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N”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探索

2015-02-13肖亚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科技园园区校企

肖亚杰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

[职教论坛]

“1+1+N”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探索

肖亚杰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40)

为了深入开展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本文以江苏省省级大学科技园——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例,进行了“1(学校)+1(园区)+N(入园企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建立“企业内轮岗”与“企业间轮岗”相结合的“1+1+N”校园企一体化运行机制,保证实训的岗位多元化;通过批内轮岗“重叠期”和分批之间的“交接期”实施“师傅带徒弟、老生带新生”的“传帮带”实训机制,保证生产连续性,提高实训效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发展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虽然各类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基本上采取“直接选择校外企业、引进企业进校合建和学校自主创办企业”三种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希望学生通过参与产品设计开发、工艺编制、生产制造、分析检验、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不过,直到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依然更多的是处于“合而不作,产而不教”的尴尬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在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利益诉求的差异、政府和行业职能的缺位、产教结合的方案设计不足等,直接导致了合作各方责任不明、积极性不足,限制了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实施。

一、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意义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校企一体化办学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有利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实现,加速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转换,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是校企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落实校企一体化的教育改革,必须找到一个“政行企校”利益诉求一致的有效载体。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坚持“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建设模式

地方政府将项目纳入徐州市重大项目,为园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和完善周边环境;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对科技园及入园企业(项目)予以税收减免和资金扶持;搭建招商平台,推荐相关项目入园;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建立各类金融投资项目,重点改善园区金融投资的环境与能力,拓展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服务渠道。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园区的规划、硬件建设、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及具体管理运作;充分发挥徐州工业职业学院和其他在徐高校的专业、设备、人才、技术、信息及科研优势,鼓励和引导人才、技术和科技成果进入园区孵化和转化,出台相关规定对科技园企业开放设备、信息和科研资源,为进驻企业提供科技及人才服务。吸纳社会企业,利用其项目、资金、经营、管理、市场等资源,与校方联手共建投融资、商务服务、中介服务等相关服务平台。

同时,科技园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资源优势与徐州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结合,突出以“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等为主导的办园特色;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优势教科研资源为依托,大力加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将园区建设成为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淮海、辐射全国的自主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

学院与政府共同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学院自行筹建管理运营公司,实施“管委会指导、公司具体管理运作”。公司具有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发展。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为科技园建设的法人实体、建设主体、发展主体和责任主体。组建专业化的资本运营与管理公司,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原则,实现科技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特别是把市场机制作为引领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学校和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服务社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三方合作,三区联动”。采取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完善产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企业入孵、毕业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用人机制、投融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突破科技园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人才瓶颈、科技资源瓶颈,建立一种鼓励创新、支持成功、宽容失败、和谐和睦相处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倡精英治理、法制治理、道德治理、人文治理的理念,实现各方协调发展和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主体功能基础上不断扩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功能,在技术链条、产业链条、资本链条上达到较好的衔接,实现政策、人才、技术、资本、信息、资源、市场、服务的高度共享。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使大学、政府和企业形成目标一致、价值取向相同、行动相互协调的利益相关主体,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以产学研联合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繁荣,以科技产业发展反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校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与园区典型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专业“校企一体化”的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工作,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在企业真实的岗位工作中,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模式进行项目管理、验收和绩效奖励,为学生创建了真实的企业化实训环境,让学生提前感知了职业氛围,并作为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完成自身所承担的项目任务,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具体举措如下:

(一)成立“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研究与工作机构

1.建立学校(1)、园区(1)和园区多家符合产教融合的企业(N)组成的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育人平台;

2.以“课题组”的形式,由学校相关院系负责人和专业教师3-4名、科技园相关人员1-2名、重点合作企业负责人和师傅4-5人组成“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研究与工作小组;

3.“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研究与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相关专业在园区的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工作,并且按照申报方案的考核指标接受学校的验收考核,学校以“课题经费”的方式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切实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二)创新“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1.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基于大学科技园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应遵循的制定原则,以及试点专业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及《×××专业“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等。

2.混编师资团队:探索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师资(人才)柔性流动、互聘互培的双方互利共赢的师资(人才)融通保障机制,拟建立《“1+1+N”校园企一体化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1+1+N”校园企一体化企业师傅聘用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并组建试点专业的混编型师资团队。

3.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应与企业共同确定课程方案,依据其职业岗位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由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转变,以生产过程为主线,建立“业务流程式”“工艺过程式”等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4.实训项目:学校与企业一起,根据实习实训培养目标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和生产任务需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与岗位、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对接,达到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真正使进入企业实训的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逐步建立试点专业的实训项目资源库。

5.合作教材:开发与专业相配套的产教融合一体化校本教材,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材中,让学生学到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可与企业共同开发制定试点专业特色教材,可以把企业的规章制度及企业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教材中去。

6.运行机制:建立“企业内轮岗”与“企业间轮岗”相结合的“1+1+N”校园企一体化实训运行机制,保证实训的岗位多元化;通过批内轮岗“重叠期”和分批之间的“交接期”实施“师傅带徒弟、老生带新生”的“传帮带”机制,保证生产连续性、提高实训效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发展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7.质量评价:构建基于学校、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三方数据,制定适应产教融合的《“三方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实施方案》。

(三)建立“1+1+N”校园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激励和保障机制

1.通过建立“连续性、系统性、互惠性”的三重保障机制,破解了“合而不作,产而不教”校企合作难题

(1)连续性是指保证进入企业实训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学校打破寒暑假常规,向园区合作企业不间断安排学生进行各类实训,保证企业生产的需要;根据岗位技术复杂程度,实施“师傅带徒弟、老生带新生”等形式,保证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2)系统性是指进入企业实训的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培训。学校与企业一起,根据企业运营管理和生产任务需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教材和标准,实现专业与岗位、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对接,达到学习与工作相融合。

(3)互惠性是指政府、学校和提供实训的企业互惠互利。地方政府给予入园企业“减免税收、优先资金扶持”等政策,学校出台了有关生产实习补助、优先推荐毕业生、联办订单班、提供技术服务、联合申报课题、免费开放资源、提供员工培训等扶持政策,极大提高了政、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教师、学生扮演“三重身份”,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1)教师进入企业扮演专家、老师、学生三重角色,一是作为专家受聘于企业担任技术总监或专家顾问,承担技术服务、项目咨询、联合申报项目课题、联合技术攻关等;二是作为老师与企业师傅一起担任指导老师,管理、指导、评价进入企业的实习学生以及研究开发实训项目、课程、岗位、标准等;三是作为学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和运作技能。

(2)学生进入企业扮演学生、徒弟和员工三重身份,一是作为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知识技能;二是作为徒弟,学习师傅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岗位的能力;三是作为员工,完成企业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

3.“三措并举”的科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人才服务的有效链接

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制度,改革科技立项、科技评价等制度。鼓励教师与园区企业共同研究申报课题,提高科研项目与产业的契合度和成果转化率。

[1]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刘延东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

[2]任光圆,贾让成,周菊芝,郭春燕,祁义霞.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平台[J].浙江医学教育,2012(4):1-3.

[3]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61-63.

[4]陈玉华,于春霞,李峰.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93-94.

[5]马蜂.浅谈高职教育“政校行企社”联动机制的创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42-45.

G718.5

A

1673-0046(2015)9-0001-03

江苏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重点项目“校地协同构建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097)

猜你喜欢

科技园园区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大学科技园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以齐鲁大学科技园为例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