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名+名”定中结构的语义关系类型分析
2015-02-13高颖,魏静
高 颖,魏 静
(天津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072)
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诗歌的美依赖于诗歌语言的塑造。诗歌语言研究一直是诗歌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以诗歌的意象语言、诗歌语言的整体特征等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但这些研究大多立足于文学本身,从文学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分析。然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诗歌语言的研究还需回归到语言学的专业领域,从语言学的专业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塑造往往依托于语言的精致锤炼和精巧的排列组合,其中“名+名”就是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组合。
现代汉语“名+(的)十名”定中结构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领属和属性两类范畴,这在学界已达到共识[1]。笔者借鉴了现代汉语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唐诗中的大量诗句中的“名+名”(前边名词表示为名词1,后边名词表示为名词2,下同)偏正结构进行分析,将这些语料进行了分类,划分出唐诗中的“名+名”偏正结构的不同类型。但是,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特点和现代汉语是有很大不同的,有些其含义并不明确具体且有其独特的语义特点,所以本文又单独分析了其他复杂语义关系类型。
一、表领有类型
领有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领属关系[2]。陆俭明、沈阳曾指出:“一般说汉语中领属范畴意义的表现形式就是由一个表‘领’的名词和一个表‘属’的名词组合构成定中结构名词词组,但给领属词组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或进行分类是有困难的。”[3]其实领属关系就是我们对于两个名词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逻辑认识。现代汉语中将“名+名”结构在语义上统分为表示领有关系和表示属性关系两大类[4]。笔者在此基础之上将领有关系细化为典型领有语义关系和非典型领有语义关系。与现代汉语相比,唐诗中的领有关系虽然在语义上更为隐晦含蓄,但是总体上要简单明朗。
1. 典型的领有类型
所谓典型的领有语义关系类型,指的是两个名词之间存在着明确的隶属或属于关系。
第一种类型是名词1为古代地域或诸侯国名称或典型的地域名词,名词2为自然景物或事物名词,例如:
(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2)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渔翁》)
(3)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这是在唐诗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很典型的“名+名”偏正结构。上述诗句中的“燕草”“秦桑”“楚竹”“胡雁”“胡儿”即是此种结构搭配。其中“燕”“秦”“楚”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名称,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用它们代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地域所在的地区。“胡”则是在历史的一段时期内指北方游牧民族,而“草”“桑”“竹”都是常见的植物,“雁”是动物。
第二种类型是名词1为主体或整体,名词2为名词1整体中的一部分,如:
(1)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上述诗句中,“枣花”“桐叶”“兰叶”“狐裘”这些都是第二种语义类型。如,“枣花”是“枣树上的花朵”,花朵是枣树的一部分,也就是“花”是“枣”的一部分。到现代汉语中这些结构仍然存在,有些已经成为比较固定的词组。
2. 非典型的领有类型
所谓非典型的领有语义关系类型,说的是两个名词之间并不具有真实的占有、隶属关系,而是一种抽象虚指,是概念意义上的领属关系。
第一种类型是名词1为表示地点、时间的名词,限定了名词2的地点、时间,名词2为景物名词。
(1)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刘长卿《新年作》)
(3)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崔涂《孤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崔涂《孤雁》)
(6)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在上述诗句中,名词1限定名词2地点的结构有:池月、江柳、渚云、关月、天镜、海楼;名词1限定名词2时间的结构的是:夜江、暮雨。
在语义层面,我们又可以根据语义搭配再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实具体的地理地点、时间等意思表示,如“山光”“池月”“山月”“溪石”“山石”“夜舟”等;另一种是在作者心灵情绪渲染之下的非具体较朦胧的地点、时间意思表示,如“渚云”“关月”“天镜”“海楼”“林花”“暮雨”等。
在这种类型的大范畴之下,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但是在古诗中特别常见的情况,在此单独提取出来,这种类型是名词1为季节、时令名词,名词2为自然事物。在语义上,季节、时令就不局限于一天中的时间,而是有着更大的时间范围,我们把此种类型定为类型二。
(1)登舟望秋.月.,空忆李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元结《石鱼湖上醉歌》)
上述例句中的该结构类型有:秋月、春风、夏水。此外,唐诗中经常出现的还有:秋水、秋雨、春风、春风、秋风、秋云、秋花等。此种结构类型名词1主要是“春”“夏”“秋”“冬”,而名词2则以“水”“风”“雨”“月”等出现的频率最多。
第三种类型是名词1为方向性词语,名词2为事物词语。
(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2)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3)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宿王昌龄隐居》)
上述例句中,“南风”“右手”“左臂”“西山”均为此种结构。此外,唐诗中还出现的此种结构有“南冈”“南浦”“北风”“南风”“东门”“西岭”等。
二、表属性类型
事物的属性即是名词2中心语的特点和固有属性。在这个结构中,名词1就要担任描写和说明名词2的职责,以对名词2进行更为详尽具体的说明。
第一种类型是名词1表示名词2的装饰与应用特征。
(1)画阁珠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王维《洛阳女儿行》)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上述诗句中,“画阁珠楼”“禅房”“药院”是此种用法的实例。
第二种类型是名词1表示名词2的材质。
(1)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
(2)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3)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
上述例句中,“玉钗”“柴门”“铜炉”都是此种结构。
三、其他复杂类型
诗歌语言毕竟和现代汉语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尤其其含蓄凝练的特点最为突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有些结构并不能单纯地从领有和属性关系进行划分;在语义层面上更有着非常丰满的意蕴。
这种结构类型是名词1为自然景物名词,名词2同为自然景物名词。
(1)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无名氏《杂诗》)
(2)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这种“名+名”的定中结构也是诗歌中非常典型的结构,也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结构组合。上述例句中“雨草”“风柳”“云鬓”“玉臂”“江田”均是此种结构类型。
在此种结构类型之下,又根据名词1和名词2的组合语义不同,将其分为三类:
一类是名词1表示名词2所处的真实环境。如下面诗句中的“风枝”“露草”“云峰”“风泉”等。
(1)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2)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3)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类是名词1含有类比喻义,象征名词2所表示事物的性状。如下诗句中的“烟霏”“烟月”“雪肤”“花貌”“玉房”等。
(1)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韩愈《山石》)
(2)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白居易《长恨歌》)
(3)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李端《听筝》)
一类是名词1和名词2之间存在着关系。如下诗句中的“荷风”“萝径”“花径”等。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3)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精炼的诗歌语言传达着丰富深厚的意义,巧妙的字词组合塑造了变幻多姿的意境,“名+名”定中结构作为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对于诗歌语义、语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语义角度详细分析了唐诗中的“名+名”定中结构,并根据两个名词的语义关系划分了不同类型。这是对诗歌语言语法与语义结合研究的初步探索,存在着不足与欠缺之处,对于该课题的进一步拓展和规范,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
[1]李绍群.现代汉语“名 1+(的)名 2”定中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王绍新.谈复合词内部的语义构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28-41.
[3]沈阳.领属范畴及领属性名词短语的句法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1995(5):85-92.
[4]吕文雯.现代汉语V+N双音复合名词语义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