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感恩教育浅谈
2015-02-12郭兴民
郭兴民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天津 300186)
中职学校感恩教育浅谈
郭兴民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天津 300186)
感恩,是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境界。感恩是激发个体发展进步之传统动力。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力量。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事、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人,是营造感恩教育的情景和氛围。通过体验式感恩教育,启发学生立感恩之心、长感恩之能,施感恩之行。
素质发展;感恩;体验教育;方策
感恩教育不是新鲜创意但的确属于新事物。古代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均在讲着感恩的故事。《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在进行着感恩的教育。现代的一曲《母亲》之歌,仍在抒发着感恩的情怀。这些足以说明,感恩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感恩是推动个人发展进步的内在的、原始的推动力,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无形力量。
一、为什么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所践行的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爱自己、爱父母、爱学校、爱国家;教育他们淡泊明志、志存高远,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但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效果远未达到德育课考试成绩所对应的状态,为什么?我们每年都组织学雷锋活动,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雷锋叔叔三月来,四月走?”
我们学习雷锋,曾经学习他“爱憎分明”,曾经学习他“钉子精神”,曾经学习他“爱岗敬业”。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倡导学习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已经超越了雷锋的个人品质,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和精神文明的代名词,翻阅雷锋的日记,我们可以探寻其行为的内在动机。雷锋在1962年2月14日的日记中写到:“伟大的党——我慈祥的母亲,是您把我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抚育我成长,是您给了我无产阶级思想 ,给了我前进的方向,给了我前进的动力,给了我一切。我只有以实际行动来感恩。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刻苦学习,忘我劳动。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旧社会受到的凄惨与欺辱,不会忘记,新社会给予的幸福与尊严,牢记在心田。雷锋之所以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就在于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充满了无限感激、感恩之情。感恩,这种最朴实的道德动机成就了雷锋的成长和伟大。雷锋为什么会成为雷锋?郭明义为什么会成为郭明义?罗阳为什么成为罗阳?林俊德为什么会成为林俊德?答案已经明了。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何以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漠视、逆反或者对抗,为什么?究其根本,关键在于“感恩”二字。因此,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努力培养、激发、学生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的意识,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内在的、原发的动力支持。
二、感恩教育教什么
感恩,是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境界。感恩,是需要后天教育、感悟的。我们的感恩教育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达到什么状态?我认为,我们的感恩教育应该是渐进性的行为。
第一,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别人对他的关心和帮助。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不同经历,使雷锋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验到了人的尊严。经历产生体验,体验形成意识,正如同我们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体验德育特色项目建设所追求的,让学生在“情境”中的经历去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当他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问寒问暖;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的时候,有人诲人不倦;当他们走了弯路的时候,有人善意相劝;当他们在迷茫的时候,有人迷津指点;当他们在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有人挺身而出,热情支援┄┄,这些就是值得感谢、感激的情境。所以我们的感恩教育就是要启发学生能够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认识到: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教育我们成长,同学给了我们友谊,学校给了我们舞台,国家给了我们安宁。
第二,启发教育学生要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心怀谢意,常怀感恩之情。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成为美好的人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让,才会有和谐的社会生活。体会到被人关心和帮助,就是“良心”。如此,就能正确对待周围的很多事情,家长的唠叨、学校的管教、社会的规矩等等。有一首歌叫做《奉献》,歌中提到“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那么,我们拿什么感谢父母,拿什么感谢老师,拿什么报效国家和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启发学生对这些进行深刻的思考。
第三,要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感恩。感恩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不同的对象,内容是有差别的:
作为正处于求学阶段中职生,要学会感恩父母。生活上懂得节俭,不盲目攀比、不铺张浪费、没有因为惹是生非的赔偿等,就是在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就是在感恩;不嫌弃家庭状况的窘迫、不嫌弃父母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懂的父母的辛劳到底是为了谁,热爱家庭、尊重父母、尊重父母的心理感受,就是做儿女的感恩;儿行千里母担忧,出门在外的学子,注意身体健康、财物安全,不寻衅滋事、不惹是生非,少让父母担心,就是做儿女的感恩;肩负着父母的嘱托和家庭的希望,出外求学、闯荡江湖,努力学习,增长本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是做儿女的感恩。
处在班集体中的中职生,要学会感恩同学。同学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校期间能够相互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彼此沟通交流,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毕业之后,同学关系是最重要的、最纯洁的社会关系,既是彼此情感沟通的需要,也是职业生涯中最能发挥作用的人脉。克服之间的磕磕碰碰,既是一种维持同学关系的需要,也是锻炼人生智慧的实践。同学之间,相遇在学校,就是所谓的“缘分”,求学期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今后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回忆。
处在学校的中职生,要学会感恩老师。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是老师的的分内之事,本无所谓“施恩、施惠”。但是,“小树儿得砍,小孩儿得管”,老师的教育、教管,使学生避免了“船到桥头自然直”需要付出的碰撞代价,对于学生来说是人生的最大财富和机遇。伟人毛泽东因为徐特立的教诲,永存“一字之师”感恩之举。因此,“感谢恩师”、“不忘师恩”是学生的“良心”。最为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管理,磨练意志品质、训练职业技能,就是对学校和老师的“感恩”。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要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公平、平等、平安的社会、政治环境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党的领导、人民的创造。作为一名社会成员,遵纪守法、讲究公德、文明礼貌等,就是对社会和国家的感恩。
第四,要有感恩之能,就是帮助学生懂得怎样才能感恩。雷锋最初只有高小文化水平,但他为了更好地从事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的事业,能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他在日记中写到“我从1958年起,一直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几年来,尽管环境一变再变,工作担子愈来愈重,可是我从来没有间断过政治理论学习,哪怕干了一天活很疲倦了”。他说“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工作好,就得学习好”。感恩需要踏实的付出,感恩需要具备感恩的能力。试想一个连自己都处于“社会救济对象”的人,他拿什么去赡养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必然要向雷锋那样,抓紧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一名中职生,只有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练就“一身好手艺”,才能实现我们学校提出的“好就业、就好业、稳定就业”的目标,才可能通过自己创造的财富来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第五,要有感恩之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有感恩之心、长感恩之能,有感恩之行。一名学生如果真正有了感恩之心,就会乐于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就会有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就会像雷锋那样,那样的节俭、那样的学习、那样的工作、那样的待人,那样的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奉献。
三、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条件及方策
我们要对中职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要取得感恩教育的实效。
(一)最关键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支具备实施感恩教育资格的师资队伍
感恩的品质,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其中包括已经是教师的我们自身。即我们自己是否懂得感恩,是否有感恩之行哪?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家;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工作和发展的机会,给了我们生活的支撑;领导给我们指出缺点和不足,推动我们的能力不断提升;同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支持我们完成了许多工作;学生使我们有了工作的对象,使我们的工作有了保障。工作和生活中的磨难,给了我们许多的痛苦,更让我们走向成熟。生活中、工作中可能有太多的不如意,生活的坎坷、失败的沮丧、学生的冒犯与淘气、领导的批评与挑剔,生活中的一切、一切,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一切不都是值得感恩的机缘码!如果我们自己选择了工作单位,既在这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又在整天无休止的抱怨,自己该如何去“教”学生去感恩哪?事实上,我们作为教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仅是一种境界,又何尝不是一种感恩哪?“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感恩之行,就是一种无声的感恩教育。只有真正懂得感恩的教师,才有资格去实施感恩教育。
(二)我们要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事
学校的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那么每一位教职工都必须努力去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事,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人,努力创设感恩教育的情境,这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首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设想学生是否会产生“凭什么让我感恩于你”的疑问。我们开展感恩教育,不是最求学生对自己付出的感恩,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品质,成就他成长、发展的内在动机。当学生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时候,他得到了满足,就是我们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
(三)要真正尊重我们的学生
在校中职生的家长的教育背景、社会职业、经济状况等往往不理想,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外地来津务工经商家庭子女的比例较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他们在初中阶段基本上属于学困生,在“升学率”指标体系中,这些“扯后腿儿”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学校应有的重视和关照。而得到尊重,则是每一位中职生皆拥有的心理需求,得到尊重、得到被尊重的体验和感受,是学生打开“心结”之门的一钟钥匙。
(四)要关心爱护学生的生活
我们的中职在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15、6岁-18、9岁),他们出门在外,实际上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校住宿的外省市学生。集体宿舍住不惯了、住在上铺睡不着觉了、衣服纽扣掉了等等,他们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不顺利。我们的教师、班主任、宿管人员如果能给他们以“家”的感受,感恩之心就会被充分的“诱发”。
(五)要关心学生的成长
现在之所以在家庭、在学校、社会上出现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于人是否能够体会到别人的善意和帮助。我们的学生之所以问题比较多,一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特定的年龄阶段。独生子女较多;缺乏全面看问题的方法论,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十几岁的学生,人生刚刚开始,就总以为自己看透了世界。现实中存在着“看你老师能把我怎么地”的学生,直接跟老师顶撞叫板。也有“我是交了学费的,不行我就退学”的学生,要挟对其进行教育的学校和老师。他们总是把别人对他的关心和付出当做理所应当、天经地义。二是 “不太自信的、麻木的、逆反的、无所谓”的心态严重影响着“不招人待见”的中职学生的正常心理感受。
(六)要关心学生的职业与未来
虽然比较多的学生属于“非意愿就学”,但是学生和家长确确实实对学生和学校抱着极大的希望。我们的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塌下心来接受我们的教育,习得一技之长,成长为德技双馨的毕业生,实现“好就业、就好业、稳定就业”,从此改变了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时候,他会不会有所感想哪?如果学生在我们的学校得不到任何的关心和帮助,遇到的尽是冷面孔、麻木不仁、漠不关心,三年光阴过后他学不到就业谋生的本领而无所事事,他是否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学生学会感恩,从何谈起?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教职工,在学生面前,都是老师,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影响着他们对学校、对学校老师们的评价。每一位教职工,不论岗位、专业、水平,都有义务、有能力关心帮助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你可以用理论知识去教育他们;你可以用切身的经历去影响他们;你可以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他们。
四、结语
激烈竞争的时代,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足以支撑未来的美好人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教育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教师的“饭碗”。开展感恩教育是我们的饭碗,是我们的责任,理应前行,责无旁贷。
[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檀宝传等.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罗国杰,马博宣,于进编著.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4]江琴平,江旭红编著.教育人事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张迎春.荀子的养成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2-11-23.
[6]傅威利主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Brief Analysis on the Gratitude Educ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GUO Xing-min
(TianjinMunicipalLaborProtectionSchool,Tianjin, 300186)
gratitude is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a kind of act, a sort of habit and a spiritual realm. It is a traditional impetus for motivating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is the culture power for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well. It helps develop the circumstances and atmosphere of the gratitude education to do something for which students feel grateful and to perform as someone that students are thanking for.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gratitude education, it inspires a sense of gratitude in students, enhances their abilities of performing thankful behaviors and implements grateful acts.
quality development; gratitude; experimental education; tactics
2014-09-02
郭兴民(1967-),男,天津市人,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德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G711
A
1673-582X(2015)01-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