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南方周末》“方舟评论”的特色

2015-02-13王垠山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方舟南方周末报纸

王垠山

(延安日报,陕西 延安 71600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媒介市场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对报纸媒体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因此,谋求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报纸媒体的迫切要求,追求新闻评论的深度和丰富独到的观点便成为了参与媒介市场竞争的重要策略,而新闻评论就是这一核心策略的有力武器。国内越来越多的报纸媒体也开始意识到报纸新闻评论正逐渐成为一个媒体走向成熟的一个指标,同时也成为了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一大板块,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面貌与气质,它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纵观当下中国,毫无疑问,《南方周末》是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南方周末》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进入新世纪,其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从一个社会的“记录者”和“揭露者”,转变成一个致力于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者”。这种致力于对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方舟评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方舟评论”自诞生之日就从一个冷静的社会思考者的角度,以其敢于质疑、敢为人先、具有建设性的批判精神、理性的思考、对人文价值的关注,不断地受到重视,也逐渐走向成熟,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南方周末》评论版块中占据了头版正中的显著位置,其影响力与重要性毋庸置疑。

笔者通过对2012——2013年的《南方周末》“方舟评论”文本的分析研究,侧重对其评论特色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对报纸评论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创新思路,更可窥见该报对于国家走向,社会变革的看法,这对我们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正是本文发微言意义之所在。

“方舟评论”可以总结出其以下几点特色。

一、切近受众,视角国际化

首先,从“方舟评论”文章外部来看,我们明显看到其文章内容的地域范围选择大多是有关于中国国内的新闻事件和问题而进行的评述。此外,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为数不多的国际话题的新闻评论中,也往往都是通过对国际问题的论述来表现中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之路的选择,如《不让子弹飞》这篇评论中,通过对朝韩对抗中朝鲜强硬的“战争边缘政策”的使用,对国际社会的安全造成的困局,审视了中国的“新和平观”: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分析了在这样这样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最优先的任务依然是发展,经济社会等的全方位转型迫在眉睫,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对中国甚为关键。

再者,从文章内部结构来看,在关于中国本国的评论的很大一部分文章中都会引用外国的实例,站在国际的角度看待中国的问题。其中一篇典型的文章《谁给了食品安全“惯犯”可乘之机》中,就论述了韩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式、后果,从国际的角度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建言献策,并论述其可行性和现实性。

立足本国,或许国内的大多报纸都不同程度的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国际化视角这一方面,笔者通过对《新京报》、《华商报》、《人民日报》等报纸评论的阅读发现在对国内问题和事件进行的评论文章中,这些媒体极少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与本土受众所关注的议题。从中可以不难看出“方舟评论”切近受众这一特点,《南方周末》在一则题为“您和600万知识型的读者都选择了南方周末”的形象宣传广告中,准确地将自己的受众定位为“知识型读者”,文章中这样表述:“130万稳定的期发行量×5.8的传阅率×92.3%中等学历以上读者>600万,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

“方舟评论”正是通过深刻独到的观点、国际化的大视角、开阔的思维成功满足了知识型读者这一目标受众群体。

二、专业性的坚守,平民化的追求

“方舟评论”将看似难以放到一起的专业性和平民化这两个特点,真实的体现在一个评论板块中。

关于专业性,首先,从统计结果来看,“方舟评论”的作者有两部分组成:本报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其中,在81篇评论文章中,专业的评论员的文章有74篇,占较大比重,而数量较少的特约评论员也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这在作者层面就保证了“方舟评论”的专业性,其中《公众必须成为环境的主人》(2013.4.4)的作者冯永锋就是环保方面的专家,在这篇文章中,就以其专业知识分析了环境保护的根源不是企业,而是“政府”,在对待环保问题上“政府职能供应链”在与社会的接口上必须界面友好,其次提出要切实改善环境就必须依赖于公众,而公众的权力和能量则寄希望于法律。其次从文章结构来看,大多都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基本遵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一个论证过程,比如《城市化,政府别抢市场的戏》,题目就开门见山的文章的论点,而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通过“日前发生的多起集体土地强拆的恶性事件”展开论述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上海和迈阿密两个城市的成功的城镇化的历史来论述中国当下为什么需要的自发城镇化;第三部分就是提出关于城镇化有益的意见:“一言以蔽之,城市化,市场是当仁不让让的主角政府是不可或缺的配角,但不能抢戏”,同时再次点明了文章的论点。

三、立足民生,彰显社会责任

民生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方舟评论”作为《南方周末》的品牌栏目,始终不吝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生存的关注,其评论经常指向平常百姓生活和生存发展要求,以及权力诉求。社会转型期,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弱势群体往往是最无奈、最无助的人群。“方舟评论”切实担负起为百姓说话,立足民生,为百姓争取利益的社会责任,并通过铿锵有力的评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促使问题的得到切实解决。

2012年3月28日“方舟评论”刊登的《怎样才能长久的帮到穷人》一文,通过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所做的“包容性增长中的财税改革”的解读,指出当下中国确实没有本钱高福利,但要切实长久的帮助穷人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并提出了在现行财税分配结构下,想要增福利,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和一些意见看法。在财税改革的关键时期,及时准确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呼声,代表民众的立场为保障其利益发出掷地有声的话语,以期把“怎样才能长久的帮到穷人”这一问题提上议事议程。

《南方周末》在1999年由江艺平主编撰写的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中写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在不停为你加油”其一向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这种社会责任在“方舟评论”中也再一次得到了应证。

四、紧跟社会热点,坚定舆论监督之责

“方舟评论”最突出的的一个特点莫过于结合时事热点,行舆论监督之责。首先,从策论来源来看,统计结果显示,政府及政府人员、新闻事件、热点话题三者在其中占较大比例,分别为30.37%,24.3%,14.17%,而其中尤以策论来源于政府及政府人员的评论所占比重最大,不论是政府新政策的出台、重要的政治活动,还是重要领导人的相关讲话、政府工作报告以及高端论坛都可能成为“方舟评论”所要评论的话题。其次,在主题选择方面,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占比重最大,分别为23%,17%,21%,其中所涉及的都是与当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话题。再者,在81篇文章中,41篇都是关于批评性的评论,占比50.6%,而其中有17篇都是以党政组织的行政以及缺陷作为批评的对象。

“方舟评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做法也体现了《南方周末》对于“敢于”的践行。很典型的一篇评论《官员财产公开,决心别落后与耐心》中从近期民众对于对官员财产公开越来越高的呼声,对我国当前所存在的官员财产不公开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评论,论证了民众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合理性,并对一些官员和政府的做法进行了批评,代表广大民众对政府人员财产问题的进行舆论监督。

结语

评论是报纸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报纸的一面“旗帜”,也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纸的立场和精神,每一份负责的报纸都应该重视评论工作。在《南方周末》的评论中,“方舟评论”占据了评论叠头版居中的显著地位,是其最重要的品牌栏目,其独家原创的新闻评论,成为了《南方周末》的重要的卖点、亮点和市场竞争点。

“方舟评论”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重要的新闻事件、党政工作,坚守舆论监督的媒体责任。其坚持平民立场,评论视角独特,指陈时弊,激浊扬清,从民族的高度,冷静的思考,饱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方舟评论”的真正力量所在,也是其品牌价值所在。

[1]柳珊.当代新闻评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佳隽.《南方周末》新闻评论信息含量研究[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2008(08)

[3]张冰清.我国新闻评论意见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趋势[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殷子然.《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研究[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1)

[5]周宇.新闻评论在当代的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方舟南方周末报纸
隐秘的方舟
《方舟》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