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差异性与同一性问题透析

2015-02-13赵艳琴王文东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视域范式马克思主义

赵艳琴,王文东

(天水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理论上的不断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性力量。但在研究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的背景、视域、方法等的不同,使得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和理解出现差异,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化问题;同时,许多学者站在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为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辩护,并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有意歪曲和肢解马克思主义,所以,造成了“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从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角度做一探讨,并主张在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中坚持同一性,谨防故意差异化带来的“非马克思主义”化倾向。

一、“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的区分标准

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差异化最早来自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大体相同的理论特征就是,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几乎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布为“过时”、“失效”或“不充分”的理论,并扬言需要用当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来加以“补充”、“修正”或“重建”,借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多个,而是一块整钢,是一个整体,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就声称“没有单一的马克思主义,而有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1]377雅克·德里达以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们”这一“复数”谓指马克思主义的“异质性”——有诸多马克思的精神,即有差异化、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以致在上个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撒播式的口号中出现了这样的景观:任何一个个体理论家都可以声称拥有一个作为个体理论家的马克思,并使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马克思可以缺席的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话语游戏。

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出现东西南北中“多方并进”,时间因素上出现“当年”与“当代”双重时代根基上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由多种理解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理论体系,出现“经典马克思主义”、“苏联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样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又产生个体性、学派性的与西方社会思潮特别是哲学思潮高度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形态: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解构的马克思主义等等。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形态之外,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内部,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进行理解和定位时,又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广义和狭义)、实践唯物主义(包括实践哲学和实践的唯物主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多形态的理解。而在这些多形态的定位和理解中,很难断定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或很难判定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学理概括范式上,这就区分出“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

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是用不同的学派或社会思潮解读、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它使得在全球理论语境中,存在着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厘清的各种共产主义一样,我们也要在当代辨明多种马克思主义。上文提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诸形态及其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诸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核心观念上都坚持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则意味着,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和矫正各种社会思潮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观念和基本内核的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路径。前者有多个核心,只徒具马克思主义的外壳和形式,或只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在核心内核上并没有坚持;后者尽管也存在着多样的解释或理解,但在核心内核上却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归结起来,前者不一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后者则是。也就是说,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存在着多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个复数,而不是单数,这些复数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只具马克思主义的外壳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就意味着仅存在一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单数,它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问题域、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中有着差异化的表现形态和出场形式。

那么如何鉴别和区分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呢?这就要有一个科学的判定标准。英籍匈牙利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提出的围绕研究纲领的中心“硬核”和周围“保护带”理论为我们判定差异性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提供了借鉴。在诸种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厘清真伪,判定真假,或区分哪一种才更接近真实的马克思主义,那么我们就是要看它是否在理论的“硬核”或核心纲领上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或仅在外围部分坚持而在实质性的内核部分没有就坚持,则不应认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反之,如果在核心纲领上坚持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纲领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范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或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机组成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判断种种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看是否坚持了以上阶级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凡是坚持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就属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反之,则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和戴着马克思主义面具的其他意识形态,其目的是为了把自己“装扮成”马克思主义,以博取理论生存的市场。

二、造成马克思主义差异化的原因

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创新和发展时,只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某种精神或某个个别观点,并加以绝对化、片面化所造成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差异性的极端表现或绝对化形态。所以,在形成原因上,差异性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差异性有着一定的同源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或东方某些差异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有很多学者是站在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理论志趣上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是打着“创新和发展”的口号而卖弄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故意分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的阴谋。就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而言,笔者认为研究的“视域、方法、问题域和研究范式”是造成马克思主义研究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一)研究视域的差异

视域意识是创新和发展一种学说或理论的重要途径,没有视域意识就不可能创新马克思主义。

1.空间视域的差异性:“德国——世界”与“西方——东方”

众所周知,就理论形成的空间语境来讲,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原本隶属于西方文化范式。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即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家变为“肉身”之后,产生了与西方文化的脱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对峙局面,这在理论发展和文化间距上就存在一个空间形态上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转译问题。由此产生了各种空间政治地理学意义上的被称之为西方和东方乃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精神和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产物,它天生就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但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又具有人类性和全球性,从而会对其他地域的民族发挥积极的影响。列宁在当时就看到了空间视域差异性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他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2]202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结合中,尤其是在与前苏联、中国等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认同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转化为现实。但马克思主义不能局限于一国一隅,它需要走向世界,走向人类当代文明,以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和多问题的应答了和对现实的阐释力。这就提出了与当代世界各种前沿思潮进行对话的问题,这无疑又进一步加剧了马克思主义差异化的进程。

2.历史视域的差异性:当年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当年所依存的时代根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旧全球化时代,那时的旧社会快速瓦解,新社会加速形成,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而时经150年之后,当年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科技革命、知识信息经济、后资本主义时代、“一球两制”的政治格局、多元社会思潮等都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苏东剧变、柏林墙倒塌,使马克思主义面临从现实退场和与时代“脱节”的巨大挑战,并产生“差异”和“疏离”危机。在充满断裂与差异的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不可避免地遭遇差异化的命运。正如任平教授指出的:“我们正面临一个新旧全球化大转变的时代,新全球化浪潮在深刻变革世界的同时转换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平线。”[3]2新旧全球化的时代差异,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差异化的深刻原因。

3.文化视域的差异:多元文化景观

在思想观念层面,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相对应的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像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一切阶级关系简单化一样,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也使一切思维和文化模式化、标准化、齐一化、批量化。那时的文化相对单一,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就是自由主义文化理念和传统社会解体过程中残余的传统文化。而在当代新全球化时代,后现代主义思潮获得了话语中心地位,差异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症候。除了传统的阶级差异、意识形态差异而外,民族主义、女权主义、族性政治、同性恋群体、新宗教主义、恐怖主义、网络族群、绿色组织等等,都以各种方式影响世界,由此形成亨廷顿笔下的八大文化范式的冲突,特别是形成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社群主义、法西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意识形态丛林景象。这些意识形态与知识体系会作为文化背景和知识视域嵌入研究者、理解者的前理解视域中,从而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化理解。

(二)研究方法的差异

在理论研究史上,有多少种方法就会形成多少种理论样态,研究方法的差异使理论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不同的方法也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之中,现象学、生存论、解释学、语言分析、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都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出现过,并形成了各自画地为牢的差异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国家,特别是进入我国反思哲学时期,从人道主义方法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结构主义方法解读马克思经典文本形成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方法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出场学方发形成的“交往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等等,以上都首先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而达到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差异化格局。当然,国内还有一批学者,在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哲学时,也从其方法入手解读马克思主义,典型的如以复旦大学俞吾金为代表“以海解马”等。

(三)问题意识的差异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研究中自觉的以问题为反思对象的一种理论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言,应该更加关注马克思当年提出的问题,即如何在科学的整体维度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超越。因为,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到今天,人类还未能走出资本统治的时代,这一事实决定了,在理论上我们至今仍处在马克思开拓的问题域中。在具体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应当特别注重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而且应当关注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强烈的问题意识,内在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差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产生起一直就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传统而著称,如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的物化意识及总体性的理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理论,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的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等等;在我国,以衣俊卿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以袁贵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任平、丰子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陈先达、杨耕等为代表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孙伯鍨、张一兵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以吴晓明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以张曙光、邹诗鹏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研究,以王南湜、陈宴清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研究,以张雄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研究,等等,他们都自觉以社会问题为反思和研究对象,进而在各自的理论方位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从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差异化景观。

(四)研究范式的差异

研究范式在某种意义上是视域、方法和问题的凝结。研究范式的创新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也是在中国语境中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解差异化的特殊症因,当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繁荣和发展。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差异性范式主要有:以陈先达、黄楠森、袁贵仁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范式,以孙正聿、吴晓明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以张奎良、张一兵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学——文献学研究范式,以丰子义、欧阳康等为代表的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以陶德麟、李德顺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以俞吾金、衣俊卿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对话研究范式,以任平、王金福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研究范式。[4]这七大研究范式,无疑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也形成了差异性路径。

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化

我们在区分二者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辩证地对待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发展中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理解是必然的。统一性只是在差异中理解的同一性,离开差异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样,没有同一性也就无所谓差异性,没有同一性就没马克思主义本身。

首先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差异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它们中有的是唯心主义,就否认它们的价值及有用性的一面。这些差异性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称谓,就是因为它们也或多或少地反映或表征了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完全科学、准确地表达这个时代的精神,但在某一个或某些方面还是正确地看到了时代的变化,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意识形态丛林景观”之中,由于研究方法、对象、视域和研究范式等多重因素使然,使得马克思主义必然会表现为差异性的形态。没有多种理解,或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化阐释,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辩证地对待“视域、方法、问题和范式”之间的关系。差异性的研究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知灼见,都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贡献,因此对它们需批判地进行对话和加以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差异性的学术研究。当然,同一性不是要求千篇一律,不是要求僵化保守,同一性是差异基础上的同一,差异又是在同一性下的差异,而不是德里达所说的“无中心”的差异,任何无视同一的差异都是背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表现。只有在差异性中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坚持同一性,才不至于背离、偏离和肢解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单纯“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解读和单纯的问题反思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立足时代的历史地平线,准确把握经典文本的同时,和其他差异性的理解展开对话,批判性地加以改造和吸收,才能真正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理论表达,脱离开时代性和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就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本元,无疑会走向偏离。

在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还要正确处理坚持、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坚持与继承主要是倾向于同一性,创新和发展也要倾向于同一性,但这种同一性不是不包含任何差别的同一性,而是差异性中的同一性,是更高阶段的同一性,是创新和发展了的同一性,是理论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面对新的问题,在坚持和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是创新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因而是契合当前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方法论角度讲,无论是面向文本、回到马克思,还是在当代展开的中、西、马之间的积极对话,在本质上,它都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环节和阶梯,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研究,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发展。差异性才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动力。因此,我们不要害怕差异性,更不能敌视、排斥和反对差异性,而要尊重、理解、宽容差异性。前苏联和我国“反思哲学”之前的研究告诉我们,单纯的、简单的同一只能扼杀和阻止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但不能繁荣马克思主义,相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组阻止和扼杀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会贻害无穷。但在尊重差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善于鉴别那些差异性中的故意反对或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作风和学术倾向。要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纲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否则,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就会走上“非马克思主义”的不归路。

[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任平,陈忠.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视域范式马克思主义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