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分析
2015-02-12叶桂玉陈国平
叶桂玉 陈国平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手术。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中图分类号】R713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85-01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妇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且近几年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就腹腔镜手术治疗EM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EM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学证实,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26岁,其中已婚患者46例,已育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型超声检查,卵巢直径平均为723cm,其中单侧53例,双侧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手术,两组患者在年龄、卵巢直径以及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且排除手术禁忌症。30例患者均选用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于脐孔上缘气腹针穿刺,并注入CO2气体形成人工气腹,保持腹部压力维持在12~15mmHg,于原穿刺部位置入10mm Trocar和腹腔镜对腹腔进行探查,然后分别再于左下腹部和右下腹部置入5mm和10mm Trocar作为手术穿刺孔。对无血管粘连的进行直接分离,对有粘连的先行电凝,再行分离,充分游离囊肿,应用电刀纵向切开卵巢皮质,充分暴露囊肿壁,将内容物完全吸出,并扩大包膜切口,找准囊壁和正常卵巢皮质的间隙,再行完整剥离,剥离后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若渗血明显可以用可吸收缝线进行镜下缝合[2]。术后应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对腹腔进行彻底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最后拔除穿刺针,完成手术。
122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传统的开腹手术剥除囊肿。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中无大出血等情况发生。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盆腔广泛粘连而中转开腹。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共5例(167%)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疼痛、术后粘连等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上述并发症,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卵巢内的异位内膜可因反复出血形成囊肿,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一般认为对于直径≥3cm的EM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手术方法,其可一次性完成手术,适用于EM各期保守性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在相对封闭的腹腔内进行,可完全避免腹腔脏器的长时间暴露,明显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几率,同时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对微小病灶也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且腹腔镜手术一般仅行3个小切口,因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小切口还符合现代外科手术追求的美观的特点,因而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应用腹腔镜手术应严格进行适应的把握,一般对于巨大囊肿、估计有广泛肠黏连等情况的患者应行开腹手术,且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中转开腹手术的时机,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本研究中,对应用腹腔镜治疗的观察组和应用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总之,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玉霞.腹腔镜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53-54.
[2]金玲.腹腔镜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7):53-54.
(收稿日期: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