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什迪童话作品中的模拟与颠覆

2015-02-13李岩峰张丽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后殖民殖民者卢卡

李岩峰,张丽华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拉什迪童话作品中的模拟与颠覆

李岩峰,张丽华

(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模拟”的理论以试图解读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萨尔曼·拉什迪在两部童话作品《哈鲁恩和故事海》和《卢卡与生命之火》,利用模拟策略介入殖民者的空间,借对诸多西方经典的模拟与颠覆,对西方话语霸权发出了挑战。

童话;模拟;颠覆;身份

为处理文化、种族、性别等差异,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深化了“第三空间”概念,认为在这个高度混杂、充满矛盾、极具不稳定性的空间,原本为殖民话语权所用的“模拟”在这一空间内成为了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借此模拟者进入这一空间,戳穿殖民话语的矛盾性,颠覆其优越性,同时建立一种杂糅的“他体”。

在其迄今出版的十四部作品中,赢得国内评论界最多的声音是以《子夜出生的孩子》等为代表的严肃题材作品,却鲜有人关注拉什迪的两部异色之作——《哈鲁恩和故事海》和《卢卡与生命之火》。这两部披着儿童文学外衣的现代寓言,以梦呓般的文字和场景设置,对西方经典童话进行了一番瓦解和重构。这是拉什迪对后现代西方文明主宰话语权的策略性反抗,更是作家本人对穷其半生追寻文化之根的寻觅之旅所进行的反思。

一、模拟

拉什迪的职业生涯正是以模拟开始,他曾热烈地描述童话《绿野仙踪》对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启发作用:“当我第一次看《绿野仙踪》时,它就让我成了一个作家。多年后,我开始构思一个最终成为《哈鲁恩和故事海》这本书的故事……”在拉什迪这两部童话作品中,从人物场景的命名到故事框架的设置,处处都有《绿》的印记。同样以天真柔弱的孩子为主角,在机缘巧合之下误入了仙境,卷入善恶之间的缠斗,最终战胜了邪恶,自己也收获了成长和救赎。这种故事框架屡屡见诸西方经典故事。在诸如《奥德赛》、格林童话、《贝尔武甫》、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传说,甚至罗宾汉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踪影。

“模拟”一词在后殖民批评中被用来描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霍米·巴巴将“模拟”解读为一种被殖民者的抵抗策略,他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双重表达,是一种改良、调节和规范的复杂策略,这无疑适用于“他者”,被其视作权力的象征。

后殖民文学中的模拟既有直接或间接的引用、影射,也有借用情节或主题、多种文本的互文并行等不一而足。拉什迪众多作品中频繁闪现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等18世纪英国经典小说的身影;《摩尔最后的叹息》中的对白和情节设置模仿得正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威尼斯商人》。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模拟,拉什迪更多地从广义上继承了英国的写作传统。英国文坛不乏跳脱传统,借着童话的外衣针砭时事、畅所欲言的作家和作品,如约翰·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遇记》等。后者更是《哈鲁恩》的创作母本。正是借助这种对西方文化的“模拟”作掩护,拉什迪走上了通往宗主国文化中心的坦途,进而取得了发声的机会。

二、颠覆

霍米·巴巴在解读被殖民者的模拟行为时指出:“他者”在模拟的过程中,模拟与嘲弄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自此产生了颠覆性的模拟。模拟可以是“颠覆性”的,用一种“合金的形式使用主子的语言,目的是使外来强加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偏转改道”。

《哈鲁恩》和《卢卡》都延续着西方经典的“圣杯”主题。父亲是个技艺非凡的说书人,如同男性版的山鲁佐德,依靠出神入化的讲故事能力拥有了强大话语权。在《哈鲁恩》中被妻子抛弃,取消了故事订阅,失去了技艺;《卢卡》中遭受诅咒陷入昏迷,亟需生命之火。拉什迪的颠覆行为首先借用其标志性的文字游戏展开,将读者的阅读体验纳入自己的规则当中。一语双关又散发着东方韵味的命名俯拾皆是,取自印度语者有之,也有来自对拉什迪的写作风格影响颇深的宝莱坞电影,甚至是印度古典舞蹈。父子俩拉什德和哈鲁恩的名字更是取自《一千零一夜》中的角色——巴格达的哈里发。之后拉什迪对西方经典的颠覆野心渐趋露骨。“一千零一”、“天方夜谭”等字眼不断地涌现,西方的英雄之旅被悄然嫁接上了东方经典。

《哈鲁恩》中,传统的王子勇救公主的故事被颠覆了。公主不再温柔善良、多才多艺,变得“叽叽喳喳”(Batcheat)、令人生厌;白马王子被改名为“说!”(Bolo)成了独断专行、外强中干的代表。西方话语营造出来的华丽外衣被撕扯了下来。故事最大的冲突点设置在“闲话国”和“沉默国”话语权的争夺之战上。《哈鲁恩》成书时的拉什迪正处在“追杀令”的阴影之下,生命遭受威胁,言论自由更是无从谈起。两国之争更像是作家本人当时的思想交锋。“自由、民主、平等”观念一直是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以来的文化精髓。然而所谓的自由在西方话语权的主导下永远不可能惠及“他者”。象征西方的“闲话国”作为“自由之国”拥有全部的故事权——话语权,而它的对立面——被剥夺话语权的“沉默国”被妖魔化,处在对方的凝视之下。两军对垒之时,代表“沉默国”的影子武士一言不发,却用“流利”的舞姿侃侃而谈。这种舞姿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手势语——“阿卑那亚”(Abhinaya)。被称为“表达的艺术”流传至今的印度古典舞蹈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著称,有多达四千种手势,是人们通过肢体语言与神进行交流的语言。本应坐在黑暗处,被剥夺了话语权,甘当“影子”的他者——影子武士完全舍弃了对方的语言,以独属于他者的“语言”流畅地表达思想。此时,自由的象征“闲话国”因此不得不暂时交出话语权,接受对方的表达。

三、抵达

模拟并不是终点。霍米·巴巴认为模拟生产出“几乎相同却又不完全相同”的主体,进而利用这种仿制进入到由殖民者支配的空间内,从内部瓦解殖民话语的权威,甚至引起殖民者内部的自爆。弟弟卢卡历经艰险,终于抵达魔幻世界的权力中心“魔幻心脏”之时,发现此间的众“神”们早已被凡间遗忘。他们却浑然不觉,沉溺于诸如以拳头争夺“最美女神”称号的争斗,试图以自欺欺人的方式维护早已崩溃的权威和尊严。这个权利的中心集合了几乎所有的神话人物,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日本神道教神话、中国神话、印度神话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埃及神话、阿兹特克神话、印第安神话人物纷纷登场。这个所谓的权利场不再是某一家文化的主宰,已然成为一个极度混杂、彼此杂糅的新型空间。巴巴认为多元文化彼此交错穿插形成的新生空间,其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混杂消解了权威话语,彻底打破了二元对立,为新生力量发声提供了可能。最终卢卡集合了众神的力量,以新一代“盗火者”的身份取得了生命之火。

文化身份的定位一直是困扰着后殖民作家的最大问题。横亘这两部童话作品的是跨度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寻根之旅,是萨尔曼·拉什迪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后殖民作家们通过模拟,进入到西方话语把持的文化中心,发现其矛盾,进而以隐喻、仿写、挪用等形式羞羞答答地尝试颠覆、消解权威,借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这种尝试终归只是妥协性的抵抗,拉什迪们早已迷失在对“故乡”的徒劳追寻中只能借助故事抒发回家的渴望。现实中他们已经无法逃离无根的梦魇,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流浪者。

[1]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7-117.

[2]RushieSalman.TheWizardofOz[M].London:BFIPublishing,1992:18.

[3]BhabhaHomiK.TheLocationofCulture[M].London: RoutledgeLondon,1994:86-89.

[4]宋晶.浅谈印度古典舞的流派、形式及特点[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

[5]王秀银,符贞.游弋在东西方历史的迷宫中[J].山东外语教学,2013(1).

I106

A

1673-0046(2015)9-0197-02

本文系山东工商学院校级青年项目“对萨尔曼·拉什迪的空间解读”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QN042]

猜你喜欢

后殖民殖民者卢卡
轮椅上的“大明星”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论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的殖民者形象
双重“他者”的自我认同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藻海无边》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英殖民者对察隅等地的侵略及国民政府的应对——兼论军统巴安组在藏区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