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本质:实践自由
2015-02-13张立勇
□张立勇
(玉林师范学院 新实践美学研究所,广西 玉林 537000)
论美的本质:实践自由
□张立勇
(玉林师范学院 新实践美学研究所,广西 玉林 537000)
美的本质是对美的个别现象中共性存在的高度概括,它具有必然性也具有普遍性;美产生于有对象性的实践中,人对自然的实践使自然从异己的变成为人的,社会实践使得人类社会从原始进化到共产主义,人的实践也造就了自身人化;实践中主体自由的外在表现就是美,但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自由是虚幻的自由,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的自由是虚假的自由,违背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是虚伪的自由;美的本质是实践自由,其中实践保证了美的本质的必然性,自由则保证了美的本质的普遍性。
美;本质;实践;自由
前言
美是一个一般概念,是从美的个别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对给人的感性带来愉悦的事物所具有性质的高度概括。对美的欣赏是感性的,对审美现象进行理论概括则必须是理性的,对审美现象描述可以是感性的,但是对美的本质研究则必须是理性的。美的本质研究是一个哲学问题,把欣赏当做美学,把现象看成本质是各种各样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错误根源。文章不拟再次投入无休止的争论中,仅用“人”举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人,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从人类个体行为中提炼出来的总体特征。人的本质应该是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被所有人认可的描述,虽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什么是人。例如,新华字典对的人的定义是:“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1]很明显这种表述从人的能力和属种方面来规定了人的本质。但是,当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人”的时候,能说他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么?更何况,虽然人属于动物,但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称为动物。这也容易让我们想到苏格拉底那“直立行走没毛的动物”概念,一只被拔光了毛的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有人的本质。如此我们知道,本质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它会随着人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而有更新更好的解答。美的问题由于作为系统理论形态出现得比较晚,人们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又多受康德美学的影响,认为美与概念无关(对此,蒋孔阳先生在其《德国古典美学》中就做过批评,他认为康德关于美的分析“片面的强调美与概念无关,否定理性认识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宣传反理性主义的美学观点”[2]),所以常常产生美无本质的臆断。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西方资产阶级美学家受到阶级眼光的限制,无法认识到美感产生的实践根源,不能用实践发展的观点来考察美的发生,所以造成了对美的本质的多样解读,如“美在直觉”“美是快感”“美是再现”“美是表现”“美是主观”“美是客观”等等。这些错误或者不完善的美的本质的观点采用的多是在空间横向对比中发现美的本质,而没能够在时间的纵向进程中来探讨美的本质,所以也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美的本质是实践自由,是在总结了前人理论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总结出的美的本质表达,它肯定不是最后的结论,但也希望作为一种说法提出,对美的本质研究提供参考意见。该观点从实践和自由两个方面分别论述,认为实践的无处不在,产生了审美的无处不在,主体自由的体现就是美,而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由实现则概括了美的本质。
一、实践的多样性产生了美的多样性
实践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个世界可以分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三个部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它是美产生的根源。
(一)自然从异己变成为人
自然泛指人所生存的环境,它包括地上的所有动植物以及空气水分土壤和地下的各种矿藏。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在开始却是以人的异己力量来存在的。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人从猿进化而来,进化过程也是人不断地同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直立行走是为了扩充视野,也使人的双手得到解放。使用工具让人有能力保护自己维持生存,互助合作产生了语言,语言又促进了大脑的发育,进一步增强了认识能力。就这样,人开始从食物链中上升到顶端,开始随心所欲地在自然中攫取任何想占有的东西。欲望的满足一方面保证了人的生存繁衍,另一方面也使自然成为审美的对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再是令人畏惧的天险,而成了供人欣赏的造化奇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作为基本生活资料的水,也成为人类发思古之幽情的对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换不再可怕,人们利用四季变化的规律可以将不同季节的成果反季节生产。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速度突飞猛进,自然再也不是可恐怖要斗争的异己力量,而成为“为人的”可供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的直观物。
(二)社会是人类独创形态
人类社会是在猿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人类社会再也不是猿群,就像人从猿进化成为人之后,再也不可能回到猿的状态中去了。自然界中的返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出现。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按照马克思的分法,它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个阶段逐层递进。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没有阶级差别,但因为生产力极其低下,还不可能形成社会美形态。原始乐舞和绘画装饰更多具有巫术含义,我们知道,追求实用价值不是审美,虽然实用是审美的基础,但只有在实用价值不再进入人的思维内容之后才会产生审美感受。奴隶社会是第一个文明社会,因为在奴隶社会第一次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实践内容也第一次划分为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相应的审美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德的同时已经无法掩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审美成为人类新的要求。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的实践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人战胜自然的信心,大江大河的开发与改造,宏大战争场面的惊心动魄,都使社会美在人类精神领域中占有较大比重。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人的实践在一百年的时间内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世纪的财富,但是资本主义也同时产生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社会对个人的摧毁,在审美领域作为美的相对物的丑开始迅速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是目前所知的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生产关系将把人们的实践内容最大限度的变成审美实践。
(三)人的人化
人是自然的产物,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人自身也通过实践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人化。身体人化是人的人化的基础,猿的器官变成人的器官,动物的感官变成人的感官,人体美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转换过程中实践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一点在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有十分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思维人化是人的人化的关键。人的感官生成之后,通过感官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审美也从这里开始。人的感知能力把审美对象从日常生活对象中拣择出来,在情感的推动下,在理解力和想象力的配合下,将人从日常功利中暂时脱离出来。这种脱离不是没有功利而是在人的审美过程中把功利沉淀在背景中,出现在前景中的只有精神的愉悦。
人的人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塑造自身的过程,人是实践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实践的创造物。人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把自然从异己的力量化为为人服务的资源,人类行为成为特有的社会性行为;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把猿的身体变成了人的身体,把动物的思想变成了人的精神行为。人作为能动的创造力量,在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主体自由得到空前的提高,并不断地向前迈进。主体的实践自由对自身来讲是在对象上面发现了自身价值的愉悦,对他人来讲就是审美。实践的无处不在,造就了审美的无处不在,其共同特征就是实践自由。
二、对自由的几种错误理解
上帝在造伊甸园的时候,除了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素食外,还种下了两棵足以让人犯错的神奇树木,智慧树和生命树。人类母亲夏娃受了蛇的蛊惑,同时看到智慧树上的果子是悦人眼目的,于是自己吃了并且给亚当吃了,造成了人的原罪。倘若上帝在最初就没有种植智慧树和生命树,那人岂不是不会犯错误了?难道是全能的上帝考虑不周?并非如此。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人,对自己的创造物是充满尊敬的,种植智慧树和生命树就是为了给人充分的选择自由,上帝也不能剥夺人类的自由。自由如此美好,但是对自由的理解却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对几种错误的自由理解进行分析,以期在谬误中发现真理。
(一)虚幻的自由
虚幻的自由产生于人们对永生的渴望。古往今来,东西南北,上至帝王将相国家元首,下至黎民百姓老幼妇孺,都有一些人对永生充满了期待。埃及的法老用木乃伊来保存肉身,期望将来转世;基督徒相信上帝可以拯救苦难的生灵;道家修炼不死丹药以求长生不老;普通百姓吃斋念佛为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消灾免难。这些行为的根源都在于或者期望永生者庇护或者幻想自己可以得到永生。但人类进化到今天,几十万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的真理就是“人生有涯”。
探究产生永生梦幻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其一,无知的迷信,完全不顾自然规律的约束,盲目地认为自己可成为千古以来幸运第一人。其二,狂妄的自信,认为凭借科学技术的进步完全可以战胜自然对人寿命的限制,这一点在人类进入科技时代之后尤其明显。但是不论哪一种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蔑视,对人的能力的过度崇拜。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中物质都有一个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灭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也不能例外。认为永生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人生困境,认为永生就可以实现所有的人生理想,实现人的最大的自由,就事物成长需要时间来讲是有其片面合理性的。因为人永生意味着时间对生命的约束解除了,没有了时间约束的生命在处理于时间中成长的事物时就游刃有余,人的自由就实现了。但是,永生是否真的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呢?人生命的价值难道不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么?很难想象奋斗激情在永恒的生命前面能否继续保持,更难想象的是一旦死亡都成了无法控制的事情,对人类来讲是怎样的悲哀。所以,违背自然规律的自由只能是一种虚幻的自由,犹如海市蜃楼看起来很美,却永远无法实现在其中的生存。一旦永生便是虚无,可以作为对这种虚幻自由的具体描述。
(二)虚伪的自由
人类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组织形态,它不同于动物种群,但是仍然保持着为种群整体生存而牺牲个体的特性。就个体自身来讲,动物可以舍弃肢体而保存生命,人也能够做到刮骨疗毒断肢求生。就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讲,螳螂能够放弃生命而换取后代的繁衍,个人可以舍生取义舍小家保大家。因为只有群体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个体的最大利益,人的自由也将在群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关系,个体对群体的奉献以及群体对个体的保障需要在互相促进的基础上进行,一旦走向某个极端就会造成伤害。虚伪的自由指的就是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中走向了只顾群体而不顾个体的极端。
虚伪的自由主要发生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味地宣扬群体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各种手段诱使个体为群体,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国家利益作为群体利益的代表,往往成为统治阶级借以统治的宣传口号。他们通过立法,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个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维护国家稳定、规范生活秩序的作用。但是一旦这种对群体的奉献变成为对小团体的效忠,那么个体在群体中的自由就变成了虚伪的自由。这种虚伪自由主要表现为:1、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大夫和庶人只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没有在群体中价值的差别。群体的自由应该保障每个价值个体的自由发展,如果因为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为地剥夺社会地位低的个体自由发展的权力,那么这种自由就是虚伪的。2、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工具,通过三纲五常将部分人的权益变成另一部分人服务的目的,使得为纲服务的部分个体丧失了自身发展的选择和机会,变成其服务对象的附庸,这是不符合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学宗旨的。3、家天下。天子是代天巡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种情况下,特殊个体变成了群体利益的代表,而绝大多数的群体变成了特殊个体的服务对象,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只保证了极少数人的自由,却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或者说在群体限定自由的基础上面的个体绝对自由。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千古圣王神话,其实正暴露了虚伪自由的本来面目。
(三)虚假的自由
虚假的自由指的是个体不顾自然规律、不顾群体的利益,完全凭借自身的欲望和自私的理想做事。自由主义是这种虚假自由的代表。信奉自由主义的人认为,个人欲望大于天,真正自由在于没有任何约束的为所欲为。他们常用的口号就是“什么都可以”“怎么都行”“有钱难买我愿意”。这些口号不用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矛盾,如“什么都可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馒头、两个馒头,但是绝对不可以吃一百个、两百个馒头。如“怎么都行”:一个人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但是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长生不死。如“有钱难买我愿意”:一个人花天酒地无法无天,貌似不受约束完全自由,但是这个人是被个人欲望驱使的奴隶,更是虚假的自由。
康德把道德律令看做一种先天条件,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都把人性作为一种先在的规范,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来分析就会明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没有不在社会中的人。人的人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自小就离开人类社会的“狼孩儿”,已经不能称之为人。离开人群荒岛谋生的鲁滨逊,他的所有行为也是在遇难荒岛之前在人类社会中练就的。如果社会中的人违背群体发展的利益自私自利为所欲为,说明他已经抛弃了集体,最终也将被集体所抛弃。自由主义者也许只有在被集体抛弃的时候才会明白其“自由”的虚假性吧。
综上,美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对虚幻自由、虚伪自由、虚假自由的超越,它是一种融合了感性与理性,兼顾了规律与目的,和谐了个体与群体的真正真实的自由。
三、美是在实践对象上面体现的主体自由
康德把人的精神世界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知识属于理性负责的范围,意志属于实践负责的范围,情感内容属于判断力负责的范围。为了将现象界和物自体联合起来为人服务,康德用判断力作为工具,实现了哲学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将人们以往普遍认为的主体要符合客体变为客体主动来符合主体的目的性。虽然这里有很浓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人的主体价值在康德这里获得极高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又经过融入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容,马克思提出了人类进化的实践观点,从而将美的本质规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专著,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后来的美学家根据他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笔者认为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精髓的对美的本质最完善最现实的描述当是刘纲纪先生在《艺术哲学》中的说法:“(美)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超出了生存需要满足的,人的个性才能自由发展的感性表现。”[3]该说法包含了实践与自由这两个美的关键性内容。当然这是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对美的本质性规定,所以“人的个性才能自由发展”更多的是指艺术创造。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概括,可以表述为“美是在实践对象上面体现的主体自由”,简称为“美是实践自由”。
区分美与艺术可以帮助理解“美是实践自由”的具体含义。美作为对完善的感性认识的概括,它具有全人类性质,即是说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会在某个时间某个场景中产生美感,但是艺术的欣赏创造则需要主体有相对较高的素质要求。美是在实践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能力,最初是习而得之而不是学而得之,是无目的的意外收获,艺术则是有明确的主观目的的。所以,美的范围大于艺术的范围,美的要求却低于艺术的要求,因此从美学方面对美的本质的规定应当比从艺术方面对美的本质的规定更有开放性。
结语
本质是对事物规律的抽象概括,它应当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该本质的事物,都是该事物,凡是属于该事物的都具有这种本质。美的本质是实践自由,这种表述本身就带有了这种本质规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首先,无论是人类历史还是人化自然的历史都已经证明了,实践是历史产生的根源,没有实践就没有人出现,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出现,就没有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正是实践使得人类产生了审美意识并从被动地欣赏美变成主动地创造美,是实践使美成了必然。其次,自由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到对自我的感知与欣赏,无论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还是组织和管理社会的过程,抑或人的自然人化的过程,均无时不刻不在展现出自由的光芒,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自由感让人享受着美的滋润,展现着人的价值。艺术作为最能体现美的领域,它那无所不包的内容与形式,正是美的普遍性的具体体现。从美的本质是实践自由来看,我们也可以给艺术的本质做个规定,即艺术的本质是自由创造(另文再论)。最后,实践和自由的完美统一是这种必然性和普遍性的保障。如果自由没有实践作为基础,那么自由不可能产生,也就不可能有普遍性更休谈必然性。同样,如果实践没有自由作为内驱力,那么实践不是本能就是病态,也就不可能有必然性更休谈普遍性。所以说,美是实践自由作为美的本质概括,当是一种可以接受的建议。■
[1]新华字典(第1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24.
[2]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7.
[3]刘纲纪.艺术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440.
【责任编辑 潘琰佩】
Essence of Beauty: Practice Freedom
ZHANG Li-yong
(Institution of New Practice Aesthetics,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Essence of Beauty is the generalization of universality of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phenomenon. It has a universality and inevitability. Beauty comes from practice; People’s practice on the nature makes nature evolve from neterogeny to homogeneity, social practice makes human society evolve from primitivism to communism, and people’s practice also bring up its own humanization. In practice,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of subject’s freedom is beauty, but freedom that violates the natural law is illusory freedom, freedom that damages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society is fake freedom, and freedom that goes against individual’s overall development is deceptive freedom. The essence of beauty is practice freedom, in it, practice grante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and freedom ensure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essence of beauty.
beauty; essence; practice; freedom
B83
A
1004-4671(2015)01-0069-05
2014-03-01
张立勇(1976~),河北唐山人,玉林师范学院新实践美学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