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公祭鼎”揭秘

2015-02-13

台声 2015年1期
关键词:铭文南京大屠杀和平

在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和一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名遗属少先队员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国家公祭鼎的规模与形制如何?由谁设计制造?鼎上铭文是何内容?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是什么?

三足两耳鼎东周形制南京造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据了解,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该鼎的设计还充分凸显了“南京元素”,设计团队包括中国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工业学院等。据设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上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着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国家公祭鼎”的底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张宏率领的团队设计制作。铜质底座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

“国家公祭鼎”由中国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采取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从2014年7月份接到铸造任务到参与设计方案修改再到最终浇铸成功,前前后后有近半年的时间。”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所长王丰陵向记者介绍说,鼎上的纹饰、文字都由手工雕刻完成。国家公祭鼎设计方案定稿后,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又用了一周的时间来铸造,于11月27日最终完成了公祭鼎的浇铸和铸造工作。

鼎上160字铭文品读

鼎铭开头8句为第一层,从古代文明之发达写到近代国势之衰落,既点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又不失民族自信。“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铭文起笔高远宏阔,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落墨。“泱泱”与“赫赫”对举,状华夏幅员之辽阔、文明之辉煌。铭文以一个“仁”字标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可谓提纲挈领。

紧接着,笔锋一转,“洎及近代,积弱积贫。”“洎”,是“到”的意思。延及近代,中国一步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积贫积弱的境地。与此相应,“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九原,即九州大地。“板荡”,典出《诗经·大雅》的《板》、《荡》两篇,写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后人因以“板荡”一词形容天下大乱。“百载”,为鸦片战争后近百年;“陆沉”,则指国土沦丧、陷于敌手。此以空间之大和时间之久,写灾难之深重。

次12句为第二层,叙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寄托对于死难者的深切同情。

日寇大举入侵,是近代中国沉沦的极点。“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历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一个“毁”字,极言侵略破坏之深重。铭文点明30万同胞惨遭杀戮,以惊人的数据凸显侵略者之野蛮与残暴。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让日月悲悯,光华惨淡。“寰宇”二字,突出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上激起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谴责日寇的暴行,对我死难同胞寄予深切同情。

又次12句为第三层,写我全民族奋起抗战,国家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哀兵奋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在异常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众多的英雄儿女不畏强暴、以身殉国,他们的浩然正气,长存于天地之间。“干云”,意为高入云霄,这是对烈士精神的尽情颂扬。“尽扫狼烟,重振乾坤。”经过长达8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乾坤”,意为天地,此即指国家;“重振乾坤”,强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面貌,与前文“九原板荡,百载陆沉”相呼应。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最后8句为第四层,主要记述设国家公祭日、置国家公祭鼎的重大意义。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国行”,强调公祭乃国家行为,用立法这种最为庄重的方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达的是国家意志。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永矢弗谖”,语出《诗经·卫风·考盘》。“矢”,即发誓;“谖”,即忘记,意指永不忘记。正如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约翰·拉贝所言:“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不能忘却,不可以忘却,不是为了记仇,而是旨在防范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祈愿和平,祈愿就要珍惜,更要捍卫!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所谓圆梦,实现梦想,核心的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艺术方面看,这篇铭文有其突出优长。词约旨深是铭文体裁的基本特征,此铭文在这方面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通篇以简括叙事为主,但蕴含着精深的义理,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文化的厚重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设置国家公祭鼎有三大意义

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为何需要设置国家公祭鼎?意义是什么?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意义有三:

一是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以鼎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国家公祭鼎以“楚大鼎”为原型

二是铸鼎记事纪念国家公祭。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更能表达公祭活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的现实意义。

三是铸鼎铭史强化历史记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之痛。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铭文南京大屠杀和平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铭文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博弈·和平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期盼和平
夔膚簠铭文读笺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