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风气之先:近代广东阅读文化略论

2015-02-12窦英杰

图书馆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广东图书馆文化

窦英杰

开风气之先:近代广东阅读文化略论

窦英杰

文章结合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研究近代广东阅读文化的流变及特点,分析近代广东阅读文化改变的有利条件、阅读状况及特色。

岭南文化 阅读文化 阅读权利 藏书楼 图书馆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美学者从书籍本身、书籍的产生、藏书、图书馆等方面对阅读文化展开了详尽研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我国大陆较早介绍欧美阅读史研究成果的有李长声的《从音读到默读——近代读者的形成》和《书·读书·读书史》、王龙的《阅读史研究谈论》、王余光的《试论阅读史研究》等。美国汉学界和我国台湾学者中,专注于明到清初书籍出版与阅读情况研究的有美国学者包筠雅的《为赚钱的印刷业:11-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印刷者》和周启荣的《近代早期中国的出版、文化与权力》,我国台湾学者王正华的《生活、知识与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类书”与其书画门》等。以上所述实乃中国近百年来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本文尝试结合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对近代广东阅读文化进行研究。古代广东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但自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在此激烈碰撞,造就了一批开一代风气之先、睁眼看世界的文化名人,岭南文化开始引领中国近代文化潮流的发展,广东阅读文化出现了全新的气象。

ERP系统体现了用户高端管理的个性需求,通过ERP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使财务数据输入、信息输入等工作都更加便捷,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由此可见,它对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力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阅读文化转向的有利条件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是欧美思想传入较早,经济贸易发展快速的地方,新式学堂普遍建立,新闻出版业繁荣兴盛。在此基础上,广东人才辈出,促使其阅读文化精彩纷呈。

1.1 优越的区位条件

广东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非洲和欧洲的最近出海口。汉朝广东徐闻一度是通往海外的交通要道。明清之际广州的对外贸易已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称。佛教、基督教和异域科学知识大都经广东传入,辐射内地。东汉建和元年,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经翻译家安高世正是经海路到达广州,在广州宣讲教义,翻译佛经,从事佛教宣传活动。明代万历年间,著名传教士利马窦经海路入广东,造访中国。无论是佛学东来,还是西学东渐,都因广东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成行。近代广东率先对外开放,令商品贸易、文化、宗教等领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引起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大变革。香港和澳门沦为殖民地,在备受侵略之苦的同时,借助资本主义使自身得到了发展。广东毗邻港、澳,占尽经济、思想、文化改革的先机。鸦片战争后,欧美思想和文化便如洪水般席卷中国大地,广东则是大坝的决堤口。

受上述工作启发,本文针对802.11n长距离链路研究了MAC层数据包的出错模式,并针对性的设计了FEC编码算法AdaCode.全面考虑了数据包丢失和部分出错的情况,将帧间编码和帧内编码相结合,能有效提高数据包的纠错能力.

陆叔叔把夫妻俩的名字合在一起,取了“月影馆”这个名字,“月影馆”中的展品也以自己一家三口的生活场景为题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久,牟月竟然不幸因病去世,蜡像馆的人气也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1.2 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鸦片战争后,西学逐渐在中国产生全面影响,国人对欧美事物的态度由抗拒转变为接受,部分激进人士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广东“言西学最早”[1],主因有三个:“一曰人才出众”“一曰财力雄厚”“一曰地方握要”[2]。近代广东最早聚集了一批接受欧美思想的人才,欧美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知识可顺利通过这个窗口大量传入中国。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才优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岭南文化迅速崛起。鸦片战争给广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危机感,上至地方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对欧美文化经历了系列感情蜕变:蔑视鄙夷——惊恐万分——充满好奇。相应地,欧美文化在广东人眼里的地位也出现了戏剧化的转变:谬论歪邪之说——以夷制夷之用——经国救世之良方。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紧随西学东渐,广东阅读文化开始转型,通向仕途的圣贤之书逐渐被边缘化,而欧美科学文化则随着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的屈辱战败开始逐渐得到认可。

1.3 开放的民众心态

两位主角的“隔空对话”意味着融资难题已成死结?对银行而言,向中小微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风险的确巨大。比如,媒体报道了一家国有银行江苏分行行长的无奈:很多小企业的“财务三张表”根本无法参考,信息不规范、不完整,报表的参考价值并不高。银行更倾向于从企业水电费、员工社保缴纳、海关报单等维度来观察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问题在于,获取这些数据谈何容易,银行还要与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单位逐一沟通,并实地调查企业情况,耗时耗力。针对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银行确实没有那么多人手和精力。江苏省银行业平均每位小微金融专业服务人员需要对接近44家贷款客户,而一位银行人员服务30家小微企业的工作强度已经饱和。

2 近代思想文化的先驱人物

王余光认为,“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根本途径”,而“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形式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3]。广东紧扼中国东南出海口,是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最早在中国传播的地方,再加上当地开放的民众心态,其阅读文化的“技术形式和物质形态”已渐趋成熟。清末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广东任上因力禁鸦片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名垂青史。之后一批新广东人在欧美思潮熏陶下,为拯救民族危亡,分别从教育、经济、政治及文化层面提出主张,他们的思想汇聚成一股洪流,使岭南阅读文化脱胎换骨,引导当时的阅读价值观念。

2.1 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系统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之一,深受基督教思想熏陶,中国封建文化对其影响微乎其微。在目睹了欧美物质文明的发展,了解了一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之后,他便产生“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4]的想法,希望通过兴办“西式教育”来实现救国。他对我国近代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派出第一批留美学生,开创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首开中国大规模直接向西方学习的风潮,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积极推进留学教育的同时,他还在故乡广东香山县南屏乡宣传办学,推广教育。不仅如此,1874年容闳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由国人创办的华文报纸《汇报》,“专以翻刻中外新闻,逐日传报,以期改良社会之习惯,周悉外人之风尚,考较商业之良窳,增进国民之智慧”[5]。《汇报》的创办开拓了民众的阅读视野,帮助国人了解世界大势。

2.2 郑观应——早期维新改良者

岭南文化铸就了一批懂洋文、识洋务的人才,士大夫从这里开眼看世界。郑观应受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经世思潮的影响,格外重视经世致用,针砭时弊,关心时务。他比容闳更进一步,由开办“西式教育”转为振兴“经济”,意识到“兴建图书馆”对欧美诸国起到的国富民强功用。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思想核心在于发展经济、富强救国。他主张改良变法,强调要以商业为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国家之兴衰系于人材”是郑观应教育价值观的基本着眼点,“商战人才无一非出自教育”[6]。在提倡学校教育的同时,他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兴办报章杂志,出版图书,建立了一批报社和图书馆。郑观应曾如此描绘欧美图书馆的概况:“泰西各国均有藏书院、博物馆,而美国之书籍尤多,……通国书楼共二百所,藏书凡二百八十七万二千册。此外,如法兰西,书楼共五百所,藏书凡四百五十九万八千册;俄罗斯,书楼共一百四十五所,藏书凡五十九万三千册;德意志,书楼共三百九十八所,藏书凡二百二十四万册;澳大利,书楼共五百七十七所,藏书凡五百四十七万六千册。”[7]欧美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使他深刻认识到发展图书馆事业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果能认真经理,数十年后,贤哲挺生,兼文武之资,备将相之略。”[8]他将兴建图书馆的观念与人才培育的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

2.3 张之洞——广雅书局开启图书馆先声

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并不具备容闳、郑观应等人的维新思想。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谨遵圣人教诲的旧式知识分子操守,使其具有极强的忧患意识。虽然张之洞并非广东人,但他在广东开办的广雅书局却开启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先声。1887年,他力主开办广雅书局,这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雏形。“广者大也”“雅者正也”,由此可见他对广雅书局寄予厚望。广雅书局不负众望,盛极一时,“局中前后东西校书堂,屦迹常满,日事铅椠,互相考订。”与之相匹配,张之洞在广州开办广雅书院,为此他亲自题写书院匾额,还制定了书院规章,为国家培育人才。作为清王朝的维护者,张之洞的政治主见具有时代局限性,但他留给广州及其后人的广雅书局和办书馆、开书院的理念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2.4 康有为、梁启超——戊戌维新谱新篇

同张之洞一样,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旧式知识分子。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以及清廷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震动了他们的神经,促使他们走上维新图强的道路,因此他们的主张较前人更为系统、彻底。

康有为自幼饱学儒家经典,尤其是宋明理学。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游历香港,大开眼界。在他看来,“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太学生徒,英国乃至一万余。其每岁著书,美国乃至万余种,其属郡县,各有书藏,英国乃至百余万册,所以开民智者广矣”,继而提出了讲求西学、变革科举、立学校、成立图书馆等教民之法。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受康有为影响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康梁”二人在各地推行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各地的强学会和保国会都将建立图书馆作为五件必办大事之一,“此会所办之事为五大端,一译东西文书籍,二刊布新报,三开大图书馆,四设博物仪器院,五建立政治学校。”[9]他们主张图书馆应广泛建立,这源于他们的民主思想和树“新民”的需要,要使广大民众能够方便地阅读图书。

本文基于开源的Java 爬虫框架WebCollector 定制开发了并行爬虫模块。通过8 条爬虫线程连续30 天不间断爬取,共累计获取超过四百万份校园网域内的文档。这些文档内容都按照预设的JSON 标准文档结构预处理后存储在ES 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内,等待索引模块处理。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持续推进,《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快车道,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医院信息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对信息化建设予以重视。

以各专业使用的《护理学基础》《护理专业技术实训》教材为基础,通过多途径搜集相关临床差错案例。(1)借鉴护理临床案例相关读物,如《护理临床案例精选》《临床护理案例启示录》等;(2)利用检查护生医院实习情况时搜集到的临床案例;(3)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华护士网)搜集相关临床护理案例;(4)通过新闻报道、身边事例来获取护理安全、医疗纠纷等有关信息。

1898年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在创办的《清议报》上发表了《论图书馆与开进文化一大机关》,从八个方面畅谈了图书馆的作用:“一、图书馆使现代学校教育之青年学习,得补助其知识之利也;二、图书馆使凡青年志士,有不受学校教育者得知识之利也;三、图书馆储藏宏富,学者欲查故事,得备参考也;四、图书馆有使阅览者随意研究事物之利也;五、图书馆有使阅览者于顷刻间得查数事物之利也;六、图书馆有使人皆得用贵重图书之利也;七、图书馆有使阅览图书者速知地球各国近况之利也;八、图书馆有不知不觉使养成人才之利也。”[10]图书馆具有育人才,长见识,促科研等作用,这些观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可见他的远见卓识。

2016年10月18日,江西日报社推出江西融媒体“中央厨房”智慧云平台——赣鄱云,这是江西报刊媒体首个融媒体云平台。随后,江西日报社又推出了“江西头条”移动云平台。

黄遵宪属于封建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早年曾受李鸿章的嘉许。他继承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先锋观念,撰写《日本国志》论述日本变革得失,藉以提出改革主张。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继而潜心新诗体创作,希望能从文化层面继续改革维新。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黄遵宪:“要之公度(黄遵宪字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黄遵宪诗歌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时代精神。他努力使我国古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的新意境、新内容、新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了他的理论,取得了成功,给诗坛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以其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

2.6 孙中山——阅读价值观念的颠覆者[11]

自古以来中原统治者一向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拒绝输入外来文化。在中原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中国形成了以封闭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制为特点的封建社会结构。岭南的边缘文化缺乏中原文化那种强大辐射力,但却具有极强的变异性和包容性,呈现出活泼明快、开放、积极进取、自由浪漫的特征。在清末之前,封建正统文化统治异常牢固,类似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自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具有极强的“一元化”倾向。在封建王朝强权统治时期,岭南文化不可能顺利突围。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瓦解了封建文化的统治,也给岭南文化带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谴责小说开风气之先,“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19],如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宦海潮》《宦海升沉录》《五日风声》,张毅汉的《藏珠记》《劫海鸳盟记》。他们远离封建王朝统治核心,崇尚欧美民族冒险、尚武、自由、创造和民主科学的精神,主张改造习惯于“浸谣四书五经”“畏君主、畏圣人、畏天命”的文化心态,用小说对民族进行思想启蒙,“籍小说振国民之魂”[20]。在文学体裁中,小说容易被大众接受。谴责小说的兴盛直接催化了大众的阅读欲望,激发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给近代岭南文化带来了新生。

与前人不同,孙中山“在村(广东翠亨村)里只受了启蒙教育。虽然他读过传统的启蒙课本,接着读过四书五经,但由于家境贫寒影响了他的正规学校教育,所以对经典缺乏全面的修养。他受系统的教育是在夏威夷开始的。”[12]在前人推动下,岭南文化欣欣向荣,他是近代阅读文化变革的最大受益者。作为“阅读价值观念”的颠覆者,孙中山引导社会文化思潮由“维新”转为“革命”。在他领导下,1895年的广州起义、1900年的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起义彻底牵动了广东人的神经,至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革命之势已弥漫全国。

与康、梁托古改制的“百日维新”不同,“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13]孙中山在“固有之思想”及“欧洲之学说”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更为彻底的救国方略——“三民主义”学说(以资产阶级民族构成学说为思想基础的“民族主义”,以西方的民权学说为思想基石的“民权主义”,以西方经济学说为核心的“民生主义”[14])。在檀香山读书期间,他看到了美利坚脱离英国统治后的繁荣富强,“自由、平等、博爱”及“民族主义”思想激烈地刺激着他的神经,他博览欧美哲学、历史,广泛接触欧美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流亡欧美在伦敦避难时,他徜徉于大英博物院图书馆,寻求救国良药,遍读欧美各国宪法,对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共产党宣言》等手不释卷[15]。上海孙中山故居保留了孙中山在上海居住时的大量藏书,据统计,“大抵有1932种5230册,其中西文(包括英、法、德、俄文)种类最多,计有1528种2029册,中文389种3143册,日文15种58册。”[16]这对其著述《中国存亡问题》《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五权宪法》《三民主义》等具有深远影响。

葛丰亮表示,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的“嘉电”评测项目,依托家电院先进的评测实验室和专业的评测技术规范,由消费者与工程师一起,从“产品表现”和“用户体验”两大维度入手,通过工程师对产品进行专业的实验评测,以及真实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评测,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最终向消费者提供公正、客观的产品评价结果。根据最终的评测结果,为使用性能和用户体验表现俱佳的家电产品颁发“嘉电”证书。

3 社会阅读状况

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多都与广东有直接关系,当时的社会阅读文化缤纷万象。

3.1 从藏书楼到图书馆

我国藏书楼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各种规模和名称的藏书楼、堂、阁、斋、室遍布全国各地。但“藏”字当头的藏书楼,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封闭、私有的特征已无法适应中国走向开放、民主的历史发展进程。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开始由私人藏书楼向公共藏书楼演变。一方面,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以欧美图书馆为参照系。欧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客观上推动了图书馆的近代化,促进了我国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如圣约翰大学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制度,这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在欧美也只有少数图书馆试行[17]。另一方面,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树“新民”的政治要求。经历了学器物,到学思想,再至学制度的过程。梁启超认识到“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失,智慧不开”“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18]。而树“新民”又是为了造“新国”做准备,他断言,“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藏书楼转变为图书馆顺应了树“新民”的历史潮流,为近代中国造就了一批有识之士。

3.2 书籍印刷出版的繁盛

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大多陷入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逐步增强,为书籍印刷出版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教育开始兴起,而现代印刷工业技术的引入也促成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出现大批报纸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现代阅读市场形成。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占据了主导地位。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广大市民的阅读兴趣,而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书籍印刷品的阅读需求。辛亥革命后的十年时间里,封建王朝大一统的思想统治局面已经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无法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比较自由的特殊时期。广东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可容纳独立思想和多元思潮,促进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大胆反思,进而繁荣了广东书籍印刷出版事业,加速阅读文化转型。

2.5 黄遵宪——诗界革命新导师

3.3 阅读文化权柄的更迭

[3]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4(5):3-7.

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史是“士”精神的谱写史,文化权力紧紧掌握在“士”的手中,关于精英阅读情况的许多资料被保留下来。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情况都不一样,使得研究下层百姓阅读史具有一定难度,加之识字率与公共图书馆的普及程度非常低,下层民众留下的文字记录更是极端稀缺。贩夫走卒、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历史舞台上是“失语”的。由此可见,中国近代阅读史研究重点依然是精英层面。“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大众化”才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分子开始看到群众的力量,呼吁“化大众”以“树新民”。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以后引起悍然巨波,稍后中国近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狂人日记》便问世了,儒家“士”文化的统治权彻底崩溃,弱势群体在历史舞台上“失语”的状况得以彻底扭转。

4 阅读文化特色

作为历代王朝的贬官之地,广东一直处于中心的边缘,岭南文化具有独特的阅读文化特色。

4.1 兼容并蓄,择善而从

武邑县是河北省著名的蔬菜之乡,先后获得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河北省蔬菜大县等称号。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3.6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番茄、茄子、豆角、黄瓜、甜瓜等,年产值10.5亿元。2017、2018年,武邑县被定为“果菜茶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和“熊蜂授粉农药减量示范基地”。其中果菜茶、熊蜂授粉示范区面积分别是1200亩、500亩。以甜瓜为例,采用熊蜂授粉后,节省劳力4-6个/亩,减少坐果激素用量90%以上,发病率降低了80%,使用后每亩增产10%以上。

4.2 重商轻文,弃儒崇贾

封建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体制上“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在封闭的社会模式中,广大人民过着“以农为本”自耕自足的生活。以封闭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制为特点的封建社会结构是极其稳定的,因此欧美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一开始便遭遇了重重阻力。

鸦片战争后,岭南经济特别是广州经济的形式更具开放性和通融性,逐渐形成了“以商为本”的经济结构。在政治上,由于历代封建皇权鞭长莫及,岭南多为官员贬谪流放之地,封建宗法制较为脆弱。跟不上历史步伐的封建传统文化首先在广东土崩瓦解,“重商轻文,弃儒崇贾”成为主流意识,实用性文化备受推崇,改革乃至革命文化思潮迎来春天,成为广东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果说“兼容并蓄,择善而从”是岭南文化突破中原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的内在驱动因素,那么“重商轻文,弃儒崇贾”的特质便是它由弱转强的外在促进因素。前者为意识形态,后者是经济基础。与中原文化在欧美列强的枪炮裹挟下的被动维新不同,近代岭南文化既有主动改革的内在动机,又兼具有利的历史条件,使得欧美文化思潮更容易在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扎根。

阅读权利是比较复杂的概念,包括书籍、准入、行为、交流、效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受教育权利虽然不能与阅读权利直接划等号,但女子学校的开办却令广东首开女性阅读之风。女性阅读权利的获得离不开女子学校的开办,这与封建文化主张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大相径庭。广东女校的成立时间虽稍晚于北京的贝满女中、福州的私立文山女子中学,但其影响力及发展规模远远大于后者。从1860年到1907年广州大约出现40所女子教会学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那夏礼女士于1872年在广州金利埠创办的真光书院。1887年美国女传教士容懿美女士在五仙门主持创办的培道女塾。1901年毕业于夏葛女医学堂的广州女子张竹君开办育贤女学,这是广州本土人士首次兴办女学[21]。阅读可以使读者了解生活的多样性和世界的丰富性,从而破除传统文化的精神禁锢。发生在16至17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实际上是由阅读革命引发的——印刷术传播至欧洲使得珍稀而昂贵的《圣经》不再为教会独享,民众通过阅读廉价的纸质《圣经》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理解和解释《圣经》。阅读权利的获得为中国近代女性逃出“深闺”打下了思想基础。她们懂得阅读是教育的灵魂,获得受教育权利是成功攫取阅读权利的捷径。梁启超将“女学”上升至“树新民”以启蒙救国的高度,他在《论女学》中提出“治天下之大体有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22]据中华教育改进社刊报的统计,至辛亥革命前后,广州已有十万女学生,这些女孩子大多出生于富裕之家,较早接受欧风美雨的熏染。读书求知权利的获得令妇女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随后,女性的婚姻家庭观念开始转变,崇尚西式服饰,乐于参加公共事务等[23]。

4.3 女性阅读权利

5 结语

作为中国早期看世界的窗口,广东经历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思想观念的转变促成了阅读文化的变异,而阅读文化的演变又催化了岭南文化中的自由、科学、民主意识的觉醒,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格局。分析广东阅读文化转向的有利条件、近代思想文化的先驱人物、社会阅读状况、阅读文化特色等,有利于从源头上探索近代广东乃至中国阅读文化转变的诸多因素,为进一步推进区域阅读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在信噪比等于0 dB时,利用多载波系统仿真出的信道冲激响应如图2所示。红色曲线为理想值,蓝色曲线为估计值。可以看出,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经过降噪算法处理后的信道冲激响应能够较好的模拟理想值。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欧榘甲(太平洋客).新广东·二论广州有自立之特质[C]//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

古代中国涉外传说大多渗透着“中华上邦”的虚妄与骄狂,如《警世通言》中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上邦”的自大思想,《三宝太监西洋记》大体上也按照所谓“有中国才有夷狄,中国为君为父,夷狄为臣为子”的观念来铺展安远抚夷、威慑海外的故事。广东自古以来都是与外国人来往最多的省份。唐玄宗时期广州就设立市舶司,是中国最早设立海外贸易管理机构的城市。宋时中国海商经常由广州、泉州出发到海外经商,有的在海外流连忘返,甚至成家立业,而近代海外华侨的足迹更是遍布天下。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论》中写到:“广东人旅居外国者最多,皆习见他邦国势之强,政治之美,相形见绌,义愤自生。”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海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传播到广东,对广东民众的开放性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

针对运动物体重构困难的问题,采用基于固定相机所拍摄的图像对动态目标提取与跟踪对运动目标物体进行提取,然后采用GMS+RANSAC特征匹配方法得到的特征匹配对运动目标进行三维重建。本方法不仅对动态目标物体三维重建提供一种新思路,也扩展了如监控系统等固定式摄像设备的用途。实验结果也表明使用动态目标提取与跟踪能有效对动态目标进行三维重构,并且使用GMS+RANSAC方法能有效减小提取运动物体后图像可能造成的特征匹配对数量不足的影响,使最后生成的模型更加精准,纹理更加丰富,观测效果更加逼真。

[4]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5.

[5]郑观应.创办上海汇报章程并序[C]//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篇[C]//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郑观应.藏书[C]//李希泌,张淑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

[8][9]梁启超.改革起源[M]//李朝先.中国图书馆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

[10]李朝先.中国图书馆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

[11]宋玉艳.回溯孙中山先生的图书馆生涯[J].兰台世界,2012(28):13-14.

[12][14]史扶林.20世纪军政巨人百传:革命先驱——孙中山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13]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M].上海:民智书局,1930.

[15]丁宏宣.孙中山和图书馆[J].图书与情报.1991(3):71,70.

[16]郭骥.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C]//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风险投资在近年“共享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被人所熟知,是投资中介向特别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风险资本后,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大学生创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以Dormi为例,在校创业阶段,有政府提供的项目资金与学校举办相关活动的奖金。在转型进入更大市场时,依靠前期盈利与创始团队家庭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寻求社会资金的帮助。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他们也希望寻找到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项目,通过早期“资本换股权”,从而在未来公司成熟后以更高价格将股权卖出获得收益[2]。

[17]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18]梁启超.本报告白[N].新民丛报创刊号,1902-02-08.

[1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0]黄小配(黄世仲).文风之变与小说将来的位置[N].中外小说林,1907(6).

[21]王月华.广州清末民初有十万女学生窄衣窄裤被明令禁止[N].广州日报,2013-08-06(A17).

[22]梁启超.论女学[N].时务报(第25册),1897-05-02.

[23]李兰萍.清末民初广东女性的转变[N].南方都市报,2012-02-29.

更正

1、2015年第4期《我国图书馆学史研究述评》一文的“作者简介”原为:“何官峰(1982-),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图书馆馆员。”,特更正为:“何官峰(1982-),男,西南大学图书馆馆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

2、2015年第4期《网络社区驱动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流转与整合研究》一文遗漏了课题信息,特作补充:“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网络社区驱动的高校馆数字资源服务与管理功能全关联映射研究’(项目编号:13YJA870021)’研究成果之一。”

Set a New Trend:a Brief View about Modern Reading Culture in Guangdong

DOUYing-ji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chan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dong reading culture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learning spreading to the East.At last,it analyzes the advantageous conditions of Guangdong reading culture change,reading situation and reading feature..

Ling-nan Culture;reading culture;reading right;book collection house;library

格式 窦英杰.开风气之先:近代广东阅读文化略论[J].图书馆论坛,2015(6):55-61.

窦英杰(1965-),女,深圳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14-11-19

猜你喜欢

广东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谁远谁近?
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广东舆情
去图书馆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