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鸡棕陀螺”的传承与保护
2015-02-13
(1.玉溪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1)
“鸡棕陀螺”是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红山大寨、东等村佤族群众开展的一项民族民间传统竞技体育运动,是云南乃至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遗产(在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及周边地区分布的佤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没有“鸡棕陀螺”).鸡棕陀螺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了佤族人民的智慧和富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对民族传统体育鸡棕陀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在双江这片红土地上的长期繁衍生息,佤族同胞积淀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文化习俗,其中“鸡棕陀螺”运动不仅反映了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同时也反映了其热爱体育运动的文化习俗.
鸡棕是云南省的野生菌类,佤族的“鸡棕陀螺”因其头大身子小,很像鸡棕菌,因而叫鸡棕陀螺.鸡棕陀螺一般用当地质地坚硬的紫杨木制作而成,直径约6厘米,高约7至8厘米,旋转速度快.鸡棕陀螺迄今为双江佤族所独有,在全国独一无二.鸡棕陀螺表演要求很高技巧,其表演要领:一是用一根用榄皮撮成的细绳(长约1~1.5米)缠紧陀螺的细部,细绳的另一端套在右手小拇指上,五指紧握陀螺,用力抛向身体右前方,同时回掣细绳,使陀螺细部朝下飞速旋转;二是迅速将细绳结一活扣,把旋转中的陀螺套住,快速抛向空中,再用活扣把落下的陀螺接住,接时身体姿势多样,根据表演者自身技艺,可在胸前、背后、猫腰、拱背、胯下接等等.目前,还有两种接陀螺的绝活——表演者用嘴咬住活扣接和用手掌接住陀螺使其继续飞转,两种表演方式都极具挑战性和危险性.
从鸡棕陀螺活动开展的情况看,2010年之前,鸡棕陀螺的表演者均为男性,但目前双江沙河乡一带有不少少女也学会了鸡棕陀螺表演,农忙闲暇或节假日均有佤族小伙和佤族少女参与鸡纵陀螺表演.关于鸡纵陀螺的起源,当地部分年长的老人们说最初源于佤族原始祭祀,也有人的说是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夷蛮之地时所传,但已都无法考证.
佤族鸡棕陀螺是有形文化遗产的典型,是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从佤族“鸡棕陀螺”运动的文化源流看,鸡棕陀螺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鸡棕陀螺是从劳动生活的提炼出来的一项体育文化活动.少数民族大多居于高山和丛林地区,多从事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故农耕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石之一.佤族以经营农业为主,兼狩猎与采集,鸡棕陀螺是佤族人在进行采集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其次,鸡棕陀螺的教育性、传承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佤族鸡棕陀螺作为佤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佤族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佤族鸡棕陀螺以前主要靠口传心授及身体活动模仿的方式来进行传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这种教育是部落、族群下一代获得技能和知识的惟一途径,也是佤族鸡棕陀螺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鸡棕陀螺反映了佤族的宗教信.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体育项目都与其宗教信仰有关,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活动.佤族鸡棕陀螺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它象征着东等佤族男人勇敢、勇于挑战极限、不怕困难、像鸡棕一样顽强生长的品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东等佤族宗教信仰从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改信小乘佛教,但鸡棕陀螺这一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则被传承下来,并且技艺在不断的提高.
佤族“鸡棕陀螺”是经过长期的家族式传承方式保留下来的.但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大量佤族青年男女的外出务工,人们对运动及娱乐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玩佤族鸡棕陀螺的人大量减少,其濒危状况令人担忧.综合来看,对佤族“鸡棕陀螺”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现代竞技体育对佤族“鸡棕陀螺”运动项目的冲击.现代竞技体育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佤族“鸡棕陀螺”运动项目大多受场地环境等的限制,与一些现代体育相比不占优势,加上缺乏文化氛围,年轻一代普遍对“鸡棕陀螺”运动项目缺乏兴趣,以致于佤族“鸡棕陀螺”运动项目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窘境.
其二,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不断冲击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许多年轻人很快地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娱乐方式,甚至有部分青年人中出现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或是西方文化,轻视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现象.由此,许多少数民族优秀的体育项目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被弱化、融合变异与濒临消失,佤族“鸡棕陀螺”运动项目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其三,佤族“鸡棕陀螺”运动项目传承人缺乏.长期以来,佤族“鸡棕陀螺”传承的主要方式主要依赖于口传心授,但近年来,一些掌握佤族“鸡棕陀螺”运动项目的体育艺人的年龄不断老化,而年青一代的成长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鸡棕陀螺”这项运动传承人缺乏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为严重,曾大规模流行于云南双江的佤族“鸡棕陀螺”,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也同样面临着衰落的命运.
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后的文化趋同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特质,促进民族发展、延续民族精神和保持民族文化特异性,已成为每个有前瞻性民族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在目前的形式下,我们应如何来保护和传承好“鸡棕陀螺”这一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呢?
第一,佤族“鸡棕陀螺”运动传承与保护要靠生产性来实现.“鸡棕陀螺”运动流传至今,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历代传承人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技艺.“鸡棕陀螺”体现了劳动者的创造力、智慧、能力以及佤族文化的历史积淀,而不仅仅只是一项简单的表演活动.因此,将佤族“鸡棕陀螺”运动单一的放在表演台上进行表演,已经达不到传承发展的效果,而必须将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保护.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持“鸡棕陀螺”文化内涵为主旨,其本身源于生活,而借助市场手段激活“鸡棕陀螺”的内在生命力,并以产业化推动民族体育的发展,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第二,佤族“鸡棕陀螺”运动传承与保护要依托大产业化发展理念来促进.佤族“鸡棕陀螺”运动不能为保护而保护,忽视其生态性,而应在保持原有的内涵形态下将之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促进其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产业化无疑是促进佤族“鸡棕陀螺”运动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看,要实现对佤族“鸡棕陀螺”运动的有效保护,大产业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佤族“鸡棕陀螺”运动传承与保护融入到文化、教育、旅游、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中去,让其在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发挥地域优势,打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文化具有相对的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一样.鸡棕陀螺这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及群众参与面广的特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当务之急,首先是要加大保护力度,争取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佤族鸡棕陀螺是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体育资源,2010年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能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向上级积极申报,争取将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文化体育阵地的建设作为其支撑.因此,应大力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鸡棕陀螺的发展搭建训练平台,使鸡棕陀螺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起点.最后,要加大推广力度和传承,传承人要充分发挥作用,将鸡棕陀螺运动在佤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推广,特别是在青少年中,使鸡棕陀螺在全民健身运动和增强大众身体素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赵静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36-67.
[2]赵静冬,殷俊,陈宇红.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45-62.
[3]和少英.田野的硕果[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