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

2015-02-13赵佩佩张巧毅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反讽象征张力

赵佩佩,张巧毅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牧师的黑面纱》的新批评解读

赵佩佩,张巧毅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牧师的黑面纱》是霍桑的名作,也是美国短篇小说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自1937年出版以后,《牧师的黑面纱》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还激发了人们对其日益高涨的研究热情。以英美新批评的角度对《牧师的黑面纱》进行分析,需要从反讽、隐喻、象征、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入手,结合小说内容,进一步探究作品,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中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体会小说中作者的嘲讽与无奈。

[关键词]新批评;反讽;象征;隐喻;张力

一、引言

霍桑风格独特的小说创作是美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256)而《牧师的黑面纱》又是霍桑小说中的极具代表性的名篇。作者运用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致力于探析原罪观念的枷锁和清教主义的禁锢,展示了小说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发掘出作品丰富深刻的内在意涵,触动人心且令人震撼,从而奠定了它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界的重要地位。[3](110)

新批评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美文学界,并在此后十数年间风靡一时,成为当时欧美文学批评界的主流,虽然后来在五十年代,新批评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渐衰落。[4](155)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新批评依然是一种有意义且值得借鉴的批评手段,利用它潜在的理论效应,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

多年以来,许多学者们都被《牧师的黑面纱》精妙的情节设置、神秘复杂的人物性格所吸引,积极地参与了对小说的深入探究。本文试图从新批评角度,对《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多层次内涵进行分析,并结合清教主义,来解读《牧师的黑面纱》的详细特征。

二、内容简介

小说的开场是在一个明媚的礼拜日清晨,平常颇受尊敬的胡珀教长出现时,令人费解地戴了一块黑色的面纱。在教堂布道的过程中,胡珀这种异常的装扮引起了教民们的猜测和恐慌。但胡珀教长在众人的非议中,并没有摘下黑面纱,依然接连出席了当地的葬礼和婚礼。他的未婚妻伊丽莎白竭力地劝他摘下黑面纱,但胡珀拒绝了她,最终伊丽莎白忍痛解除了他们的婚约。胡珀牧师就这样伴随着痛苦与孤独,走到了人生尽头。然而在他快要咽气的时刻,仍然不愿摘下黑面纱。因此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黑面纱只能和他一同下葬,继续盖着胡珀的脸,直到一起腐烂。

《牧师的黑面纱》创作的年代,正是清教思想大行其道的时候,,当时的主流社会都奉行着清教的道德伦理观。因此,在这部作品中处处体现着清教主义的烙印,即人人皆有原罪,且善于隐藏邪恶。

三、新批评解读

在现代小说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既能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并能发挥相应的引导作用,推动着文学创作良性发展,富有创造性和建设性。新批评作为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现今的文学批评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力。[5](77)

新批评理论将重心放在对将文学文本的研究上,同时,新批评还强调要重视文本语言所运用的修辞手段,联系语境,从反讽、隐喻、象征、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通过对作品情节的认真解读,探求作品意图,最终发掘出文本意蕴。

(一)反讽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人们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表面所说的话不一致,也指对事情最初的期望与其最终的发展结果背道而驰。既有言语反讽,也有情景反讽。[6](79)在新批评的理论范畴中,反讽已成为其核心的理论武器,也是其基本的理论基础。在《牧师的黑面纱》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反讽手法的巧妙的使用。例如“一个爱学样的小淘气,用一块旧的黑手巾把自己的脸也遮了起来,结果恶作剧不但把同伴们吓得要命,他自己也吓得颠三倒四。”[1](226)这个地方,利用小孩本来只是利用黑面纱开玩笑,最终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种讽刺性的结果继续深化了黑面纱阴暗的威力,并且对于凸显小说的主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反讽的艺术手法,增加了情节的趣味性以及感染力,同时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读者和评论界对这本书的关注和热情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象征

象征意味着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在新批评解读《牧师的黑面纱》过程中,象征手法是关键的分析角度。《牧师的黑面纱》讲述了主人公胡珀教长在极端清教观影响下,命运轨迹以及心理状态随之发生变化的悲剧故事。霍桑在故事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娴熟精妙、严谨合理。尤其是通过描述黑面纱这一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不仅渲染了小说的悬疑氛围,而且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牧师的黑面纱》中曾一向受人爱戴的的胡珀教长自从戴上黑面纱示人,便引发了小镇居民们莫名的恐慌。黑面纱的颜色代表着邪恶和污点。同时它的材质轻柔又若隐若现,这象征着神秘和恐惧。尽管面纱挂额头上,盖住了胡珀的眼睛和鼻子,但不会影响他的视力,这样能够有助于营造出昏暗的阴影和模糊不清的氛围,渲染黑色面纱的骇人的影响力。因此黑面纱的魔力,不但能让死亡的少女颤抖,连新婚夫妇也为之面如死灰。

小说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将复杂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能够使作品寓意更加深远。因此,黑面纱不仅象征着胡珀牧师隐藏着自身的罪恶;也可以把黑面纱当作他对世人皆有罪恶,却偏偏道貌岸然、虚伪遮掩的声讨。甚至正如胡珀牧师临死前怒吼的那样,黑纱代表了所有堕落的人性以及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些象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被霍桑用来构建《牧师的黑面纱》的作品立意,并最终指向了小说的悲剧性。

(三)隐喻

在新批评的范畴中,隐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析层面[6](79)。霍桑在小说开始前,就直接表明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个寓言故事。这就意味着隐喻因素将会在文中得到很自然地体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隐喻对作品进行新批评研究。

隐喻是通过投射用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另一不同范畴事物特征的认知方式。在《牧师的黑面纱》中,霍桑频繁地使用隐喻进行深度描写。比如,作品中详细描述了胡珀教长出席的一场葬礼和一场婚礼,其中葬礼意味着旧生活的结束,而婚礼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也就是说作者用这两个场景来比喻人生中重要时刻。而胡珀执意带着黑面纱出席时,就代表他决定用勇气和坦诚面对自己的人生。同时,小说中还把黑面纱比作乌云,认为他遮住了阳光,隔开了尘世间的欢愉和喜乐,将胡珀困在无可逃脱的阴影之中。

小说的结尾写到,当克拉克牧师希望胡珀教长在死前摘下面纱时,胡珀不但严词拒绝,并且对众人大喊道“你们为什么只对我一个颤抖?……你们也互相颤抖吧!——我环顾四周,看啊,在每一张脸上都有一幅黑色的纱!”。[1](230)这段话很明显有着隐喻的色彩,强有力地凸显出了小说的主题,即:人人有罪,我们应该学会坦白、大胆面对,不该虚伪怯懦地隐藏罪恶。

(四)张力

张力是新批评派用于分析文章的常用术语,指的是文章的“内涵”与“外延”两者之间的对立与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张力就是文本中相互矛盾的因素,经过彼此摩擦后,最终融合成有机体的现象。[6](81)文章内在的张力不仅体现在语言运用上,而且还体现在结构构建上,因此新批评流派提倡在揣摩文本时,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仔细研读。[7](115)

在《牧师的黑面纱》中,霍桑在对色彩、环境反差的把握上体现了艺术的张力。文中写道:“一对新人站在牧师面前,可新娘子冰凉的手指在新郎瑟瑟发抖的掌心战栗,脸色死一般苍白,引起人们唧唧咕咕,说是几个钟头前才下葬的那姑娘打墓穴里钻出来入洞房啦。要是还有比这更阴沉的喜事,只能数响起丧钟的那场著名婚礼了。”[1](223)这个场景将喜悦与恐惧的气氛同时放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和谐的意象。而作者对这个场景进行具有张力的描写,能够使文字的画面感更加明晰。

四、结论

霍桑小说《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多层次描述,展现出了“新批评”通过语言和结构来探析文本内涵的特点。因此,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巧妙利用新批评这种文学理论方法,从反讽、隐喻、象征、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出发,对该小说进行尝试性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领略《牧师的黑面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意义,并发掘出胡珀最终悲剧的根源在于极端清教主义与世俗社会的极大矛盾。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霍桑.伍厚恺译.霍桑哥特小说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

[3]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赖干坚.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

[7]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赵佩佩(1991-),女,山西原平人,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硕士,英语语言文学;张巧毅(1959-),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5)06-0087-02

猜你喜欢

反讽象征张力
巧测水膜张力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论张力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