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史教学与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5-02-13郝素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通史人文精神历史

地方史教学与高校人文精神的培养

郝素娟

(通化师范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 吉林 通化 134002)

摘要:历史学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尤其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最基础最关键的作用.因而在高校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地方史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直观特殊性作用,同时强化地方史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完善知识结构,为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地方史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0.025

收稿日期:2015-09-07

基金项目: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一般项目“地方史教育与高校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Y2012050)

作者简介:郝素娟,女,吉林东丰人,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O6626文献标志码:A

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或者说是重要目标之一.“人文精神”也可称作“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涵义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近年来,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功利主义的盛行,引发了国民对人文精神的重新审视和重视.尤其在大学教育中,“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比较明显,功利主义对人文教养的排斥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家杨叔子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不打自垮”.[1]因人文精神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今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人文教育学科要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而历史学作为人文教育学科中的核心学科,重中之重,责任义不容辞.但在长期的高校历史教学中,我们一直忽视了地方史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特殊作用.其实地方史教育不仅是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地方史教学的必要性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方史的学习有着巨大的历史现实意义.首先,现行高校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都是“通史”.“通史”主要是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故“通史”中对地方史和民族史的关注较少.中原黄河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介绍的较为多一些,而其他地区则相对阐述较少.同时我国民族众多,疆域辽阔,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程度不一,这种发展不平衡现象今天仍然存在.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掌握地方史(或区域史)的发展历程及民族文化知识,边疆地区的高校更应重视地方史的学习.边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各不相同,通过对边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中央政权在各个时期的管理情况,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知.

其次,地方史的学习还可以弥补“通史”中对边疆地区、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记述不详的缺憾,甚至可以纠正错误.如中央政权对东北边疆的管理问题,在通史中,东北地区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阐述并不详实,尤其满族统治者入关后,东北社会如何由千里无人烟,满目荒凉发展为人口众多、耕牛遍地的移民社会.通过对东北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加对东北地区的了解认同,尤其是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对东北的认同,为今天振兴东北经济而贡献力量.再如日本侵华问题,东北地区是最早受到日本侵略者侵略的,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的胜利,在长达十四年的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抗日英雄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魂的铸成者.通过学习不仅使学生铭记英雄的事迹,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如细菌战、毒气战,坑杀百姓等,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这些地方史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读书.

再次,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地方史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实践能力.今天,有很多大学生的家乡与所读大学属于同一地域,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地方历史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自然有一份亲近感,同时家乡也是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地理空间,特别是让“学生直接参观相关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拉近他们与所学书本知识的距离感,使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故事中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克服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借以引导他们把对地方历史的兴趣转移到对整个教材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地方历史就成为学生建立真切的、系统的历史时空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媒介,是提高学生历史感的有效途径”.[2]大学不是简单传授知识的学府,还应培养学生分析思考乃至深入研究的能力,或者说是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方式的地方史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地方史研究的热情,“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3]他们可以就某一感兴趣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以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实践来看,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其创新性与学术性都要好于老师给予的命题.这说明在高校历史教学乃至历史通识教育中,重视地方史的教学是必要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最后,眷恋故土,热爱家乡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汉书·元帝纪》写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4]所谓“安土重迁”意即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的意思,也就是说乡情难舍.出于这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会格外地关注与偏爱.梁启超所言:“盖以中国之大,一地方有一地方之特点,其受之于遗传及环境者盖深且远,而爱乡土之观念,实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逛远者为更有力.地方学风之养成,实学界一坚实之基础也”.[5]通过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系统性深入了解,可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增强其家乡观念.同时家乡知名人士和保卫家乡的英雄人物自然会成为学生引以自豪的对象,借此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家乡开始的”,[6]也就是说,爱家乡和爱祖国是密不可分的,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前提.可见,地方史是一门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运用地方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地方史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两种途径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1)穿插式教学.将地方史内容穿插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既讲授了通史又补充了地方史,两全其美.这种穿插式讲授需要依据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通史教学内容能够完成的前提下,适当插入与通史内容相关、意义重大和具有特色的地方史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既补充了通史在这方面记载的不足,又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如讲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时,可以加入红山文化的介绍.红山文化以今天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大凌河为中心,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红山文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时期不仅中原地区文明的发展程度很高,北方尤其东北部分地区也创造了极高的文明.另外,两种文化内容的相似性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东北与中原内地之间已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轨迹.再如讲授汉武帝在东北地区设置四郡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今天吉林省和通化市都属于哪一郡,借此向学生介绍该郡的置废情况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此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对汉代东北地区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讲授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问题时,可以自然融入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英雄的具体事迹,让学生铭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时又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再赘述.穿插式教学的优点非常明显,节约教学课时,便于学生把地方史和通史联系起来.但教师在课前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详细全面掌握地方史和通史相关联的资料,备课要充分,避免地方史和通史的失联,甚至知识的不准确.

(2)系统性教学.也可以称为专题性讲授,即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系统地讲授地方史.此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学年开设,这时候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中国通史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地方史,会产生较好的效果.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相继开设的专题性课程有“中国东北史”、“中国高句丽史”、“中国渤海史”、“东北亚历史与文化”、“长白山区开发史”、“满族文化史”等等,多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中国东北史”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迄清朝统治结束,包括多方面内容,如中央政权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各个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情况,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以及与中原内地的各方面交流情况等,全方位展现了东北地区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概况.“满族文化史”介绍满族的饮食、服饰、生育、婚礼、娱乐、葬礼、生产等方面的习俗,从中可知今天东北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哪些是继承了满族人的传统,哪些是满汉融合的产物,哪些又是汉民对满人的影响.这些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学生欢迎,选修率百分百,教学效果非常好.通过开设系列化地方史课程,保证了地方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得地方史成为高校历史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中国通史起到了辅助作用.但需要授课教师注意地方资料与通史的联系性,避免使地方史孤立于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之外,而且通过地方史教学,加深学生们对中国通史和世界史的理解.开设全校公选课是地方史系统式教学的另一种模式,也可以说是独辟蹊径的教学方式.因近年来高校开设公选课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已蔚然成风,公共选修课已成为各高校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与地理学院是担当开设公选课任务的主要教学单位之一,借此时机开出一批与地方史相关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推动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3)实践性教学.充分利用地方历史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名胜、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我校所在通化地区有诸多历史遗迹,历史与地理学院每年会组织学生考察高句丽遗址,如“将军坟”、“好太王碑”、“禹山贵族墓地”、“丸都山城”、“万发拔子”、“罗通山”等,参观“集安博物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白鸡腰森林公园”(古代驮运古道,建有龙王庙、关公庙、观音庙),清明节组织学生到靖宇陵园扫墓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地区参观考察,如带领学生参观 “辽源万人坑”、“伊通满族博物馆”、“四平战役纪念馆”等.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在考察、参观前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基本的知识准备.考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结合相关知识撰写考察报告.实践性教学还可以结合课程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如“农村婚礼、葬礼习俗调查”,“朝鲜族生活习俗调查”,采访自己家乡尚在的老红军、抗战老兵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等活动会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的视野更加开阔,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效结合.

(4)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开展有关地方史教育的主题活动有多种形式,如举办专题展览、建设专题网站、定期举办教授、博士专题讲座等.如每年9月18日,通师历史与地理学院会举办“纪念九·一八专题展览活动”,并邀请相关人士或近代史教师做报告.此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可见地方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过程中,不仅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还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总之,地方历史资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也是高校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充分恰当地运用地方史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唯物史观,更好地实现高校历史教学的目标,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有创造力、有理想、有人文素养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艳.地方历史资源与高校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6).

[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59.

[4]班固.汉书·元帝纪[M].卷9.北京:中华书局,1995.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蔺子武.简论地方史教学[J].兰州教育学报,1989(1).

(责任编辑:徐星华)

猜你喜欢

通史人文精神历史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