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重建策略
2015-02-13王静吴春燕
王静,吴春燕
【教师论坛】
高中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重建策略
王静,吴春燕
教育,广义上指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养成思想品质的过程,狭义上则主要指学校教育,通过有组织、有明确目的地对人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1]通过教育的定义不难看出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与家庭教育,只有三者共同协作才能使受教育者得到最大的发展。而离异家庭的子女因为社会的舆论、家庭教育的偏差容易使心理成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在学习、生活行为、与人交往中的障碍,学校教育则可以纠正和调整这些不良影响。本文主要以高中阶段离异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以马斯洛需求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ERG理论为依据,结合教育事例分析,帮助离异家庭子女解除心理屏障,形成健全人格。
一、理论依据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情绪、情感生成的中介”,[2]人类只有在对自身需要的追求中才能不断地向前进步,从低级需求过渡到高级需求,各级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构成生活成长的有机整体。在五个需要中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恰恰是离异家庭子女强烈需要实现的需要,因为身处离异家庭,友爱和归属感欠缺是他们的普遍问题,学校教育恰恰可以从该处入手帮助学生调整心理情绪。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及ERG理论则是“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存需要(Existence needs)、相互关系需要(Relatedness needs)和成长发展需要(Growth needs)是三大人类的核心需要”,[3]人通过自身意识的完善与建设逐步改善自己取得进步。而这种以人类需要为激励基础,发挥人类自身的潜力并获得社会认同的方法就是教育。
二、高中阶段离异家庭子女存在的问题
高中阶段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对人生的懵懂,对原生家庭的叛逆,对于家长和学校教育的质疑,他们渴望独立却苦于无法实现,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高中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在失衡中找到平衡点,理清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形成客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这一过程必须依靠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作为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家庭方面的力量显然是缺乏的。离异家庭子女通常会呈现以下几种问题:
1.自由散漫、行为乖张。因为父母对孩子心怀愧疚,有监护权一方对子女百般溺爱,不论有什么要求一定满足,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物质上能得到极大满足,但是精神极为匮乏,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基本规范难以遵守,沟通上存在很大障碍。行为表现为通过违反纪律博取同学和老师的重视,对于错误无法积极主动改正,而这类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问题多半采取隐瞒和敷衍的态度,不能和学校积极配合,成为学生管理的桎梏。
2.过度保护、内向孤僻。这类学生的家长担心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受到歧视,希望学校给予特殊照顾,对于正常的教育管理不能理解,稍有不满便兴师问罪。而在这种过分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由于没有自主处理问题的机会,容易形成偏内向的性格,在与人沟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往往成为班级团体中的旁观者而不能真正融入班级活动中。他们一般不会出现违规问题,但是也很难打开他的心结,走进他的心灵。
3.表面坚强、内心脆弱。因为父母离异后关系紧张,学生不希望父母离异的事情为大家所知,与同学相处也是表面乐观,不愿向朋友倾吐自己的心声,内心压抑,无法纾解。行为表现上追求完美,期待他人的肯定与表扬,由于过度表现自己,容易给人以浮躁、夸张的印象,班级认同度低。
三、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重建策略
教育者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些较为特殊的学生,从这类学生的基本需求入手,拉近与他们的关系,努力消除学生心理上对离异家庭的排斥,只有使其接受了这一事实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因为这些学生渴望获得来自于外界的认同与友爱,所以沟通过程需要具有“认知同理心”,即换位思考和代入思考,才能获得该学生的认同,进而激发其自身的主动性,矫正他的行为,达到重塑心理状态的目的。
学生小B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刚接班时她主动申请承担卫生委员工作,她的主动使我对她格外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她也非常努力。转眼高二第一次月考到来了,她的成绩却处于班级倒数的位置,这样的成绩使我大吃一惊,因为她的分班成绩是排在班级前列的,加之平时的努力,成绩不该如此糟糕,为此我打算请她的家长到学校讨论一下她的学习问题。这个整天笑容满面的女孩听到我的这个要求,吓得脸色都变了,连忙向我保证下次考试一定考好,因为她父母工作很忙没时间关心她的学习,她不想因为学习问题给父母添乱,看着女生恳切的目光,听着她言之凿凿的保证,我虽然满腹疑问也答应了她的要求。
随后我找到她的前班主任了解到该生的父亲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格,稍有不满意轻则言语训斥,重则动手伤人,导致孩子只要谈到请家长就莫名的紧张,而且每一次家长会都是她的父亲出席,从没有见过孩子的妈妈。听到这些信息我才发觉,在这个爱笑的女孩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秘密。自此我更加留意她的一举一动,在她的周记本上进行笔谈,或鼓励、或提醒,通过这样每周的沟通我渐渐发现这个女孩心里有很大压力,她害怕与同学沟通,害怕自己说的某句话会招致其他同学的笑话。她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渴望实现社会需要,渴求环境给予她关心和友爱,缺乏家庭的归属感。可是她只与我沟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丝毫没有和我谈起过她的家庭。期中考试前的一个周日傍晚时分,电话突然响起,女孩向我倾诉考前的紧张与无措以及对这次考试成绩的担忧,我倾听着并不时对她的话语加以肯定,最后我们约定了考试的努力目标,一次长达2小时的通话在她卸下负担的道别声中结束。这次考试果然如她所愿取得了班级前十名的成绩,在家长会上我大加赞扬,会后她的父亲单独和我谈了一下她的学习问题,望着在门外徘徊的孩子,我以表扬的态度分析她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同时给予她父亲一些教育方法。看着她父亲满意的笑脸,我感觉孩子心里的石头落地了。第二天午自习的时候女孩悄悄地递给我她的总结本,本子中写下了她对于我的感谢,同时也告诉了我她的秘密。原来她的父母因为感情不和在她小学的时候已经离婚,她由父亲抚养,而从小失去母爱的她对于母亲念念不忘,经常私下联系。她的父亲因为无法接受离婚的事实,将脾气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只要知道她和母亲联系便大声呵斥,成绩不好便会打她,她不希望同学们知道她的父母已经离异,因此在同学面前总是装出很快乐的样子。了解了情况后,我从理解父母的角度和她谈心,帮助她通过换位思考了解父母的苦衷,认识到父母的辛苦,减轻她对父母的责难,渐渐地她的心结打开了,和同学相处也不再患得患失了。作为班委让她更多参与到班级工作中,在活动中展现她的能力,在同学中的威信逐渐树立,自信心逐步确立起来。
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用电话和她的父母保持联系,告知她在校的情况,关注她的心态变化,同时督促孩子不要忘记关心自己的父母。在学校和家庭两方努力下,该生最终以超出二本线50分的成绩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大学,而在高三最后一次家长会上,孩子和她的父亲一起向我致谢,父女俩的矛盾也化解开了。
在这个事例中我们认为对于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切忌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工作,使学生接受你、相信你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重建活动。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学生想法
离异家庭的子女心理较为封闭,老师要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利用多样的交流方式如笔谈、面谈、短信、电话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同时在谈话前要了解学生的以往表现和特点,做足准备,从他们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关爱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而不是例行公事的敷衍。老师的关心对于渴望友爱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良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唯有拉近师生距离,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2.关爱心理成长,树立正确认识
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孩子容易产生过度否定的心理,认为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参与班级工作和学校活动的方式,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另外引导他们多与外界沟通,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接受他人的批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3.进行挫折教育,培养抗压能力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变化和家人的过度保护,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无法正视挫折和解决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该积极面对,构想解决方案。可以让这些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设计和主持等工作,让他们成为活动主导者,帮助他们预设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使他们明白只要不放弃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从而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积极乐观的态度。
4.重建学生心理必须处理好亲子关系
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单独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改善了亲子关系,学校教育才能得以延伸和实现。因此老师在关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做好家长的工作,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以父母的角度分析离异这一问题,从而理解父母的行为,消除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主动和家长沟通,使他们明白即使离婚也不应该将不满转嫁到孩子身上,不能因为离婚而损害了对孩子的爱,亲子关系的改善对于重建学生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阴国恩.普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天津300070)
责任编辑:陈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