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四悬,扣人心弦
——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悬念美
2015-02-13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 卢 翀
一波四悬,扣人心弦
——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悬念美
☉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卢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同时,《左传》也是一部先秦著名的散文著作,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著名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就很好地体现了《左传》在文学上的这些特点。然而,人们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主要关注的是烛之武的形象之美和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语言艺术之美,而往往会忽略课文“一波四悬,扣人心弦”的悬念美。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扣人心弦,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设置的四重悬念。没有这四重悬念,课文情节不会如此曲折;没有这四重悬念,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不会如此高超;没有这四重悬念,烛之武的形象更不会如此高大。
一悬——危矣!
公元前630年,当时的两个大国晋、秦联合围攻郑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郑国身处存亡之秋。晋、秦围郑,与晋有关,和秦关系不大。晋文公早年流亡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对国君说,要么厚待他,要么杀了他。郑没有厚待他,从此两国结下梁子。公元前632年,以晋国为首的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和以楚国为首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在城濮展开决战,郑帮了楚国的忙,结果楚大败,郑感到形势不妙,立马派人出使晋并献上叔瞻的人头,但仍未能感化晋。晋文公为争夺霸权,联合也有扩张野心的盟友秦国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大军压境,郑国命运何去何从?奋起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委曲投降让家破国亡亦非心甘情愿。文章一开始就设置一个悬念,把读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当读者都为郑国命运捏一把汗时,佚之狐极力推荐善于言辞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佚之狐的话让郑伯看到了一丝希望,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丝希望,绷紧的弦得以稍稍松弛一下。
二悬——出否?
当郑伯满怀希望地去请烛之武出山,读者也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秦营,挽狂澜于既倒时,烛之武却婉言拒绝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不出山,此二悬也。烛之武不出山,郑国的命运依然处于危急之中,该怎么办?郑伯和读者刚刚升起的一丝希望被烛之武婉言拒绝浇灭,读者刚刚松弛了一点儿的心弦又绷紧了。年轻的时候有才能又有志向,却遭受排挤不被重用,牢骚满腹的烛之武显然对郑伯的用人方针愤愤不满。
此时的郑伯眼看唯一的救命稻草就要没了,赶紧主动承认错误,并用国家大义婉言相劝,烛之武才答应了,读者的心又随着烛之武的答应松弛下来。
三悬——退否?
年老体衰的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前往虎狼之穴,前途未卜。烛之武能否成功说退秦师?能否挽狂澜于既倒?能否安然返回?此三悬也。由此可以推想,当烛之武走后,郑国的国君及老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他的消息。当烛之武到达秦营时,他又会面对秦国君臣怎样蛮横的态度、无理的刁难?读者的心再次紧张起来。
烛之武来到秦营,不说此行目的,而是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打算,以引起好感:“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接着,烛之武进一步对秦伯阐明利害关系,灭郑,只能增加邻国晋国的势力而对秦国没有好处;存郑,让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还能对秦国往来的使者提供所需的物品,对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然后,他又列举历史上晋国受了秦的恩惠又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史实来挑拨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来动摇秦伯灭郑的决心。最后,他着眼于未来,分析贪得无厌的晋国灭了郑后,必然会攻打秦国来提醒秦国谨慎对待。
烛之武不卑不亢,以利相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秦伯不但退兵,还留下将领帮助郑国守卫。至此,一场关系国家存亡的危机被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平息,读者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绷紧的弦也一下子松开了。
四悬——玫否?
然而,文章到此并没有完。烛之武虽然巧言说退了秦师,但这并不等于说郑国已完全解除了危险。因为,凭借晋国强大的实力,不用联合秦国也照样能轻而易举灭了郑国。于是当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进攻留下来的秦军时,读者的心再次紧张起来,此四悬也。留下的秦军与郑军能否抵挡得住强大的晋军的进攻?
思恩情、讲仁义、有智谋、不冲动的晋文公经过一番思索,终于不愿忘恩情,失同盟,以乱易整,决定偃旗息鼓,打道回府。到此,一场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斗争风波才终于彻底平息下来,读者悬着的心也才终于彻底放了下来。
“文似看山不喜平”,《左传》叙事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此文短短的几百字,四次设置悬念,四次解开悬念,紧扣读者心弦,让读者的心始终在紧张与松弛中交替变化,起伏跌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