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模式的重建及创新

2015-02-13

体育科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专业化体育教师

霍 军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模式的重建及创新

霍 军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要求,针对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模式应突出特色,确立“三维立交”课程体系,开展自主适应性培养,变集中实习为阶段实习,变“知识型”为“能力型”培养模式等策略。旨在为高师院校培养出实际所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借鉴,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参考。

专业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是适应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及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需求。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是否合格[1]。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培养师范生、如何培训在职教师成为责无旁贷的责任。

体育教师要成长为一个娴熟的专业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职前培养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和积淀,也是未来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准备;在职课堂实践与磨练是体育教师总结经验、反思教学规律、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舞台;职后培训则是体育教师继续充电,衔接职前习得与在职总结的必备环节。高校应率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2],在课程设置、实践训练、继续教育等方面有责任和义务为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进行设计与实施,这不仅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也是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更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有力促进。

1 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的内涵及意义

1)“职前职后衔接”涵盖三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师范生培养即职前培养、在职锻炼、职后培训的衔接,也可理解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其次是中小学幼儿园的体育教师教育衔接;最后是体育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衔接,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关系。

2)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不断提高的历程。体育教师要想成为专业娴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士,需要自我的不断学习和提升,需要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步达到成熟化的境界。

3)“职前职后衔接”要针对基础教育和立足基础教育,这是衔接的根本,也是衔接的出发点。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满足基础教育师资所需,对体育教师不断充电和扩展知识技能是责任,也是义务。高师院校研究中小学发展所需,改变终身制培养,延长学习时段,贯彻一体化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和培训。

2 职前职后衔接对体育教师素养及教学标准的要求

2.1 为人师表,育人为本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的学识和品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及未来的发展。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分和应尽的义务,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新课程理念要求体育教师视学生为亲人、朋友、知己,不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权威。所有这些行为和理念都是从育人为本出发的。成为“人师”要从全局出发,把育人作为最大教学任务,把自身提高和学生提高作为最终理想,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和创造力。

2.2 尊师爱生,以生为主

学生是体育教学中关键的一个要素,也是构成教学的必要要素,没有学生,所有的教学都不复存在。学会尊师爱生也是体育教师培养必经的培养环节。学校培养的学生本应该尊师爱生,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体贴、关怀和呵护,以生为主的培养理念是贯彻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精髓。体育教师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3],更要把他们视为学习的主人。

2.3 持续学习,提高素养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4],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每个体育教师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持续提高自身素养,也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体育教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和意志是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也是自身持续提高的途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学包含有自省、反思、总结、观摩等途径和形式,尤其是自觉自学将成为未来超越他人的重要能力。2.4 全面能力,创新为先

多种知识和技能集一身的体育教师是未来基础教育所必须,只会打篮球的老师注定要被淘汰。基础教育需要培养出多种技能的学生,承担此任务的体育教师首先还需自身先练好本领和技能,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多种技能集一身的体育教师越来越受青睐,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基础教育的客观需求。高师院校积极灵活的培养方式将决定着体育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的体育教师,培训体育师资的创造力,使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展示。

2.5 钟爱职业,同行合作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每个体育教师进行修炼的品质。体育教师待遇差,工作不受重视等客观现实促使部分教师丧失了工作的热情,转而进行“富业”拓展,把自己的工作当为“保本”,应付时间和敷衍了事。体育的发展越来越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单兵作战”不再适合新时期体育科学的发展,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体育学科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的必备,良好的合作精神、群体意识理所应当加强。

2.6 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标准

教师专业化下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标准(表1):

3 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的实施准则

3.1 开放性——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开放的教育机制是保证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完备的条件和外部环境。高师院校应积极转变观念,提供开放的教育体系,充分与中小学校接触,促进体育教师培养体制的更新。鼓励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高等学院积极办师范教育,形成多家竞争格局的、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国内培养单位充分借鉴先进发达国家的培养经验,争取社会资源的广泛支持和帮助,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形成开放的办学机制。如教师资格认可(教师资格认可打破终身制,社会人员依然可以通过考试和认定,充实到教育师资当中,教师资历实行更加严格的认定制度);课程鉴定(开设的课程是否合格由专门的权威机构认定,对开设不合格的课程给予警告或删除);教师任职制度(并非具有教师资格证就能胜任教师岗位,实际的操作和教学技能依然是决定是否上岗的标准);岗位培训和充电制度(对不胜任的在岗教师实行培训或充电,直到胜任为止,确实达不到上岗者实行待业或解聘)等。

表1 专业化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标准的要求

3.2 层次性——推进师范院校的改革

高师院校是培养我国教师师资的生力军,是主体体系。高师院校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推进要有层次性:首先是全国重点师范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首先推进改革,从宏观上推进体育教师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其次是各省师范大学在各自省内推进改革,针对区域性特色实施不同的教学和培训方式;再次是各地级市的师范学院实施的校本改革。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各省、市的教育理念、设备、实际情况不同,推进师范院校有层次性地改革是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短缺、培养师资不足的有效措施。

3.3 衔接性——实施新的教师教育政策

体育教师的成长需要过程,这个过程是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一劳永逸的培养一去不复返,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的培养、锻炼和培训,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方式是有力的推进。首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转变阶段性的培养为终身化的培养;转变职前职后分离的培养为一体化的培养;转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体系脱节为两者紧密相连的培养。其次积极强化“两个联系”,强化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把教育科学体系的知识变更为教学的技能和方法;强化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做到两者的沟通与协调。最后缩小“一个差距”,缩小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把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养缩小为地方和学校的二级培养,进而进行自我锻炼和培训。

3.4 专业性——探索新的教师培养模式

体育教育专业具有特殊的专项化,是一个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又兼有教育、教学特色,培养起来必定要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张,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培养呈现专业化的培养模式。首先确定专业化教师的培养目标,把体育教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和精神追求,积极乐观地进行体育教学生活;树立学生体质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应课改的步伐,不断充实自我;更新教学方法,把知识转为能力,把理论转为技能。其次更新课程观念和意识,增大选修课比重,注重创造性教学,重视教学研究。最后设定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学科教育和专业化教育融为一体,本科阶段实行“3+1”培养模式,“4+1”的双学位模式,“4+2”本硕连读模式等。

4 体育教师职前职后衔接模式的重建及创新

4.1 定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决定着日后开展体育培养培训的方向和动态。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早期的体育就是学校体育,整个身体教育的思维影响着培养目标。后来日益有了运动训练专业,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走向学校,初步开展社会化的培养。直到最近才出现了休闲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大众体育专业,广大社会所需的大众体育在学校里难以开展,各个学科互通成为不伦不类的专业,受到排挤和唾弃。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范生踏入学校之后,又难以脱离社会束缚,依然需要吹裁判,充当社会指导员等。这使得只会教学的体育教师又要重新进行培训,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培养时间的延长,学习的专业又不强。突出“专”还是“博”的培养模式争论不休,无论是“专”还是“博”都不过时,但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服务于体育教学,又服务于社会,这才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4.2 围绕培养目标,确立“三维立交”课程体系

一维是课程内容维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包含文化课程、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文化课程是体育教师“成人”的准备,是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基础素养的必需。哲学、英语、计算机、心理学、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程是文化课程的主打课程;教育课程是体育教师“成人”的关键课程,教育学、教学论、概论等课程是师范生成为“人师”的必备;专业课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需,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师,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展示着个人才艺和能力。这三类课程开设的比例和融合要依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

二维是课程形式维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有学科课程、技术课程、活动课程等几类。学科课程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多数不愿意学习,觉得枯燥乏味,这类课程必需经过加工和改造,增加趣味性,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和传授;技术课程受学生青睐,但从教师素养来讲,只会技术依然不能“成师”,这类课程应融合教育类课程共同开展,尤其是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精神和品质培养;活动课程偏重于培养能力,设置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特征,拓展课程形式,融合社会资源开展,各个学校把实习扩展为1学期,甚至1年,固化培养,动员学生深入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

三维是课程选课维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必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各占比例不同,压缩必修课程学时,增加选修课时,提供丰富多彩的任选课。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愉快的学习。

依据以上三维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育类必修课程、专业限制选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等几类,并依据各学校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开展。

4.3 依托高师,开展自主适应性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师范生的基地,他的责任就是举全力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当今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延续着传统培养模式,对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形式有依托“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逐级培训,目的就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举办的“国培计划”,依托当地师范高校进行培训,培训的学员主要为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每年都在进行。早期的省培、骨干培训已基本进行一轮,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后继而回去培训一般教师,这种逐级培训的方式适应了各省实情。如果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都要去培训的话,高师院校的培训任务太大,逐级培训适应了实际。

4.4 强化教育实践,变集中实习为阶段实习

教育实践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种[5]。早期的实习大概有5~8周时间,形式为集中实习,大多数学生实习往往是走过场,应付实习任务而已。新课程改革后,适应中小学所需,多数高师院校实习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持续近1年之久。

第一阶段:见习阶段,第七学期开学后1—2周,学生按小组在本校进行2周的教学见习阶段。

第二阶段:实习阶段,第七学期第3—18周,学生按教务处安排到中小学校进行实地实习,实习基地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

第三阶段:研习阶段,第八学期第1—10周,实习生回到学校后对实习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研修及科研训练。

这三个实习阶段都有实习生的观察课、模仿授课、讨论授课等形式,这种实习模式恰恰适应了职前培养与入职锻炼之间很好衔接的要求。

4.5 拓宽知识面,变“知识型”为“能力型”培养模式

传统过分注重“知识型”培养模式,教材、知识就是培养师范生的重点,忽视了“能力型”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师范生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教师教过的技能虽能熟悉掌握,但踏入工作岗位后,实际情况稍微有些变化就适应不了。新课程实施后,对师范生的培养必然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师院校也在积极转变,把原先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删减了一些必修课程,增加了一些能力训练课程,增开隐性课程。使其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自主进行学习,转化自己学习的知识成果,学会自我学习和技能训练,不断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运动项目,开发健身内容。

4.6 变终结性、一次性培养为终身性、多次性培养

终结性培养是指在校师范生进行培养后就结束的培养,即学生获得毕业资格就算培养单位完成任务。这种培养模式在早期人才短缺时代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这种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步伐,培养出大批体育师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不断改革,原有的体育教师不一定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进而需要进行多次培养,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就是满足这种需要应运而生。体育教师要实现专业化,还必须进行终身性培养,这种培养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教学—再学习—再教学”的反复过程。师范生学习再好也不能保证后期一劳永逸,持续的充电学习成为必然。

4.7 建构“五位一体”的培养途径

“教”:提倡体育教师按照自己的风格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把自己的风格和设计、创新成果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和创造,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切实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学”:学生进行学习时不能生搬硬套,学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快乐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积累,不断提升。

“养”: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在职体育教师时,强化文化修养课程的开设和设置,强化师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和感化。

“考”:考试是检验和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办法,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考试及时了解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考题要扩发知识面,形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

“管”:教学管理要规范有效,以学生为重心实施人文主义管理,切实为学生提升自我服务,树立服务意识和宗旨,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8 构建“先基础,后提高,再实践”的培养模式

体育教师培养一定要先奠定好基础,基础是师范生未来发展自我所必备的,没有基础知识作为铺垫,自身专业化就是空话,这些基础包含教育理论、师德教育、人生理想树立等方面;其次进行提高技能,体育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特殊性,自身技能必然成为未来一技之长的根本,这些提高课程包含有田径、体操、武术、球类,还涉及到轮滑、街舞等新型运动项目,这是他们走向中小学校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只有基础知识和提高技能还不够,优秀的体育教师还要有实践能力,如组织运动会、篮球裁判等实践组织协调能力。

高师院校针对这样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如本科期间,前三年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后一年进行教育实践,集中大量时间进行实战作业,毕业生踏入岗位后上手快,自身有一定的积累,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就顺理成章。

体育新课程实施十几年来,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师成为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出发点和宗旨。师范院校积极转变办学模式,探索教育理念,拓宽体育教师教育的培训方向[6],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方式。与时俱进的培养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充分把师范生的职前培养与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结合起来,两者通盘协调,确定新的培养目标,实施新的培养方式。把两者融合起来,继续教育课程与师范生培养有力衔接起来,打造以体育课程、教学论为基点,以教育相关专业为特色的教育布局,逐渐形成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系。

[1]林顺英.体育教师教育:国际比较——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5.

[2]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6.

[3]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70-371,374.

[4]霍军,董翠香.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1(4):120-123.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10(2):1-4.

[6]刘斌,张丽萍,易述鲜.师范性缺失:大学体育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5):94-99.

[责任编辑 江国平]

Th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nnection Mode aboutPE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HUO J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With literature, surve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putting forward of the view that the mode of PE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which should include strategy that promin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ree dimensional interchange, unfold independent adaptive training, transfer the concentrated internship to periodical internship, and change the training mode from “knowledge” to “ability” and so on. All of above strategy a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activities about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according to problems that connection of PE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he paper is aimed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normal universities which cultivate the actual required PE teacher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offering mirror for promoting professional growth of PE teachers.

specialization; convergence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2014-10-16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4YJC890005);河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42400411249);河南师范大学校级骨干教师资助;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基金项目;河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

霍军(1977—),男,河南淮滨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G807

A

1007-7413(2015)03-0069-05

猜你喜欢

师范生专业化体育教师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