呈现了“我看见”狼被消灭、植被被鹿吃掉、鹿因数目太多而死去的生态现状。客观冷静的叙写中饱含了作者深深的忧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面对着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作者的“土地伦理观”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启示意义。
(二)场景描写有画意
利奥波德的笔下有着温馨的画面:“峭壁下面,一条湍急的河蜿蜒流过。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另外还有六只显然是正在发育的小狼也从柳树丛中跑了出来,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蠕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这个诗意的画面透露着欢快的基调,勾勒出了一幅天伦之乐的图景。“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中”,这细腻生动的白描勾勒出自然的和谐,凸显了生命的意义。“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蠕动和互相碰撞着”,一连串的动态描写,定格了狼母子的形象。自然万物是那样和谐有序,富有生机活力。狼不再是“凶残”的,而是有温情,更有人性的。自然的杰作是那样的令人陶醉。就是这样美的画面,却被一声猎枪打破,这又是多么的残忍啊!反复阅读体悟,作者的情感意味就更加深长。自然的和谐、和睦之美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却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作者的忧思融在诗情画意里,是沉重的。
(三)细节特写蕴深省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一声嗥叫,一声悲怆。在客观冷静的“狼嗥”特写中植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诠释了更多的悲情。把“狼嗥”这一形象定格在群山中,点染出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在那只垂死的母狼的嗥叫中,饱含了某种比情感更为深沉的东西。这是对世界的忧虑、对自然的敬畏。不论是胜者、强者,还是败者、弱者,都共存于这个苦难和对抗的世界中。在一声“狼嗥”中渗透着对“狼”“人”或是自然深邃而富有诗意的思考。“狼嗥”给人带来了震撼和思考,而“垂死时的绿光”同样让人怜悯和难忘。当作者猎杀老狼时,“正好看见在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使作者察觉到“这双眼睛”里的“新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诗意的细节特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垂死时的绿光”中,给作者以心灵的震颤,唤醒了作者的生态良知。那曾被人忽视的“绿光”,是多么的令人敬畏。
二、深刻的哲思内蕴——理性化
在行文过程中,利奥波德以诗化的语言叙写了情感化的情境,在具体的生态事件中融进了抒情性的哲思,而这些抒情性的哲思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一)像山那样思考
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显示出作者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从这个文题修辞手法来看,运用了常见的比拟手法。“思考”本为人类所独有,而作者却赋予“山”以人性,要人类向大山学习“思考”,其中有着不一般的意味。山具备大气、高远、永恒等特征,这恰恰是人类所缺失的。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人类为了眼前的某些利益,思考短浅、狭小,不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破坏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作者忧虑人类缺少“山”那样的宏观、理性、高瞻远瞩的思考。从具体呈现的内容上看,这个文题可以切分为三个“关键词”:像山、那样、思考。“像山”带有很明显的感情色彩,暗示着一种欣赏、仰视和崇拜的心情或态度去“思考”。它是作者对那些无知的“人类”所提出的忠告:别以自身的“聪明”毁灭了自己。它有着强烈的警示意义。“那样”是一种“思考”方式,为什么是“那样”而不是“这样”,这是值得玩味和深思的。“那样”究竞是一种什么状态?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具体而客观的叙写作出了回答。“思考”是文章主旨。全文围绕着“思考”的主体和客体、方式和情感、现实和未来进行描写,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读着这样带有祈使、反省意味的题目不仅有新奇之感,还有催人警醒的宏大气势。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更能发人深省。
(二)“我”思故我在
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人(我)、狼、山等形象,在这三个形象中承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考: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山更高明。从叙事的过程看,“我”即作者是整个生态事件的见证者、经历者、参与者。“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为了“猎人的天堂”,我参与了“除狼行动”。在猎杀狼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在深深的忧虑中反思:“我们要从总体上去尊重它(土地),不仅把它当成一个可供使用的东西,而且还把它当成一个具有生命的东西。”在这种生态悲悯意识中,形成了一种高消的对待土地的谦恭态度。从“思考”的主体上看,“我”是人类的个体。“我”是一个实在的、客观的、现实的具象。“我”的行为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而“我”的“思考”却不能“像山那样思考”。“山”是主观的、抽象的、物化的形象,是大自然的化身,赋予一定的理性哲思。“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而“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作者巧妙地引狼入“文”,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理性思考以及对狼垂死时眼神的触动来表达自己深刻的忧虑与悲悯,从而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让读者沉浸在诗一样的氛围之中。
(三)启示在荒野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首尾呼应,使行文结构更加严谨。作者的悲悯和忧患隐藏在大声的疾呼中。“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时,生态自然已潜藏着危机。“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我们要的“安全”不该只是当下的、暂时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尤其显得迫切。狼嗥声回荡在原野中,其中深含着大自然对生存法则的启示,而悲哀的是人类消未觉悟。在这种声音里,作者警示人类,要学会“像山那样思考”,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万物,尊重、敬畏自然,使生态自然不再受到破坏。从浓郁抒情中揭示出的理性哲思是发人深省的。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一生中,为追求科学的生态观而经历的教训和痛苦的追忆。在生态事实的呈现和诗一样的叙写中裹挟着作者自身的情感、理性、意志乃至潜意识的精神形态和机制。在深化情感、价值体悟认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诗化的语言里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妙之境。“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2](P.51)
注释:
[1]郭茂全.土地伦理与土地美学的诗性阐释[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