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瓶颈与对策
——以湖南为例*
2015-02-12戴艳清
戴艳清
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瓶颈与对策
——以湖南为例*
戴艳清
文章以湖南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网上调查,调研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情况。研究发现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局限于宏观层面;除省级图书馆外,博物馆、档案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基本没有参与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欠深入,资源可获取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可供操作的中观、微观政策支持;服务主体缺乏合作意识,未建设明确的合作机制;受管理体制限制;整合的数字对象多元、离散。结合国内外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提出建议。
公益性数字文化 资源整合 文化共享工程
公益性数字文化是指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泛在化、管理实体化为表现形式,具有公益、普惠、均等、公开、透明、互动等特征的一种文化形式[1]。目前,我国政府主要以各类文化惠民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作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的推进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作为21世纪的一个创新型课题,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资源整合方面,各公共文化机构基本上是采用各自开发的系统独立为用户提供服务,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与协调,也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同时,不同的信息组织与描述方法,也为数字文化资源的导航、揭示等造成了障碍,不同系统之间难以进行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是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其整合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于数字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也影响着不同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本文所谓资源整合,指的是将某一范围内的,分布于各公共文化机构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整合技术,进行有目的的重组过程,同时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实现高效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服务方式[2]。
当前国内外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下简称“图、博、档”)等机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一是国际图联(IFLA)在2008年发布权威的专业报告[3],介绍世界各国在此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展。张卫东、肖希明等对于国外资源整合项目进行了介绍,如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简称WDL),及其在战略规划、设施整合、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等方面的经验总结[4-5],此为国内目前在资源整合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二是对于资源整合理论的探讨,包括对图、博、档资源进行整合的体制障碍分析、合作基础和以数字图书馆工程为整合平台的设想[6],以及将信息生态理论辩证地应用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研究[7]。三是资源整合策略研究。赵生辉、朱学芳按照信息空间思想,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构建了图、博、档数字化服务融合的12种组合策略[8]。四是整合技术研究。主要着眼于图、博、档一体化的整合目标,提出可兼顾三方利益的D-LAM战略框架[9];或基于关联数据提出图、博、档数字资源整合的模式[10]。五是主要介绍我国图、博、档馆际合作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策略[11]。六是从机构合作维度及资源保存维度研究国外图、博、档等机构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合作保存的模式[12]。整体而言,国内研究基本以理论探讨为主,缺乏对实践的深度调查与研究。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对以文化共享工程湖南省级分中心为代表的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分析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现状,剖析进行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所遭遇的瓶颈,为促进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建言献策。
1 湖南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
登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南省级分中心(以下简称“湖南分中心”)网站http:// www.library.hn.cn/gxgc/,可以发现其常规栏目包括工程介绍、本省概况、数字资源、文件汇编、在线培训、工作论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中“数字资源”直接链接至湖南图书馆网站,又分为名家讲坛、影视文化、戏曲天地、有声读物等栏目。网站还设有“颂歌献给党”“第一届文化共享杯”等动态链接。目前湖南分中心的资源总量正不断增加,资源类型逐步丰富,借助数字文化资源开展的主题活动也越来越多,如2013年举行的“同享文化暖春共促亲子成长”数字光盘发放活动等,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影响力。为深入了解湖南分中心在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的进展,笔者于2014年7月10日对湖南分中心副主任邹序明进行了专门访谈。
1.1 资源整合、资金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局限于宏观层面
在整合宏观政策方面,主要有2006年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以及文化部与财政部于201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战略》提出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意见》则提出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整合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但这仅仅是作为宏观层面的文化资源整合政策而言,而在湖南分中心层面尚无完善的、可供操作的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政策。《意见》也在资金保障方面提出应确保地方财政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并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入格局。而据了解,除政府资助外,湖南分中心资源建设与服务无其他任何资金来源,资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资金筹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或规划。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文化共享工程主要通过分级培训,以及由国家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组织力量编制教材,面向省级图书馆和省级支中心开办骨干培训班,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基础。从访谈中,笔者得知湖南分中心在资源整合的人才方面基本满足需求,但总体来说技术人才数量较少,整体素质还有提升的空间。
1.2 资源建设工作主要由湖南图书馆完成,参与资源共建的机构类型单一
湖南分中心网站的数字文化资源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购买商业型数据库,这种资源建设方式在数据处理等方面对于数据商有一定的要求,当前分中心还需增加对商业型数据库的购买;二是自建特色资源库,这类资源的建设周期一般较长,是分中心努力的方向;三是通过与其他组织或个人交换而获取。其信息采集与整合工作主要由湖南图书馆完成,采集方式主要是人工方式,即通过复制、粘贴及将印刷文本进行数字化等方式将一些有用信息采集到网站,涉及的数字资源类型包括多媒体、视频、图表、声音、图片等。人工采集方式费时、费力,效率较低,但具备可同时对信息内容进行筛选的优势。此外,对于分布式信息的更新采取由湖南分中心集中发布的方式,即由其负责资源建设的人员收集本中心或下级分中心的信息后进行统一更新并及时发布。同时,其对于信息的更新频率有一定的要求,每月会对资源更新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信息报送制度方面,湖南分中心对下级分中心主要在月报表、活动开展等内容的报送方面进行强制性规定。
在资源建设主体方面,笔者通过网上调研,发现各省级分中心在依托本省公共图书馆进行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省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鲜有参加,湖南分中心同样如此。邹序明副主任指出,与以上机构或单位进行合作建设资源与开展服务完全有必要,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可行的,但存在诸多困难。
1.3 整合欠深入,资源可获取性不强
湖南分中心网站在动态数据发布及其检索方面基于其购买的TRS WAS产品。从其网站观其资源整合程度,可发现其使用了基于资源导航以及资源链接的整合方式。虽然部分数据库可提供基本检索与高级检索路径,也具备对该库各子库的跨库检索功能(如湖南近代人物数据库),但无法实现在其网站上对含有某主题的资料进行一站式检索。各数据库亦不支持历史检索、二次检索,不能显示相关结果排序方式。部分数据库支持布尔逻辑检索,但不支持截词检索,也无检索的相关帮助信息,更不能提供资源检索的个性化服务,资源的可获取性不尽如人意。
1.4 其他
邹序明副主任认为,对于文化共享工程来说,分布式的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运行模式较符合我国国情。其优点是各省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本省的运行模式,统一建设部署,统筹兼顾,资源分配均衡;缺点是数字资源的建设环境异构、数据格式可能存在差异,整合起来较为复杂,无法具体了解每个点的情况,反馈不便捷,跨级协调沟通比较难。比如,想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的浏览和检索,需要各个省提交格式一样的元数据,再将元数据整合在国家中心的平台上。同时,与文化共享工程(一个国家中心,32个省级分中心)的建设模式不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则是一个可实现全国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检索的平台。目前其平台还在持续建设中,全国各地通过VPN的方式进行数据访问的目标在今后可得以实现。
此外,湖南分中心网站还存在以下不足:资源总量不多,缺少外文数字资源;缺乏统一登录和检索平台;手机图书馆建设滞后;用户体验有待提升;未建立用户意见反馈渠道与监督机制。
2 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瓶颈分析
2.1 资源整合、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
目前国家层面有关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中,对于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规定过于粗线条。此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对于“数字资源整合”的思路以及整合步骤进行了规定,除提出“发挥图书馆对内容资源的组织优势”外,并未具体提及其他的公共文化机构。因此,在文化事业单位多头管理以及缺乏相关指导性政策和规划的前提下,我国在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实践中显得步履维艰。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10余年,在资金方面一直以单一的政府投入方式来支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1月14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配备的标准,即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按照职能和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配齐工作人员。但由于政策刚出台,实施情况与效果还有待观望。
2.2 缺乏合作意识,亦未建立明确的合作机制
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或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的情况下,图、博、档等各公共文化机构还未形成统一联盟,也无法对资源整合形成共识,合作动力明显不足:一是面临争夺用户的激烈竞争,各公共文化机构都希望自己能掌握核心的数字文化资源,以期在与其他文化机构乃至与商业性信息机构的竞争中掌握优势资源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不具备足够的共享意识;二是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合作可能产生的利益、承担的责任及风险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尤其对于可能承担的责任和产生的风险而言(如信息安全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有着近乎本能的抵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也缺乏明确的合作机制引导。合作机制是指各合作主体在相关合作协议或管理机构的协调下,为充分实现其合作目标而制定合作战略,并采取适合的合作模式,紧密配合,制定配套规章制度及措施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针对资源整合实践和合作需求,以明确合作主体、合作内容和范围;针对合作主体所拥有资源的特点、资源管理环境和流程等,科学选择合作模式,以维护合作权益,规避合作风险;对合作效益的衡量以及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具体实现策略等[13]。合作机制的缺失亦使得打破公共文化机构间的合作壁垒,提升其资源整合的合作能力的愿景等成为“空中花园”。
2.3 管理体制的禁锢
有关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所面临的管理体制束缚问题,刘家真[14]曾提到过。在我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分别隶属于文化部、档案行政部门,而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又分别隶属于文物行政部门、科技行政部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多头管理格局下,数字文化资源所有者具有不同的资源价值认识、资源处理流程及不同的管理环境,因此多头管理成为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除公共图书馆外,其余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未真正参与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2.4 整合对象多元、离散,整合难度大
与多数省级分中心相似,湖南分中心的数字文化资源来源分购买、自建、交换等不同渠道。不同来源的数字资源类型著录格式不同,存储标准不一,同一来源渠道的资源在不同时期也会由于人员、软硬件环境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而从整合的角度来说,其整合对象是离散的、多元的。基于此,必然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整合对象差异的共存与互补决定了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与实现条件。因此,如果不具体了解整合对象在差异性方面的表现与特点,以促进差异的协调,就难以找到实现整合的有效方式[15]。
3 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对策
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复杂的,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对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服务、人才、整合技术等方面有着诸多挑战。因此,在进行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时,需全面考虑并积极从四方面进行努力。
3.1 制定资源整合、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政策
如前文所述,我国在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领域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整合政策,因此有必要从中观、微观层面对其进行细化。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在中观层面制定资源整合的政策:(1)应明确参与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机构,包括省级及以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确定各类型机构的权益与责任;(2)在整合思路及整合步骤上,依据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相应内容进行细化;(3)要对可行的资源整合标准与规范,进行初步划定;(4)在可能采取的整合技术方面提出若干建设性的可供选择的初步方案;(5)要对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问题进行说明。
对于资金保障问题,文化共享工程历来以政府投入为主,尽管主管部门与相关研究者多次提出改变单一资金来源渠道,但在实践中几乎没有真正改观。要落实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问题,就必须在政策方面作出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对于企业来说,可减免税收等的做法对其是具备一定的诱惑力的。
在人才配备方面,首先,应在政策中明确加大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的要求;其次,规定加强人才的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机制;最后,在政策中赋予服务机构一定的自主权,即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设资源建设岗位,以进一步完善资源体系,加强资源整合程度。
3.2 增强合作意识,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
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本身而言,首先,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变狭隘的资源共享观,树立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须全民共享的资源观,以增强其资源整合参与意识;其次,以需求促整合。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对象为所有的普通民众,在数字化环境下,着眼于满足大众一站式获取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可以促成各服务主体参与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的合作意识;最后,集中优势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尽管各类型的公共文化机构所掌握的资源在功能与特色方面各有优势,但由于其面临着各种商业性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与挑战,因此,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合作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就显得更加必要与紧迫。
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已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合作机制:⑴合作战略规划的制定及实施,如国际图联(IFLA)与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于1996年签署的框架性合作文件《北京宣言》[16],以及ICA管理委员会2010年所编制的《ICA2009-2010业务规划》[17]均提出了加强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合作的国际性战略规划。《欧洲文化和科学内容数字化协作行动计划(2006-2007)》[18]还在用户和内容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范围;⑵确立合作模式,以此明确合作责任主体;⑶资金来源多样化,主要有政府资助(如加拿大安大略省国王镇“国王永久在线”项目[19])、基金会资助(如英国MLA设立的PRISM补助基金[20])、专业机构资助(如OCLC及档案馆、图书馆与博物馆联合委员会(CALM)[21])及企业等多方资助(如WDL项目的资金来源[22]);⑷对合作行为进行实时监测。《欧洲文化和科学内容数字化协作行动计划(2006-2007)》为确保行动收益而专门组织NRG(Group of National Representative)监测行动进展,并实时维护与更新行动计划,提交相关研究报告[23];⑸合作收益与风险控制。资源整合对于各合作机构而言,其收益是不言而喻的。但在风险控制方面,应总结不同的风险类型,如能力风险、授信风险,并以此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可行性任务时间表,从战略层面进行风险控制[24]。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在合作机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摸索适合我国的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合作机制。
3.3 突破现有管理体制,组建灵活的战略联盟
由于我国的公共文化机构在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形成了权责鲜明以及专业化管理的特点,因而短期内无法打破这种管理体制的壁垒。但如果在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形成资源整合战略共识,以资源集成的方式将分布式的异构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则是可行的。笔者认为,组建灵活的战略联盟是对分布式异构资源进行整合的有效方式,如“主导—参与”模式的联盟(某机构主导,其他机构作为合作方参与)、“机构—机构”模式的联盟(各机构间相互独立,仅通过统一门户网站将数字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与提供服务)、“合并—立新”模式的联盟(将运行机制与内部结构相似的两个或多个机构进行设施、资源、人员等的深度整合)[25]。在具体层面而言,以“主导—参与”模式的联盟为例,由湖南图书馆为主导发起对于历史人物曾国藩为主题的资源库建设,在资源提供方面可进行如下操作:⑴由发起者提供有关人物生平、历史评价、轶事典故等的数字化文献;⑵省档案馆提供“曾国藩家书”等珍贵手稿的数字化版本;⑶省博物馆则提供“曾国藩书法”原作的数字作品等。当然,组织战略联盟应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应根据资源整合的具体情况或主题灵活选择联盟模式,以明确联盟的合作战略架构,建立公平公正的权益平衡环境,弱化不稳定因素;第二,应明确资源整合的宗旨,划定各成员机构的权利、义务和各自承担的风险(如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风险),以降低成员间的关系风险;第三,应做好联盟成员的利益分配、组织协调工作,提高中途退出联盟的成本,防止机会主义行为[26]。
3.4 针对多元、离散资源采用适合的数字资源整合技术
对于多元、离散资源的整合,在实践中有不同的做法,其中元数据聚合是通过抽取、映射等方式对分布异构资源的元数据进行收集与聚合,使其在本地系统中可提供统一检索的服务。这种整合方式可使得数据在经过转换后形成格式统一、结构清晰的优点,可屏蔽资源整合过程中格式多样和结构复杂的难题[27]。目前在国际上也有一些大型的数字化项目之间利用网络信息检索标准和互操作协议成功进行资源整合的案例,如HathiTrust项目(由美国大型学术图书馆发起年为创建大型数字资源库而建立的合作组织)即利用Z39.50协议、XML Gateway等互操作协议等来实现对于异构资源的整合和检索[28]。
此外,在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层面,还可引入商业性的跨库检索产品。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的跨库检索系统和跨库链接产品,如以色列Exlib公司的Metalib with SFX、美国Endeavor公司的ENCompass and LinkFinderPlus、美国Innovative公司的MAP等产品具有检索速度快的特点。国内CALIS及清华同方、万方、超星等公司也开发跨库检索产品。建议在引进跨库检索系统前,对各类产品的技术方案有明确的认识,根据资源整合与服务的需求,比对同类产品的功能与性能,慎重选择适合的产品[29]。
[1]胡唐明,郑建明.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2(6):32-36.
[2]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3]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Public libraries,archives and museums:Trendsincollaboration andcooperation[R].TheHague:IFLA,2008:8-31.
[4]张卫东,赵红颖,李洋,等.欧美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3(6):24-29.
[5][20]肖希明,郑燃.国外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26-39.
[6][14]刘家真.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资源整合初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36-38.
[7]肖希明,唐义.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4(2):1-4,16.
[8]赵生辉,朱学芳.图书、档案、博物数字化服务整合策略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4):68-74.
[9]赵生辉,朱学芳.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框架D-LAM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4):57-61.
[10]郑燃,唐义,戴艳清.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1):71-76.
[11]莫振轩.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馆际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8-12.
[12][25]肖希明,张芳源.国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合作保存模式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2):37-44.
[13]戴艳清.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论纲[J].图书馆学研究,2014(10):61-64.
[15]张晓娟,张洁丽.我国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科学,2009(1):26-31,56.
[16]IFLAstrategic plan 2006-2009[EB/OL].[2014-10-18]. http://www.ifla.org/strategic-plan/2006-2009.
[17]ICA businessplan 2009-2010[EB/OL].[2013-10-18]. http://www.ica.org/download.php?id=700.
[18][23]欧洲文化和科学内容数字化协作行动计划[EB/OL]. [2014-10-21].http://www.minervaeurope.org/publication/dap.htm.
[19]卢家利.欧美国家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案例述评——有关国际图联的研究之八[J].情报探索,2012(5):44-46.
[21]K Hansen.Shepherding the LAMs:Archives and collaboration[EB/OL].[2014-10-21].http://www.kellihansen.com/files/LAMpaper.pdf.
[22]AbouttheWorldDigitalLibrary:FinancialContributors [EB/OL].[2014-10-21].http://www.wdl.org/en/ contributors/.
[24]Walker,Christopher,Carlos A.Manjarrez.Partnershipsfor Free Choice Learning:Public Libraries,Museums and Public Broadcasters Working Together[R]. Washington,DC:The Urban Institute and Urban LibrariesCouncil,2003.
[26]易菲,龙朝阳.知识联盟的共生稳定性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2):13-16.
[27]宋琳琳,李海涛.大型文献数字化项目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4(4):94-105.
[28]苏海明.HathiTrust数字仓库项目概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7):63.
[29]邵晶,净晓弟,韩萌,等.对大学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揭示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90-91,89.
Status,Bottlenecks and Solutions of Non-profit 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
DAIYan-qing
By taking Culture Sharing Project in Hunan for example,the paper carries out a survey about Non-profitdigital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bymeans ofdepth interviewandweb surve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weren’t anyresources integration,funding and talents group building policy at the meso and micro level. Except for provinciallibraries,other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s didn’t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resources integration,likemuseums andarchives. Resources integrationwas superficial,so that resources availabil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main reasonsare lacking implementation policies fromthe government,the service principal are lack of corporate consciousness andspecific cooperative mechanism,limit in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multiple and discrete digital objectives.Combine with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resources integration area in domestic and outside,the paper provides sometargeted advices.
non-profit digital culture;resources integration;culture sharing project
格式 戴艳清.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现状、瓶颈与对策——以湖南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5(6):41-47.
戴艳清(1982-),女,博士,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2015-01-02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YJC87000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2YBB251)和湖南省重点学科支持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体系构建”(项目编号:TQD201301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