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同伴关系与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

2015-02-13张意丽徐丹敏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业同伴幸福感

张意丽,徐丹敏

亲子、同伴关系与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

张意丽,徐丹敏

(台州学院 医药化工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民主融洽的亲子关系能够提升高校后进生幸福感;主动结交具有高成就动机、积极乐观的同伴群体,能够提高高校后进生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关注和投入力度,进而提升幸福感。同样地,亲子关系不仅能够直接影响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引导同伴关系间接起调整作用。而在高校后进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互动中,两者也具有相互预示性和正相关性,它们彼此联系和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影响高校后进生的总体幸福感。

幸福感;高校后进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

高校后进生一般指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学业落后、能力发展较缓慢,可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获得发展的高校群体。从高校层面而言,有效地引导他们不断自我提升,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社会层面而言,“高校后进生能否成才,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个人成长,影响着高校整体教育的质量,同时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1]129。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作为影响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它为我们理性看待高校后进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为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改变主客观条件来加快这个群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高校后进生的定义及其幸福感

(一)高校后进生的定义。高校后进生多指这样一类特殊弱势群体,即学业成绩排名落后,平日缺乏父母有效导引,在自我管理方面约束力差,缺乏社会参与竞争意识,无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并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高校后进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行动能力、有效的指导及环境的熏陶,他们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往往得不到满足,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游戏,而当其言行在同学中缺乏认同感时,更易受同伴或社会不良青年的不良社会动机和反社会价值观影响,这将会使他们更加背离积极向上的良好行为和习惯特征。

(二)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需求理论及意义。

“幸福乃是需求的满足。如果说幸福是塔顶,那么,需求就是塔基,一切须从需求得到说明。“[2]94高校后进生幸福感是指高校后进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对温饱问题、社交需要、学业成就、自我能力提升方面的需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积极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不仅能促其对学业和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变得更自信、更合群,而且能促使其远离反社会行为,促使其对优等生的行为特征有更多的认同感,从而逐步以表现优异的大学生为模范。

“在社会个体化之前,确切地说在熟人社会中,个人最直接有效的支持来自家庭内部的成员,而最经常、最普遍、最稳定的社会支持则来自熟人群体中的他人,最后才是政府救助“[3]136。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影响重大。

二、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与亲子关系

“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就影响力和影响广度而言,任何环境因素都比不上家庭。在家庭中,子女学会了本土文化中的语言、技能以及社会和道德价值观。“[1]131高校大学生之所以在学业和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往往与其成长经历和背景有关。例如在校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其父母往往是从小就对其赋予一定的自主权,通过各种场景使其体会到能力与价值得以实现的快乐,强化其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其成长抱有较高期望。这种教养方式进而促进大学生对自己在校良好表现的重视,它为获取学业成就、技能发展、就职准备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相比之下,在校表现差的大学生,通过考察其成长背景往往发现他们有类似的成长经历:其父母往往由于经济、学识、技巧方面的欠缺,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因材施教,使其成长过程出现种种问题。不良亲子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关系:第一,冷漠式亲子关系。它是指父母与子女保持隔绝或疏远的距离,父母多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忽视与子女朝夕相处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能力承担物质的压力,所以只有逃避,通过逃避来推卸、转嫁责任,想象摆脱与其的关系也就摆脱了物质压力“,[4]131所以当父母在子女碰到困难时,不善于及时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其子女又不能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得以解决,就容易产生习得性失败感,长此以往就形成孤独自闭、怕苦畏难的性格。第二,绝对化亲子关系。它一般指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一旦不服从,就更多地使用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使其服从自己的意愿;也正是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因其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一些缺乏教育经验的父母对此厚爱有加,殊不知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反而会使被教育者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并不能从内心真正接受改造,惩罚一旦解除,就对恶习和禁忌失去约束力。第三,溺爱型的亲子关系。它指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有求必应。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因长期在家庭内部有求必应,一到家庭外部就有求不应,这种巨大的落差会导致孩子产生难以适应环境的强烈失落感。子女将会在长期溺爱中,形成自以为是、自私的个性,并会在社会中对他人产生“别人也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想法。这种个性也不利其成长和发展,更不利于其追求幸福。因此以上三种不良的亲子关系都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幸福感。

因此,要提升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家长就要负起重要责任,从根源上寻找解决方案。由于后进生的成长经历已不可变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就要结合实际,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积极促进后进生的成长。首先,父母应主动改善亲子关系,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并对其发展保持关注并有所要求。其次,父母要在生活问题上提供及时的解决方案,并在促成良好习惯方面以身作则,使子女逐步恢复自信,形成好习惯。再次,父母应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到子女的成长和发展进程,为逐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提供可能。总之,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能对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起促进作用。

三、高校后进生幸福感与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影响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另一重要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其幸福感发展最迫切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情的需要和交际的需要的满足“[5]56。同伴关系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特性:

首先,同伴关系在各团体间存在相似性。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相似性和关联性是友谊形成和维持的基本决定因素“[6]。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指出,“社会化是一个使群体中每个个体团结起来,并通过相互学习使彼此更为相似的过程“[7]。高校后进生与自己的同伴群体在对自我能力、职业规划、生活态度、社交领域上均存在相似性,其相似性不仅指向当前生活的行为和认知,而且指向个人幸福感水平。当后进生要好的同伴存在逃学、考试作弊等现象时,后进生个人逃学、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亲密的朋友关系对后进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同伴团体或权威的成人指导“[8]。

其次,同伴团体间除了相似性以外,还存在着相互模仿。根据社会认同原理的观点,个体会通过观察自己群体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行为,来作为自己应对相似事件的榜样,这就间接地导致蝴蝶效应,并在不知觉中扩大了影响力。群体里大多数人相似的做法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和安全感,也更容易进一步强化群体应对方式的相似性。如在同伴群体里,成就动机较强、心态积极乐观的同伴的群体特征往往成为好学生在学业、职业规划、能力方面的行为和态度的模仿榜样,它将有利于好学生群体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而低成就动机、心态消极萎靡的同伴群体特征则构成了后进生在学业、职业规划、能力方面的行为和态度的模仿对象,严重抑制了后进生对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降低了后进生的幸福感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高校后进生主动结交具有高成就动机、心态积极乐观的同伴。利用同伴关系影响的潜移默化,对其学业、职业规划、能力及自信也将逐步提高,幸福感水平也将逐步提升。

四、高校后进生幸福感与亲子、同伴关系的相互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高校后进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改善都能提升其幸福感水平。同样地,亲子关系不仅能够直接影响高校后进生的幸福感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引导同伴关系间接起调整作用。而在高校后进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互动中,两者也具有相互预示性和正相关性。在亲子和同伴关系相互预示性方面,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亲密或融洽的家庭其子女更倾向于结交具有高成就动机、心态乐观的朋友,而较少结交具有消极行为特征的朋友群体“[9]。反之,以冷漠、绝对化、溺爱为主要亲子关系维系的家庭,其子女更倾向于结交成就动机低下、学业落后的同伴。在亲子和同伴关系正相关性方面,研究发现,高校后进生的亲子关系越向民主、融洽的方向发展,其同伴群体中具有高成就动机、心态积极乐观的同伴也就越多。随着良性互动循环,高校后进生将不断提高在个人发展领域的探索和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通过个人努力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个人幸福感。

总之,民主融洽的亲子关系、积极乐观的同伴关系以及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均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水平,而高校后进生幸福感水平相关的两大主要重要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高校后进生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关系并决定了高校后进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1]张意丽.高校后进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理论观察,2013(6):129-131.

[2]沈卫星.重大的命题系统的探究——读郭宝宏教授《论人的需要》一书[J].台州学院学报,2011(4):94-96.

[3]谷玉良.个体化与人际关系再整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7):136-138.

[4]罗华.物质制约下的伦理诉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5)131-145.

[5]张文新,等.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56.

[6]贝尔尹德.人际关系吸引社会心理学的应用[M].纽约:兰登书屋,1985:89.

[7]海瑞斯.孩子的环境在哪里[J].社会心理发展理论,1995(102):458-489.

[8]爱博斯坦.学生时代的朋友选择及影响[M].圣迭戈:学术出版社,1983:67.

[9]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Peer Factors and Lagging Student’s Happiness

Zhang Yili,Xu Danmi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chemical industry,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 318000,Zhejiang,China)

Level of happines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in society today,Well-be⁃ing can be seen as an subjective and pleasant feeling experience when the needs of people to liv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re satisfied.Many researchers lack the studies of specific groups.According to analyses,the relation and effect were designed to sought the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background on lag⁃ging student’s,bolstering happiness,by which to enlighten the mechanism of happiness with a contextu⁃al viewpoint among lagging students of the day.

Happiness;Lagging student;Family;Peer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1.022

2014-03-12

浙江省台州市2014年度教科规划项目(GG14024);2014年度浙江省校立重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台州学院2014年度校立青年基金项目(2014QN014)。

张意丽(1980-),女,浙江温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徐丹敏(1987-),女,浙江台州人,助理实验员,硕士,从事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学业同伴幸福感
艰苦的学业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