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丁鲲华:两岸经济,一定是合则利
2015-02-13
1956年出生的丁鲲华,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台湾最知名的饮料公司工作,一待就是11年。从基层销售干起,他一步步坐上了总经理的位置。然而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工作环境并没有禁锢他的思维,一次销售追踪,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落地天津,我想也是缘分吧”
1990年前后,丁鲲华所在公司每个月卖给香港的饮料,超过80只集装箱(40尺)的数目。然而,经过销售追踪,却发现香港市面上并没有其公司的产品。那么,这些产品到哪里去了呢?丁鲲华心中产生了疑问。经过调查追踪,他发现饮料原来都“跑”到了中国大陆,特别是厦门、汕头这些经济特区。随后,经过一番了解,丁鲲华认为,大陆市场“大有可为”。于是,他立刻向公司董事会提议,在大陆设厂,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做一个整体规划。但是这个提议很快被否定了,当时的董事会认为,企业在台湾已经做得很好了,没必要到大陆设厂,平白增加了风险性。
然而,敏锐的丁鲲华嗅到了大陆的市场和商机。当时他虽生活稳定,但是台湾属海岛型经济,发展空间有限。丁鲲华决定,辞职,到大陆创业。1993年,丁鲲华辞掉了工作,在与朋友商议后,皆认为,大陆房地产行业前景更加广阔,便与朋友远赴天津做起了房地产生意,一做就是20多年。
谈及为什么选择天津,丁鲲华说一切都离不开“缘”字。“当时落地天津,我想也是缘分吧。本来我们的项目在北京,但是由于土地等问题,项目迟迟未能开展,可人员都已经来了,于是就选择了距离较近的天津,想着边做边等,北京项目批下来了我们再回去。”丁鲲华表示,“没想到,这一落地就是20多年。所以说人生机缘,很多事不是能够强求的,缘分到了比什么都重要”。
天津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东临渤海,西靠首都北京,海河穿城而过,是一座有着600 多年开埠历史的工商业港口城市,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在这片热土上,丁鲲华先后投资创办了天津凯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大通智能电池发展有限公司、华大(天津)半导体有限公司等,既有创业的辛劳,也有成功的喜悦。虽然每一步都很艰辛,但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与很多第一批来大陆创业的台商一样,丁鲲华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也与大陆同胞一起战胜了2003年“非典”疫情、渡过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以及2012年欧债危机……“我们这样一路走来,遇到过好几次比较大的冲击,但是都过去了。所以,接下来应该会走得更加安心吧”。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丁鲲华,回忆过去,轻描淡写。
在第九届冀台(张家口)经济合作洽谈会上致辞
“既然已经决定来大陆创业,就要好好做”
与客户约谈生意、与朋友把酒言欢、与家人欢聚畅谈,现在的丁鲲华,已经完全融入了天津的生活,其实刚来时,他并不习惯。“现在网络、电视等非常发达,但是在我刚来的时候,只有几个电视频道,台湾的报纸杂志也都寄送不过来”。丁鲲华回忆道,“餐厅一般7点前就关门,业余生活也十分的乏味”。这些都可以忍受,但最难的是对家人的想念,“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唯一联系就是电话,有事情的时候还需要从香港转机,折腾个一两天才能到家,回来亦然。但是既然已经决定来大陆创业,必须要做好各种准备、克服各种困难”。
上世纪90年代,大陆经济正在一步步崛起,各行各业都在大跨步发展,房地产业也不例外,丁鲲华的每一个项目,基本都能盈利。很快,丁鲲华便亲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产王国。
1998年,通过竞选,丁鲲华当选了天津市台协会长。“其实协会很单纯,因为当时台湾不允许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大陆投资,所以台商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个人企业。我们共同的观念就是把协会作为一个相互沟通、相互协助的平台。”丁鲲华表示,平日里,大家会定期聚聚,在聊天中解决问题、建立友谊。
“当然,天津市台协的发展,也少不了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丁鲲华介绍,在天津担任台协会长的8年里,每个月他都会和市政府相关单位召开调解会,邀请相关负责人来为台商做一些政策宣导。“同时,每个星期我们都会将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他们都会及时帮我们解决。”不只是精神的鼓励和支持,丁鲲华表示,在遇到困难时,市政府也会在各方面给予指导和实质的协助,助其渡过难关。
随着事业慢慢稳定,闲余时间,丁鲲华选择在南开大学继续深造。3年经济学硕士、4年博士,他都是与年轻的学生们一起攻读的。丁鲲华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己也更加融入了这座城市。
“来大陆这么多年,哪边是他乡,哪边是故乡,已经很难说清了。”丁鲲华笑着说,“我从30多岁来天津,现在快60了。在台湾的前20多年都是在学习、服兵役,而在大陆的20多年则是人生最精华的时段,如果算真正成熟、能够自主的时间反而比台湾更长,所以他乡、故乡的感觉变得很奇妙。”
企业发展的同时,丁鲲华也不忘带领天津市台协回馈社会。救灾扶贫、捐款捐物,几乎每一次灾难后,天津市台协都会组织献爱心活动,把物资和台商的祝福送到需要的人手上。除此之外,天津市台协更是带动了天津献血风气,丁鲲华会定期组织员工献血,天津市出现血荒时,更是义不容辞,身先士卒,带头献血。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本业”
台商来大陆投资,从早期的加工贸易到现在的规模效益,其相对优势正在逐渐流失,再加上来自企业本身及外在环境的种种影响,利润愈来愈薄,因此有些人认为,台商要想永续经营,需要在观念及策略上有较大的改变,即转型升级。对此,丁鲲华分析道:“我认为台商最重要的还是先照顾好自己的本业,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只要有专业竞争力就不怕任何挑战。”
丁鲲华说,确实也有很多台商都在积极思考创立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管道,但是,现在经济发展太快了,可能建立品牌花了三四年,渠道推广又花了无数心力,耗费了大量资源,但实际销售成果还不如淘宝网上的钻石店、皇冠店。与其这样,丁鲲华建议,中小规模的台商倒不如善用近几年 “大火”的电商,和理念相近的销售通路合作,自己则专心做好品质的把关,以规模降低制造成本。而在转型升级的摸索中,有些台商转战越南、柬埔寨,做的还是低附加值的产品,为的只是想赚一些土地、物料、人工的差价,丁鲲华认为这也不会长久。他说,“生产线转移也有很多看不见的风险,如果算上家庭、青春,不一定真的赚钱,还不如务实强化专业能力,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就算一时辛苦,行久终能致远”。
“只有合作和谐,两岸老百姓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如今,在大陆的台商有100多万人,企业近9万家,作为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台商在两岸关系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常常形容台商是抓住两岸的一双手,抓紧了,两岸关系会更好,手松开了,就一定会影响两岸关系。”丁鲲华表示,“100多万台商看起来只是一个数字,但分散台湾各地,几乎每一个社区、每一栋大楼都有在大陆工作的人,影响力相当可观”。
丁鲲华表示,“两岸经济,一定是合则利”。 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第九次会谈在上海举行,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但服贸协议在台湾一直没有通过,货贸协议也还没有签署。说到经济合作,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丁鲲华对其有独特的见解。
“其实,我觉得服贸和货贸很单纯,大家把它想得太复杂了。货贸,是在WTO(世界贸易组织)下,大陆和台湾重新讨论能不能给对方更优惠的东西。其实,按照我的理解,这其中大陆给台湾的优惠多于台湾给予大陆的,这并不符合WTO对等互惠的精神,只是因为大陆有这样的实力和市场,愿意让给台湾更多的利益。大概是说,台湾产品卖到大陆,本来要征收10%的税,现在不需要了,这对台湾产品是很好的事情,不应该会有什么争议。”
相比货贸,服贸显得“争议性”十足。“服贸也是在WTO的前提下,将除了货品贸易以外的东西签署一个协议,使其能对彼此提供更多的优惠,鼓励往来。”丁鲲华表示,大多数的台湾老百姓知道,大陆给了台湾很多优惠,但是有些政治人物故意扭曲协议的内容,甚至称“服贸过了,台湾男人找不到工作,女人找不到老公”,这些利己损民的政治操作模糊了协议的本质,使两岸经济合作悬宕,无法全力推动。
“我觉得讲这些,是没有良心的。”丁鲲华说,“服贸在WTO中就是相对的,我开放你的金融,你就要开放我的。但是大陆在对台湾的贸易中,对台湾让利特别的大,我是觉得台湾是真正的获利一方”。谈到服贸是否会对台湾有冲击,丁鲲华表示,“也许会。但在发生之前,谁都不知道。所以台湾当局要做的是预先做好妥善的准备,规划完善的补救措施,而不是杯弓蛇影,自限困局”。
2007年12月17日,台湾高雄市港都企业家联谊会会长高国伦拜会全国台企联
台湾是一个海岛,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70%。“第二产业占台湾GDP还不到三成, 却在大陆投资将近美金1000亿元,并创造每年近2000亿元美金的两岸贸易总额,如果台湾开放占GDP七成的服务业到大陆,一定可以释放更大的能量,带动台湾经济向上一级提升。遗憾的是,台湾当局并没有用心对老百姓宣导,任由偏激的政治人物煽动民心,结果受害最大的还是基层民众,台湾经济力无法完全发挥,实在太可惜了。”丁鲲华说。
生长在台湾,工作在大陆,丁鲲华和所有的台商一样,对两岸都有深厚的感情,他希望,两岸政治人物一定要有一颗宽厚的心,要做真正对老百姓有帮助的事。“任何一个人,特别是台湾的政治人物,都不应挑起两岸的对立,因为只有彼此合作和谐,两岸老百姓才能有更好的生活。”采访最后,丁鲲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