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人文价值的思想政治课
2015-02-13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韩敏陶
■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 韩敏陶
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讲:“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加强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培养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但政治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健全人格和哲学思维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素养,正确的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一个人就很难成为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则、不畏困难挫折、积极进取的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提倡人文精神教育,打造具有人文价值的课堂,是我们必须深入探索的课题。关于如何打造深具人文精神的政治课堂,结合教学实践,在此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致力于促进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广收博采、业精身正,堪为师范。“腹有诗书气自华”,政治课教师要积累广博精深的文化底蕴。当代青年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他们的政治教师须具有通识型特质,不仅要有系统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还必须积累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理念。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则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力量和教育力量的体现,是教师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而政治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历史、地理、伦理、哲学、艺术等,须广收博采,融会贯通,并内化成自己对生命、生活、历史、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和信念,在教学中方能旁征博引,综合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的力量,学习、感悟、接受我们所传导的人文理念与精神。例如在授课中,《红楼梦》里湘云与翠缕那一段关于“阴阳”的活泼俏皮而又贯穿中国古代辩证法精华的对话,我会信手拈来讲解矛盾;我会侃侃而谈“七月革命”的起因、“查理一世上了断头台”的背景、“公车上书”引起的中国民众政治革命等历史知识,用来印证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会利用“宇宙要爆炸一颗至少八倍于太阳的恒星,才能让地球上的女士们穿金戴银”这种诙谐的方式表达高深的自然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把物理、地理等自然知识人文化、哲学化,了解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接受世界的物质性;我会用楼兰少女的发饰、庞贝古城的市集,甚至用“江南style”来诠释文化的时代和地域差异……较之缺乏人文色彩的学科语言,这样的教学自然能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需要政治教师不但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心,更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改变学生。教师的人格、言行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鲜明的教育影响,也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手段。例如,我始终认为具备积极友好、自控自律、充满信心、善于合作的人格特征是政治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文明礼貌、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是政治教师的职业责任;在与学生、同事、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展现自己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是政治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唯有通过自身不断传导着这些素养和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教书育人事业的热爱,才可真正感染与教育学生,让充满高尚人性的思想政治课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挖掘教材深刻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厚积人文底蕴
思想政治课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我们须主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抓好人文精神的升华点。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过滤、升华出闪闪发光的人文精华。例如《经济生活》中提到,染色剂、毒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的制造者为一己之利置他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于不顾,这是信用教育缺失的结果;个人收入分配不公不仅仅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权利意识、公正意识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应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树立和培养法治观念,自觉追求和维护社会公正。再如《政治生活》模块中公民义务的履行反映在道德上即是要求公民具有责任意识,政治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敢于负责的精神,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作为政治生活的行为主体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就如同温总理在2010年两会中阐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党的十八大将“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习主席提出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党的治国理政和政府的履职处处体现出庄重与温情的对人的尊严和生存环境的维护与尊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更须将知识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一种道德追求。《文化生活》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模块,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在几乎所有的字里行间,开发好教材的丰富人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人生态度、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引导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热爱生活、是非分明、人生有志、态度积极,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三、构建人本教学模式
开发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自由而理想的发展。“灌输—接受”“宣讲—训练”的教学方式,在具备较高知识素养的政治教师的使用下可以达到应试的积极效果,取得良好的评估成效,但与此相应的被动学习方式很可能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我主张开发多种教法和学法。在这里仅以“探究式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探究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例如,我在《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授课过程中,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将要进行综合探究的主题——“文化竞争力”。在总结所学文化的作用之后,引导大家厘清“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两个概念。其次,按照教学目标的生成次序,选择三个主课题“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如何认识和开发周围的文化”,让学生自行分成三个小组,选择题目、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角色进行研究,回答他们所选择的那些问题。每个学生就小组任务进行活动,组内共同努力,互帮互助,彼此分享信息。我在小组活动中指导方向,在学生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小组成员都在紧张有序地合作探究自己的课题。然后,各组依次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也在展示过程中将自己设置的解决问题的环节生成设问,交由大家群策群力地进行推敲、辩论和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合作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第一组学生选取了“感受文化竞争力”作为切入点,用“哈利波特”文化现象作为例证,抛出“‘哈利波特现象’折射出文化与经济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结合自身的体会说一说:当今时代哪些国家的某种突出的文化竞争力对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结合美、日、韩大量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例证,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总结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第二组学生给自己的课题命名为:“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提升文化竞争力”。茉莉花、中国茶文化、京剧、古筝、敦煌壁画……他们分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大家共同探讨了中华文化征服世界、赢得尊重和喝彩的原因,也例举了《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本土文化资源流失和外域文化殖民的危害,提出应“提升文化竞争力”这一议题,并就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给出自己的主张,进而号召全体学生集众智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出谋划策。第三组学生则做了一个“兰之猗猗,扬扬其香——我们周围的文化”的专题,他们整理了我们所在地区的文化现状和未来规划,学校的文化和班级文化,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身边文化的作用。这堂课的探究任务完成得充分而全面。这堂课的主动权在学生,教学过程是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实现了协调发展。
四、开发课堂之外的多种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多渠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有两点经验我愿意和大家分享。
一是推行学科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重视程度低、投入热情少、学科价值不足的现状,我通过参与天津市“空中课堂”授课,将选修课程《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编纂成36课时的集大量现实生活和实例分析、集前沿科学知识与人文理念的网络录像课供学生们选修。这样做既使学生抛离了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又可在主动学习中提升对美德的追求,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联合历史教师、语文教师和地理教师着手编制校本课程《雍阳文化与运河文明》,一系列高品质的丰富而鲜活的现实素材展现了家乡的历史与今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报效故土、回馈桑梓的热情。
二是坚持开展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与讨论会、定期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辩论会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解放学生的思维,丰富知识体系,保护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创设了更多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例如两年前起,实验班学生就开始进行“时政论坛”活动。记得秋季刚开学,学生自行组织的“时政论坛”就对刚刚发生的“温州7·3动车事故”展开细致而冷静的点评与讨论,并郑重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年来他们的讨论涉及各个领域,如“基础教育择校现象”、就业时的“出身歧视”、“房地产价格调控的一系列问题”“最美妈妈”、佛山“小悦悦”事件、2012年春节的“巨额奢侈品境外消费”、北京“一场大雨的拷问”……通过这些主题,学生们能将一些最新时事联系课本上的有关知识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全面、正确地观察、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开展多种活动,尤其是把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情景引入课堂,不仅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缩小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建沟通的桥梁,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让个人跳动的脉搏与祖国的步步发展息息相关。
五、构建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的评价方式不应只是关注知识,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自身生存方面表现出来的基本技能。“要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表露,多方面的才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为此,除了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考查之外,还要注意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表现的评价,要更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如“个人成长记录”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索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