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民国旧文和一次“自由权利”讨论
——阅读干预与阅读自由例话
2015-02-12黄珊
黄 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东 东莞 523808)
一篇民国旧文和一次“自由权利”讨论
——阅读干预与阅读自由例话
黄 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广东 东莞 523808)
一篇民国旧文和一次“自由权利”讨论所提供的视野,促成了阅读干预的处境与阅读自由之困局的反思。阅读干预来自于真理在握的自信,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念祛魅的多元化时代,个人自由成为现代人的最高价值信念,所以用自己的信念去干预别人的选择,需要进行合法性反思。阅读自由在逻辑上包含了选择任何堕落的阅读生活的合法性,但将推崇美德与警惕堕落作为必要的阅读导向,自由的选择权就被规定了“最好”的选项而不再自由。
阅读干预 阅读自由 阅读道德 程焕文语言策略
1 引 言
范并思教授2014年下半年接连发表了两篇有关阅读推广理论的论文,从图书馆基础理论层面梳理阅读推广工作的理论之维,是阅读推广走向理论建设的用心之作。这两篇论文都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其阅读推广服务的性质存在矛盾。
他在《阅读推广的理论自觉》一文中是这样表述的:
“阅读推广作为一种图书馆服务,在服务形态上与已有图书馆服务理念是有冲突的。表达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图书馆学原理、图书馆核心价值、图书馆员职业道德,都强调图书馆服务的价值中立和非干预性。而阅读推广服务不但推荐甚至指定读者的阅读内容,甚至干预读者对阅读内容的解读。这就需要重新界定阅读推广的服务性质。”[1]
他的另一篇题为《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2]的文章对这一现象的表述大同小异。应该说,范并思教授所揭示的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与其阅读推广服务向读者施予阅读干预的矛盾的确是普遍存在的。此种存在,意味着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所维护的阅读自由,阅读推广中的阅读干预,或在概念的理解上存有分歧性,或在价值上、逻辑上存在某种需要梳理的困局。
本文并无就此详加论述的意图,只想结合一二实例,将理论思考带入具体情境,引出对阅读干预与阅读自由虽格局有限但不浮于空泛的反思。
2 一个阅读干预的例子及其背后的情怀与逻辑
这个例子是一篇民国旧文,载于《中国出版》1934年第1~2期,文章题为《流通图书馆的读者所应有的道德》,作者陈独醒。陈先生“独醒”之看法是,“现代中国不仅有公益图书馆,为了读者借书的方便,还办起了‘流通图书馆’,并且随时随地替你继续不停地添书,以至于每年要花费千百万的钱。面对国家社会这样忍痛牺牲金钱,作为读者,你实在不能不应有读书的道德。”[3]他说,这读书道德的第一条,是要“读正书”,第二条是要“真读书”[3]。他所谓读正书,是要专注学识含金量高的书,直到“获得了相当的成就,绝不轻易地读别的书,更不把宝贵的光阴,耗费在无谓的小说上”;而所谓真读书,则是“作有系统的研究”性阅读,“不以难而畏缩,不以繁而疏解”,“旦旦而习,久而不怠”,切不可“跑到图书馆借阅一本《时代画报》《摩登周报》,或是一本《平阳传》”[3]。
“独醒”先生的文章就读书的道德一条二条三条地列举,其核心还是上述两条。可以看出,他是特别反对今天所谓时尚性、消费性的阅读的。在他看来,你爱把时间耗费在“无谓的小说上”,爱好翻阅《时代画报》《摩登周报》或是《平阳传》,他本来管不着,但如果是去公益图书馆胡乱阅读这类休闲消费性东西,那就是不道德了!
读这篇民国旧文,许多读者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那时的人多么可笑——如果读者在图书馆阅读这类东西是不道德的,你图书馆为什么又要花纳税人的钱购买、收藏这类东西引诱读者不道德呢?笔者检索了“民国故纸堆”数据库六千多种民国书刊发现,陈独醒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图书馆界著述颇丰的人,却没有见到他抨击图书馆采购这类书刊的文字。那时他正担任浙江流通图书馆的馆长,并且该图书馆收藏有《时代画报》《摩登周报》《平阳传》之类的时尚性、消费性书刊[4]。由此,笔者愿意从积极的方面认为,他一手写这样的文章,又一手接纳那样的书刊,或可说明,他是那个时代既不反对阅读自由又强调阅读自律的馆长。显然,图书馆的书刊既是为当下不确定的读者提供使用的,也是为未来不确定的读者提供使用的。读者的不确定性及读者使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书刊采购收集需要有尽可能大的开放包容性。这种包容性其实就是对阅读自由的包容。但在他这里,开放包容和阅读自由并非等于在价值上不能有所提倡与干预。也就是说,他主张的是价值导向鲜明的阅读干预与开放和包容的馆藏原则并行不悖。
一篇过时的文章有它曾经的历史语境,需要具备陈寅恪先生所谓的“了解之同情”[5]才能更好地理解它,这就需要今天的我们能够对当年这篇文章之产生的历史情境有所探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通图书馆的缘起,是那些自觉肩负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责任的一批知识分子所为。所谓流通图书馆,就是侧重图书的流通借阅而轻收藏、保存,常常送书上门的图书馆。中国最早开办的流通图书馆就是陈独醒创办的浙江流通图书馆,而最著名的流通图书馆则是上海南京东路的申报流通图书馆(李公朴任馆长)。那时的读者许多是失业、失学的青年,所以流通图书馆人在给读者的信中常常提醒他们不要太过偏重文艺小说,希望他们多读一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学、农业、卫生等实用图书,并且更希望读者能进一步研究与自己心性相近而能发生兴趣的科学,以求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他们对于长达一个月未来借书的读者,通常会去信询问,以尽督促读者求学的责任。这篇在今天看似迂腐的图书馆阅读干预之文,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情景下产生的,它有着那一时代图书馆人炽热的理想情怀。
当我们为那一时代图书馆人炽热的理想情怀所感动的时候,其所提倡的阅读道德论,就由笔者最初照面它时的迂腐可笑的漫画像,变成了一种我们图书馆人应该认真对待的有关阅读干预的精神遗产。
盘点这份精神遗产,我们应该洞悉它的逻辑,即陈独醒及其那一代流通图书馆人得以理直气壮地立于道德立场进行这般阅读干预的正当性的逻辑前提是什么?显然,那是一种信念,他们相信唯有如此读书,才是那些流通图书馆的青年读者摆脱自身窘境、走向发展个人、昌盛国家之前程的不二选择。如果还有第二种选择、第三种选择、第N种选择,这样的“流通图书馆的读者所应有的道德”可能就不必“应有”了。由此,可以逻辑地推导出一个观点——阅读干预来自于真理在握的自信,即使是比较讲究合理限度和分寸感的阅读干预,也由其具有自觉限度的真理在握的信念做支撑。但现代社会是一个信念祛魅的多元化时代,现代人主张以个人自由作为最高价值信念去开展生活。所以用自己的信念去干预别人的选择,需要进行合法性反思。而喜好这样反思的人常常会变得像狐狸一样多疑:既怀疑作为干预者的干预资格,更怀疑在价值多元的情境中,可否以一己的价值逻辑规定他人的阅读生活的问题。因此,阅读干预必然变得需要慎之又慎,不可能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项兴旺发达的服务项目,虽然阅读推广活动伴随打造城市文化的喧嚣正欣欣向荣。
3 一次阅读自由的张扬所包含的逻辑与困局
这里所说的“一次阅读自由的张扬”,指的是2013年一场从“竹帛斋主博客”到《图书馆建设》杂志笔谈的讨论。当时有人写文章批评首都图书馆,说他们在当前文化出版市场唯利是图的风气下藏书质量下降,《骗术大全》《厚黑关系学》之类占据了越来越醒目的位置[6],这一观点遭遇程焕文教授《人有好恶 书无好坏》的博客文章回应[7],引发了这场讨论。程焕文教授后来将这场讨论称之为“新世纪以来图书馆权利思潮发展中有关‘自由权利’的第一次学术讨论”[8]。
就像“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一样,“书无好坏”也是一个看起来难免引起争议的提法。这是一种可称为“程焕文语言策略”的言说方式。对于“顾客就是上帝”“用户就是上帝”,大家习以为常,不以为非,其实并未过心,因而没有在意它真实的意味;“智识自由”“阅读自由”亦然。因为人的认知有一大盲点,那就是熟悉。“程焕文语言策略”就是针对人的认知盲点把习以为常的提法,给予一种落到实处、不留虚空、没有回撤余地的表述,从而显得不近常理的陌生化,因而能够刺激已经麻木的神经,唤起有分量、有疼痛、有疑惑的感知,进而开启对它的真实的认知之旅。这才有了这一次阅读“自由权利”的张扬。
正如上帝被其信徒裁定为犯错,信仰就坍塌了,用户被图书馆员裁定犯错,“用户至上”的信念也可能“满仓踏空”;图书如果被图书馆员区分好坏,远离坏书、亲近好书就会是图书馆员和读者应有的要求,如此一来,鼓吹阅读自由倒像是“助良为娼”的借口。所以,程焕文教授的观点获得了一批来自图书馆界专家学人的呼应,纷纷阐述“书无好坏”论所包含的“阅读自由的图书馆精神”之光芒[9-10]。
这不再区分“书之好坏”的自由阅读的图书馆精神,有其历史背景墙。在这面背景墙上有着沉甸甸的历史苦难和文人学士的血泪记忆。它的确让人看到了时代进步而为之欣悦。与此同时,笔者却又挥之不去地想起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由”的负面看法。这些人类大哲学家认为,如果以追求个人自由为目的而不是以追求美德为目的,那么,人们将自由地按照他们可疑的爱好去生活,这就可能导致堕落的生活。这些哲学家们因此而看不起以自由为宗旨的民主制,相信贵族制度才是好的,因为贵族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们才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美德。如今,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由这种价值观主导的现代性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不再将追求美德和精神品质视为必需,个人的自由及欲望成为无可质疑的最高价值[11]。所以“人有好恶”,无可非议;“书无好坏”,顺理而成章。这是让“人”自由地成为自己,让自己自由地拥有对自己事情的主权。但在这无可非议的“人有好恶”与顺理成章的“书无好坏”论中,在我们推崇阅读自由的权利时,是否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份警惕?毕竟,只要把个人阅读的自由当成公民的一项不可侵犯的权利,就逻辑地蕴涵了选择任何堕落的阅读生活的合法性。虽然这绝非高扬“阅读自由的图书馆精神”的本义,却的的确确是它内含的逻辑。
这就使我们面临一个困局。如果将推崇高尚、美德、品质和警惕堕落作为一种必要的阅读导向,那么,世上的书就不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不然“食人就只是一个口味问题”(列奥·施特劳斯语);而一旦着眼这样的区分,自由的选择权就已经被规定了“最好”的选项,那就是将选择权上缴给超越“个人好恶”的所谓高尚、美德、品质这一类惯于受意识形态支配的价值规定,自由就不再是一个不可让渡的价值,“尊重人”就可能被“管教人”所取代。
4 结 语
范并思教授所揭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现象,即图书馆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强调服务的价值中立和非干预性与其阅读推广服务所施予的阅读干预的矛盾,是一个引人思考的话题。它触发了笔者就一篇民国旧文和一次晚近的讨论对阅读干预与阅读自由进行反思。从图书馆立场反思阅读干预与阅读自由,有其广阔的思维地带。本文所涉,仅仅只是两个例子提供的视野,虽然此例与彼例之间并非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笔者并不刻意在行文上构造其整体性的逻辑理路,这在文体学上属于“例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文学者周振甫先生推出一部小书《诗词例话》,初版累计印数就达七十万册,成为国内外的畅销著作,且创造了数十年高涨的阅读史。这一成功,与其“例话”文体颇有关系。笔者不惧东施效颦的尴尬,愿以这篇“例话”向一切亲近读者的文章致敬。
[1]范并思. 阅读推广的理论自觉[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4(6):3-8.
[2]范并思. 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5):4-13.
[3]陈独醒. 流通图书馆的读者所应有的道德[J]. 中国出版, 1934(1-2):24-26.
[4]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 浙江省图书馆志[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4:183-184
[5]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三联书店, 2001:279.
[6]孟其真. 图书馆, 请择善而藏[N]. 光明日报, 2013-03-21(2).
[7]程焕文. 人有好恶 书无好坏[J]. 图书馆建设, 2013(9):3.
[8]程焕文. 权利的觉醒与庶民的胜利:图书馆权利思潮十年回顾与展望[J]. 图书馆建设, 2015(1):26-38.
[10]蒋永福. 继续推进图书馆观念的与时俱进:读程焕文两篇博客文章有感[J]. 图书馆建设, 2013(9):8-10.
[11]赵汀阳. 关于自由的一种存在论观点[J]. 世界哲学, 2004(6):57-64.
An Old Artic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 Discussion on Freedom Right——Discussion on Reading Intervention and Free Reading
An old artic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 discussion on freedom right contribute to the reflection on the dilemma caused by reading intervention and free reading. Reading intervention originates in the confidence of prossesion of truth. However, the modern society is a multipolarized era which believes in disenchantment. Individual freedom has become the highest value now, so it should be reflected legitimately to intervene others' choice with your own belief. Logically, free reading involves the legitimate of choosing any corrupt reading life, while take advocating virtue and preventing corruption as the essential reading guiance. Freedom of choice would be no longer free anymore because of being ruled to choose ''the best''.
Reading intervention; Reading free; Reading moral; Cheng Huanwen's linguistic strategy
G250.1
A
黄 珊 女,1987年生,现工作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已发表论文、译文12篇,译著1部。
2015-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