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典主义的 “微雨”中咏唱
——论李金发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借鉴

2015-02-12朱志云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弃妇微雨意象

朱志云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在古典主义的 “微雨”中咏唱
——论李金发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借鉴

朱志云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作为20世纪中国象征诗派的先驱人物——李金发,他的很多作品有着明显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气息。文章从李金发的个人经历及其创作思路,从他的诗歌文本中对意象、意境及暗示手法的运用,以及从他的作品所流露出的内在情绪的中国化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力图找出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之间的某种联系。

李金发;古典;意象;意境;暗示;内在情绪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学法国、年仅20岁的诗人兼雕塑家李金发,犹如一个勇敢的盗火者,采撷了法国象征主义的火种,打造出一批新奇怪丽的诗篇,这些诗歌大多朦胧晦涩、甚至丑陋荒诞,因而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同时也被尊为中国象征诗派的先驱。关于他在象征主义手法上的造诣,评论已经相当丰厚,也许正是由于人们过多关注了李金发诗歌的异域薰香,而忽略了他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借鉴。其实,李金发的诗歌和中国的传统诗歌同样有着不解之缘。

1 早年的中国古典文学积淀奠定其古典风格的美学取向

李金发从六岁起开始接触中国古代文学,读过《诗经》、《唐诗》、《左传》,十七岁时,他又痴迷于《玉梨魂》一类鸳鸯蝴蝶派的哀情小说和《牡丹亭》一类的戏曲,到十九岁他出国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李金发又阅读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还读了不少唐诗和其他古代诗歌,以及袁枚的《随园诗话》,李金发在这时开始尝试写旧体诗词,这些经历多少为他今后创作现代诗歌留下些中国古典文学的积淀。

李金发在20岁时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强烈影响,成为了象征诗的顶礼膜拜者和热情实践者,但是近十二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存在。李金发虽然极力向西方学习,主要运用法国象征派的技法创作,但他并没有盲目地排斥传统、否定中国诗词。读李金发的诗歌,初觉洋味十足,但细细咀嚼,便可以辨出其中有很重的古典味。李金发在1927年出版的诗集《食客与凶年》的自跋中指出:“余每怪异何以数年来关于中国古代诗人之作品,既无人过问,一意向外采辑,一唱百和……其实东西作家随处有同一之思想、气息、眼光和取材,稍为留意,便不敢否认,余于他们的根本处,都不敢有所轻重……”正是他对中国传统诗作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双重诗学背景中向艺术表现做努力的探求,致力于西方的象征诗艺与中国的传统诗歌中意象、意境以及含蓄、暗示的美学原则的结合,并非一味重洋轻中,才使得他的部分作品散发出浓郁的古典气息。

2 诗歌创作传承中国传统诗歌的创作手法

2.1袭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代的人们在感知世界之美时常常保持着某种超逻辑的直觉特征,以主观情感的笼罩认知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且以这种神秘的审美体验为标准来理解、梳理世界,他们与某些物象所具备的特定的内涵达成默契,如杨柳之与惜别、月亮之与思念、暮秋之与苍凉、舟船之与孤寂、丁香之与幽怨、春光之与喜悦。这些物象就构成了超出事物本体含义的带有个体主观情感的“意象”,它是诗歌生命的细胞,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及其存在的生命符号,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最具特色的美学品格之一,即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以抒情性、主观性之意象为表征,并造成主题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美感效应。李金发说:“诗之需要image(形象、象征)犹如人身之需要血液。”[1]对于熟读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具备一定古文功底的李金发来说,写诗时取材于中国古体诗中的意象不乏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方法。

(1)袭用古体诗中的意象表现与古人共通的思想内涵。例如秋天的落叶或是树叶这类意象,它留给无数文人骚客以惆怅和伤感。古人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句,经霜的红叶飘零暗示着季节交替、时光流逝,中晚唐的诗人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展示了一种衰飒的气象。在李金发的诗歌《过秦楼》中:“你在走步时,/呢喃些什么?/轻盈的夏,/何以为红叶催去,/他们是因为歌唱而来么?/在你的年岁里,/可以找到为你眼泪/淹死的颗心,/他多么冰冷,(在萧条天之下)/可安葬在环抱里,如无法使其复生。”此处,诗人李金发通过红叶,同古人一样表达了对生命衰竭的无奈。

(2)借用传统意象赋予新的内涵。以李金发第一部诗集中的第一首诗《弃妇》 (李诗代表作之一)为例,稍作说明。先引原诗如下: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激流,枯骨之沉睡。/……//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弃妇”形象。这个意象在传统诗歌中广为运用,例如曹植的《弃妇诗》、顾况的《弃妇词》、刘驾的《弃妇》、赵执信的《弃妇词》等篇,其不以“弃妇”为题而实际上吟咏弃妇的更是不胜枚举,杜甫在《佳人》诗中写道:“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从那以后,“空谷”便成了与弃妇相关联的典故,“李金发运用‘空谷’这一典故,当直接来自《佳人》诗。何况李金发的诗中还有‘与山泉长泻在悬崖’之句,《佳人》则歌唱着‘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可见两位弃妇都是与“山泉”相伴而存在的,这更可作为直接受《佳人》诗影响的旁证。”[2]

李金发在他的《弃妇》诗中的“弃妇”把迫害她的社会与传统都一概斥为黑夜里的蚊虫,并表现出极大的轻蔑,那就是向整个社会和传统宣战,并且弃妇在烦闷中走完了她的人生道路,在临死之前,她对社会彻底绝望,至此全诗中的矛盾已经非常激化,弃妇没有《佳人》中主人公的孤芳自赏,更没有一个安宁的归处,她只能走向毁灭。因此这个旧有的“弃妇”意象的内涵被置换上一层新的含义:人的一生就好比“弃妇”的命运,充满了孤独、忧伤和寂寞,而且这种命运是世界性的,即便不是弃妇,也无法逃避这种厄运,从而表现一种颓废悲观的人生观。

2.2模仿古诗中的意境以烘托情境

“意境”的范畴是难以在象征主义诗学中找到一个确切的对应概念。从相当普泛的诗学角度分析,“意境”本身是建筑在意象网络之上的一种总体的语境氛围的生成,这是我国文学传统的语言策略之一。

例如李白在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写道:“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依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可见李白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中感到了不适应,他便在艺术幻境中另造了一个没有阿谀奉承的属于他的纯自然的人间仙境。再来读李金发的诗歌《小乡村》中的诗句:“狂风遍野,山泉泛生白雾,幽寂的长夜,豹虎在林里号叫而奔窜。/无尽的世纪,长存着沙石之牵动与万物之消长。”此处的意象和场景明显模仿了李白的这首诗的画面,“山泉泛生白雾”颇似“水澹澹兮生烟”的状况,“豹虎在林里号叫而奔窜”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情境大同小异,作者用白话文同样描绘了一幅自然界在“人类未生之前,她有多么的休息和暴怒。”的图景,从而突出在人类出现之后,则是“无量数的感伤,/在空间摆动,终于无休止亦无开始之期。”的又一番景象。

又如戏曲《牡丹亭》中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曲词,表达了作品中人物面对美好自然而内心却无限惆怅的伤感。而在李金发的诗歌《里昂车中》中写下:“在不认识的远处,/月儿似钩心半角的编照/万人欢笑/万人悲哭/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鲜血 /是流萤!”中“月儿似钩心半角的编照”便是“良辰美景”,而“万人欢笑/万人悲哭”的场面又正是“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写照,细细品味这首诗,不难咀嚼出其中的古典韵味,而这种“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意境正好为下文“同躲在一具儿,模糊的黑影/辨不出是鲜血/是流萤!”这样的惨烈的一幕做了铺垫。

2.3暗示手法的大量运用

中国古代的意象诗的情感表达以含蓄为尚,而含蓄的表达手法之一就是暗示。诗人的心灵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对应关系不是由诗人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暗示出来的。暗示不同于西方的象征。象征必须出现本体的象征体,因而范围较窄,暗示主要是诗人通过特殊语境,最大限度地展示语言符号在该语境中的外延和内涵,或拓展它的外延,开掘新的内涵。古人严羽在《沧浪诗话》强调诗境就“如空中中音,林中之色,水中之舟,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晚唐诗人李商隐建立了深婉清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诗风。他的代表作《登乐游原》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表面上是赞美夕阳的灿烂辉煌,以及对美景不长久的无限惋惜之情,实则暗示尽管大唐江山一片繁花似锦、歌舞升平,但已是危机四伏,穷途末路。后人对这句诗的理解又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生发出各种新的解释。又如他的《锦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或是一首描绘音乐的诗,或是作者怀念亡妻的诗,或是作者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作,或是作者总结生平创作体验的论诗诗。从全诗来看,除了最后一句,其他各句都只是抒情性主观化意象的呈示,而这些意象的情感特指性被隐藏了,从而拓宽了诗的情绪,增大了审美的随意性,读者可以结合诗人经历的种种事象,触类旁通,生发出各种解释。

蓝棣之一再指出:“西方的象征派诗歌与中国晚唐六朝温庭筠、李商隐一类的诗词有着惊人的相似,中国的象征派和现代派都以西方象征主义和中国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诗风汲取一些共同的东西。”[3]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具有一种奇幻的朦胧感,也得益于他汲取了古人的暗示手法。例如他的诗《律》:“月儿装上面幕,/桐叶带了愁容。/我张耳细听,/知道来的是秋天。/树儿这样消瘦,/你以为是我攀折了/他的叶子么!”这首诗颇有宋词的气息,其意境、情调,甚至语言、节奏,都有相似之处,然而深入吟诵时,却与一般伤春悲秋的情绪有所不同,桐叶的愁容和树儿的消瘦都缘于秋天的到来,作品以一年四季总有一个萧条的秋天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自然规律,暗示人生也总免不了有一个衰老的暮年这一人生规律,抒发了对人生易老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李金发在诗中借助自然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例如:李金发的诗歌《时之表现》:“风与雨在海洋里,/野鹿死在心里,/看,秋梦展翼去了,/空存这委靡之魂。”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角度来暗示生活的激情化为死灰、理想破灭、生命枯萎凋零,又如这首诗中的第六节:“你傍着雪儿思春,/我在衰草里听鸣蝉,/我们的生命太枯萎,/如牲口践踏之稻田。”表达的也是对于时间与生命的微妙感觉。首先说人在冬雪中思慕春色,次句写人在秋草里怀念夏蝉,暗示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后两句以“牲口践踏之稻田”比喻生命枯萎,对于光阴消失,人生易老的感慨相当明显。至于“牲口践踏”是否暗有所指,则留待读者以想象去补充。

3 诗歌的思想感情蕴涵内在情绪的中国化

中国古代意象诗中的情感大多表现某种政治思想或美好愿望同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深刻矛盾,以及生存价值、生命意义在寂寞中燃烧甚至毁灭的痛苦,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种痛苦的情感体验不便直言,也不为人所理解,解不开挣不脱,深深纠缠和困扰着诗人,日益深化并郁积在意识以及潜意识深层,渐渐凝聚为一种情绪结,从而成为诗人创作的内驱力和情感自白。生于晚唐的李商隐一生被党派之争所羁绊,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例如他的《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隐蔽地表现了政治上失意和苦闷。李泽厚也指出李商隐、温庭筠诸人的诗歌“沿着中唐这一条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感性色彩的捕捉追求中。”[4]

李商隐有诗《微雨》:“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也取名为“微雨”,这很难说仅仅是某种巧合,用这下面这句话解释也许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宋永毅认为:‘温李那一路的诗句是李金发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5]作为一名身在异国漂泊的青年,李金发备受民族歧视,感到孤独、自卑和压抑,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他或唱出了悲哀颓废的绝望之歌,亦或自我安慰、自我揶揄。由于李金发有着和李商隐这类诗人相类似的生活体验,因而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知识分子特有的缠绵和哀怨,几乎都是李金发大多诗作的情绪内核,即他的诗歌的内在情绪是中国化的。李金发说:“在做诗的时候,忘却自己是搅泥凿石的武夫,而是一个工愁善病的骚人。”他要用诗歌记录他的多愁善感,李金发曾经坦言过:“我的诗只是个人情感的记录表,是个人陶醉后引吭的高歌。”“唱个人之休戚”是他作诗的主要目的,李金发在诗作《诗人》中毫不掩饰的供认其诗“常观察遍万物之喜怒。/为自己之欢愉与希望之长叹”。例如李金发的诗《题自写像》:“即月眠江底,/还能与紫色之林微笑。/耶稣教徒之灵,/吁,太多情了。//感谢这手与足,/虽然尚少,/但已觉够了。昔日武士披着甲,/力能博虎!/我么!害点羞//热如皎日,/灰白如新月在云里。我有草履,仅能走世界之一角,/生羽么,太多事了啊!”全诗说自己没有耶稣那种企望灵魂如明月永远不死的信仰,也没有昔日武士搏击猛虎般征服强大现实势力的能力,更没有插翅高飞、远离黑暗社会的幻想,只有满足于漂泊生涯现状的自嘲自解,诗中流露出抑郁不得志的悲观情绪。

综上所述,诚然带有明显的中国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在李金发的总体诗歌创作中并不算多数,李金发最终未能将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和中国的诗歌传统充分融合,他的诗歌创作也未能达到完美境界。他对于古代诗歌传统的借鉴除了本文所述,也还有其不成熟的地方,例如他力图恢复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诗歌中常用一些文言助词,如:“之、乎、也、矣”,感叹词如“吁、噫吁”,文白相杂,有些不伦不类。尽管李金发在借鉴中国诗歌的传统手法时还存在着经验不足或技巧未成熟的缺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抹煞李金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尝试,一味地把他的诗歌仅仅看作是西洋的舶来品。进一步深入研究李金发对传统诗歌手法的借鉴并给予科学的评估,对于考察李金发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将会有更多的科学依据。

[1]李金发.序林英强的<凄凉之街>[J].橄榄月刊,1933,35(8):31.

[2]谈蓓芳.由李金发的<弃妇>诗谈古今文学的关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17.

[3]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4]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7.

[5]宋永毅.李金发:历史毁誉中的诗[C].//曾小逸.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刘红)

Sing and Chant in a Low Voice Lightly in the Classical"Little Rain"

ZHU Zhi-yun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The taste com As the founder of the poem school of symbolism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Li Jinfa,a lot of whose poems had from classical poem of China obviously.Analyzing three respects,which are Li jinfa’s living and his writing conception,the application of the tactics to the image,artistic conception in his poem text,and inherent Chinese mood of his works,this article tried to look for a certai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ncient poem tradition of China to Li Jinfa.

LI Jin-fa;classical;image;the artistic conception;inherent mood

I207.22

B

1671-0142(2015)01-0043-04

朱志云(1974-),女,江苏泰州人,讲师.

猜你喜欢

弃妇微雨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好饿好饿的小鼹鼠
《诗经》“弃妇诗”研究综述
微雨夜行
意象、形神
古今弃妇形象的转变及妇女地位的反思
张幼仪:打造商界传奇的徐志摩弃妇
锦年·花事:那一年微雨,花初妆
微雨鸣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