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公孙氏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分析
2015-02-13孙炜冉
孙炜冉
(1.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2.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辽东公孙氏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分析
孙炜冉1,2
(1.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2.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东汉建安二年(197),辽东公孙氏在高句丽素来顺服且无寇抄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征伐,究其原因是此时高句丽“受亡胡五百余家”,而这些流亡的胡人实为汉中平(184-189)年间,因参与前太山相张举和前中山相张纯等反叛而败亡的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从子蹋顿等人。此役,公孙氏击破高句丽“其国”,以“降胡亦叛”高句丽为收场。由此,蹋顿等人再次返回辽西地区,成为幽州最大的边患。
乌桓;高句丽;公孙氏
东汉末年,灵帝在位时期社会动荡,黄巾之乱席卷诸郡,各地诸侯乘势割据,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亦趁机寇抄边郡。此时东北所属之幽州,治下有乌桓(乌丸)等内附民族,外部还代管着高句丽、夫余等东北外藩,东部辽东郡被公孙度所盘踞,而西部诸郡先由皇室刘虞控制,后被公孙瓒所把持。是时,乌桓大体分作四部,“上谷有难楼者,众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者,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又辽东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众人百余落,自称汗鲁王……寇掠青、徐、幽、冀四州”。[1]乌桓传2984东部强藩高句丽历来是汉朝边疆重患,时常侵扰幽州东部的玄菟郡、辽东郡和乐浪三郡,但自建宁二年(169),被玄菟太守耿临率军征讨后,新大王伯固臣服,求属玄菟,由此再未敢主动侵扰幽州边郡。并且,在“公孙度之雄海东”之际,“伯固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助度击富山贼”,[2]高句丽传845极力向辽东公孙氏示好。然而,虽然高句丽一反常态,不仅未趁中原之乱寇边,还保持了与汉(公孙氏)的和睦关系,但是却在建安二年(197)遭到了辽东公孙氏的讨伐。那么,辽东公孙氏为何要无端对高句丽用兵呢?尽管《三国史记》记载此次公孙氏征讨,与介入高句丽王位争夺有关,[3]高句丽本纪203-204但是在双方友好阶段,公孙氏为何要参与高句丽的内部宫斗呢?笔者堪合同时期幽州的政治动向,试以张纯、张举叛乱,乌桓丘力居等参与叛乱为线索,探析辽东公孙度东征高句丽的深层诱因。
一、东汉末年的幽州刺史部及其治下的乌桓与高句丽
幽州之名由来已久,上古时代“尧遭洪水,襄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颜师古注言:“九州之外有并州、幽州、营州,故曰十二。”[4]地理志上1523其为华夏东北方的最大行政建置,据 《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又《吕氏春秋》云:“北方为幽州,燕也。”迨至汉代,幽州是其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分作广阳郡、涿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乐浪郡、玄菟郡、辽东属国十一个郡国,辖控着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州内及周边散居着匈奴、鲜卑、乌桓、高句丽、夫余等诸国族,[1]刘虞传2353时常受其侵扰,是边患极为严重的地区。东汉初年,“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为此,建武二十一年(45),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出五阮关掩击之,”东北边患得以暂时肃靖。此后,建武“二十五年(49),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乌桓的内附,使得幽州地区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稳定局面。然而,及至安帝、顺帝时期,乌桓叛乱复起,在汉廷的讨伐下,多地乌桓又“皆出塞去”。[1]乌桓传2982-2983迨至灵帝时期,内附于幽州的乌桓,基本上只保留了前文所述的上谷郡、辽西郡、右北平郡及辽东属国四大人部,[1]乌桓传2984以辽西大人丘力居为首。
与乌桓大举内附幽州诸郡不同,高句丽则是一贯奉行乞属某郡而外治的被管理方式,与东汉政权保持着藩属关系。王莽时期,高句丽反叛新朝于塞外,其消奴部大人多勿侯“驺”(《三国史记》做“延丕”)被新朝东域将严尤诱杀,[5]这间接导致了高句丽为躲避新朝锋芒而将核心统治区域向东迁徙,其后的发展方向也向东拓展。这也决定了高句丽仇视新莽政权的心理。大武神王时期,乘中原赤眉、绿林之乱,而大肆兼并周边小国,如盖马国、句茶国等,[3]184且与效命于新朝的夫余对战,[3]183建武四年(28)时,东汉尚未统一,尤其东北幽州诸郡尚有彭宠割据于渔阳、张丰割据于涿郡[1]耿弇传707等。就在是年五月,刘秀遣征虏将军祭遵讨伐涿郡张丰。[1]光武帝本纪36显然,《三国史记》所载同年七月汉辽东太守兵伐高句丽之势力,[3]185必定不是东汉刘秀政权,而是据地盘踞的新莽旧臣,所以才征伐高句丽,盖因大武神王审时度势的响应新生的刘秀东汉政权,因此才得以在建武八年(32),首次获得遣使朝贡的资格(此前高句丽并不具备直接赴中原朝贡的资格),被光武帝正式册封,“始见称王”。[2]高句丽传844此后,高句丽还配合东汉平定乐浪郡,分得了萨水以北的土地。[3]187迨至太祖大王宫在位后期,高句丽业已确立在东北诸藩中较强的国力和地位,于是开始频频与鲜卑等寇抄东汉幽州边郡。每次寇边,都遭到东汉辽东太守或玄菟太守的出兵惩治。这种寇边与被征讨的关系自安帝元初五年(118)太祖大王与秽貊袭玄菟郡攻华丽城开始,直到前文所述的建宁二年(169)玄菟太守耿临率军进讨,新大王伯固臣服求属玄菟,[1]高句骊传2815、[2]高句丽传845此后双方又开始了较长时间的和睦关系。
二、中平末年的乌桓之乱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车骑将军张温奉命征发幽州乌桓三千骑赴关内镇压凉州叛乱,乌桓因“牢禀逋悬,皆畔还本国,”[1]刘虞传2353此事为后来乌桓的叛乱埋下了伏笔。是时,东汉前中山相张纯勾结前太山相张举,言:“今乌桓既畔,皆愿为乱,凉州贼起,朝廷不能禁。又洛阳人妻生子两头,此汉祚衰尽,天下有两主之征也。子若与吾共率乌桓之众以起兵,庶几可定大业。”[1]刘虞传2353共谋反叛事宜,双方一拍即合,开始暗中联络乌桓,筹划叛乱。分析二人反叛原因,从行文来看,皆谓“前中山相”“前太山相”,想必是因被革职而心生怨愤,故而想趁乱世自立。中平四年(187),张纯与乌桓大人联盟举兵,“攻蓟下,燔烧城郭,虏略百姓,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众至十余万,屯肥如。”[1]刘虞传2353控制了辽西郡等地。而参与叛乱的乌桓,正是幽州乌桓四部的辽西大人丘力居、辽东属国大人峭王苏仆延及右北平大人汗鲁王乌延等。至此,幽州纷乱,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且敕书诸州郡,宣扬“(张)举当代汉,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张纯又让乌桓辽东属国大人峭王苏仆延等趋兵劫掠内地的青州和冀州,攻破清河县与平原县,杀害当地官员和百姓。为了镇压幽州张举张纯与乌桓的叛乱,汉廷于中平五年(188)派宗室刘虞出任幽州牧,刘虞赴任后“罢省屯兵,务广恩信”,并妥善安抚了峭王苏仆延,悬赏缉拿张举张纯,二人逃出塞外,[1]刘虞传2354投奔了乌桓辽西大人丘力居,张纯还成为了三郡乌桓元帅。[2]乌丸传834
叛出塞外的张纯等人,与乌桓丘力居诸部继续频频侵袭渔阳等郡,甚至直驱内郡河间、勃海、平原等地,给汉廷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彻底解决张举、张纯伙同乌桓的叛乱,刘虞派出多次与之交战的骑都尉公孙瓒前去讨伐,公孙瓒与之交战于辽东属国的石门,起初获得了大胜,俘虏人口众多。然而,公孙瓒被丘力居诱敌深入,反被困于辽西管子城长达二百余日,惨败而归于柳城。[1]公孙瓒传2370至此,乌桓之乱让汉廷不仅束手无策,且颜面尽失。为此,公孙瓒痛并思痛,吸取经验教训,“职统戎马,连接边寇。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雠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公孙瓒与乌桓的仇怨则代表了汉廷对乌桓的态度,此时以丘力居为代表的三郡乌桓成为汉廷最为仇视的边患民族。然而,随着刘虞安抚政策的成效逐步显现,幽州乱局渐趋平缓,在其重金悬赏的诱惑下,张纯被门客王政所杀,首级被献给刘虞,[1]刘虞传2354张举则消失无载。汉中平六年(189)二月,丘力居突然病亡,死时认为儿子楼班年幼,于是让从子蹋顿总摄三王部。[6]179然而,令史家不解的是,此后的幽州乌桓三部却谜一样地消失了,长达十年再未出现在幽州,直至建安四年(199)袁绍与公孙瓒鏖战之际,蹋顿所领之三郡乌桓才重新出现,助袁绍击破公孙瓒。[2]乌丸传834那么,这十年间蹋顿究竟去了哪里休养生息呢?
三、辽东公孙氏讨伐高句丽的原因
辽东公孙氏讨伐高句丽的原因,据《三国志》载,是因为高句丽“自伯固时,数寇辽东,又受亡胡五百余家。”[2]高句丽传845高句丽的确素有寇抄辽东的传统,尤其是新大王伯固即位以后,于“顺、桓之间,复犯辽东,寇新安、居乡,又攻西安平,于道上杀带方令,略得乐浪太守妻子。”[2]高句丽传845在《三国史记》中亦有相关载记。但是,旋即在“灵帝建宁二年,(被)玄菟太守耿临讨之,斩首虏数百级,伯固降。 ”[1]高句骊传2815、[2]高句丽传845文献也再未记载自建宁二年(169)高句丽降服后,又有侵扰边郡或不逊之举。而辽东公孙氏征伐高句丽为建安二年(197)之事,此间已然过去长达近三十年,公孙氏不可能因高句丽三十年之前的“寇辽东”行为而兴师讨伐。所以,《三国志》所载公孙氏出师理由的后一句,即高句丽“受亡胡五百余家”,这才是其出兵的真实原因。那么这个所谓的“亡胡”究竟是哪一支流放的胡人呢?会让素与高句丽亲睦的公孙氏反目出兵讨伐呢?
所谓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在古典文献中早有提及,如《战国策·齐策五》:“昔者燕齐战于桓之曲,燕不胜,十万之众尽。胡人袭燕楼烦数县,取其牛马。”又《淮南子·齐俗训》:“胡人弹骨,越人契臂,中国歃血也。”正史中亦多次出现,如《史记》中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7]秦本纪280等等,不胜枚举。显然,此时所谓胡人当时是草原游牧民族而言。接纳其他流亡的民族是诸民族政权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件,汉末中原大乱,有为数众多的汉人为避乱而投奔高句丽者,[3]高句丽本纪202亦未见中原王朝或边郡刺史州牧因此而迁怒高句丽,反而此次高句丽所“受亡胡五百余家”,便引起了公孙氏的不满,想必此“亡胡”与公孙氏罅隙较深。那么此时,是哪支流亡的胡人不能被辽东公孙氏所代表的东汉政权接受呢?恰好是此前参与幽州张纯、张举叛乱的乌桓三部,即前文所述之蹋顿等人。
中平六年(189),丘力居死后,乌桓联盟迅速瓦解,长达十年时间(189-199)未曾出现于幽州,幽州能见之乌桓部落,仅为先前被刘虞所招安的峭王苏仆延者,[8]兴平二年(195)条1976而俱不见蹋顿等其他三郡乌桓出现。相信在丘力居死后,三郡乌桓内部遭以重创,不得不远遁休养生息。恰在此时,高句丽“受亡胡五百余家”,所谓“亡胡”者,盖为败亡徙走之北方游牧,而此刻千人规模的逃亡势力,则为蹋顿、楼班等人无疑。尽管辽东公孙氏与幽州公孙瓒并无亲缘瓜葛,但他们同属东汉政府下之封疆大吏,虽然割据一方,但却代表了东汉政府,都意图维持治下边郡的军事稳定和政治威严,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辽东公孙氏还是幽州公孙瓒都是一致的。所以,辽东公孙氏亦绝不能容许高句丽收留这支给汉廷幽州诸地危害甚苦,且致使汉廷官军颜面扫地的“亡胡”势力。亦可能是东汉政府在获悉蹋顿等人行踪后,给辽东公孙氏施以压力,责成其完成驱逐乌桓余孽的任务。因此,从战争的结局可以看出,公孙氏并非是以灭亡高句丽为目的,而是以“降胡亦叛”为目标,当这些“亡胡”离开高句丽,公孙氏则迅速撤兵,并没有进一步为难高句丽。公孙氏是以高句丽王子拔奇(发歧)为长子而不能得以嗣位为重要借口,帮助拔奇出兵高句丽,然而拔奇反被其弟所杀,而公孙氏军队却并未追究这一结果,反而让新即位的山上王得以建立“新国”。因此,无论从战争的初衷、过程,还是结果来看,《三国志》中所说的因其数次寇抄辽东及《三国史记》中所说的支持长子拔奇夺位,都不是公孙氏征讨高句丽的真实原因,其实质就是冲着高句丽接纳“亡胡”而来。当胡人离去,则公孙氏迅速撤兵,并且在军事胜利,已“破其国”的情况下未做进一步深究,可见其已然达到既定目标。鱼豢在著《魏略》时,秉承了史家言辞简约的特点,加之夷狄列传本就缩略,所记之事不会过于详尽,但在文中两次呼应提及“受亡胡”和“降胡亦叛”的事件,可见其是东汉政权(辽东公孙氏为代表)处理与高句丽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因此,高句丽被素来亲睦的辽东公孙氏征伐的实际原因便昭然若揭。
由此可见,中平末年,三郡乌桓参与了张举、张纯的叛乱,为患幽州,中平六年(189)丘力居死,将三郡乌桓的领导权暂交从子蹋顿代立,然而此时蹋顿虽“有武略”,却不见得能有足够资历服众,加上在刘虞务实的边政整饬,配合重金收买与军事打击下,此时的三郡乌桓已被汉廷安抚,而蹋顿等人不得不带着丘力居的幼子楼班暂时远遁,躲避汉廷的悬赏缉拿及军事锋芒。即在此时,这些部落贵族约五百余家投附高句丽休养生息。然而,当得知蹋顿等亡于高句丽,建安二年(197),辽东公孙氏便受朝廷之命征伐高句丽,蹋顿等亡胡不得不脱离高句丽,重回辽西。经过十年的修养,蹋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阅历,加之打有丘力居之子楼班的名义,得以重整三郡乌桓。借助各地诸侯割据局势,迅速向袁绍投以橄榄枝,共同绞杀其宿敌幽州公孙瓒。在这样的混乱环境下,蹋顿所领之乌桓迅速崛起,再次成为北方严重边患。于是,在曹操整合北方后,意图南下进行统一战争之时,为解决后顾之忧,才有了北伐乌桓的战争。
[1][刘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李乐营,孙炜冉.也谈高句丽“侯驺”的相关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3(2):105-108.
[6]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责任编辑:徐星华)
The Analysis of Cause for Warring Gaogouli by Gongsun Regime in Liaodong
SUN Wei-ran1,2
(1.Gaogouli and northeast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2.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China)
Eastern han Jian’an two years(197),the Gongsun in Liaodong,who is obedient and rest,war Gaogouli.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occupation in Gaogouli by many tribes.However,these exilic Hu people are actually the people who participate in revolt of former Thaishan perdana Zhangju and middle perdana Zhangchun and fail.In this war,the Gaogouli is break up by Gongsun tribe.Therefore,the Tadun et al,who return to west part region again,becomes the biggest foreign invasion of Youzhou.
Wuhuan;Gaogouli;the Gongsun tribe
K289
A
1008—7974(2015)06—0010—04
2015-01-13
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项目成果
孙炜冉,吉林集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