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述评

2015-02-12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传统思想

董 龙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48)

关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是中共党史及当代思想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有关该问题的研究,早在1951年就已出现[1]。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文化热”高潮的出现,该问题引起了学者更多的关注,相关的著述逐渐增多[2]。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相关的研究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专题化、系统化的深入研究明显增多[3]。新世纪以来,相关的研究数量进一步增多,研究范围也向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4]。上述研究的开展及相关资料的不断公布,极大促进了本议题的研究,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相关年谱、传记、回忆录等资料的大量涌现,也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参考资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5]。在这种条件下,对“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分析,总结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困难与不足,无疑将会对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问题始终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甚至主要理论来源。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为例,有的学者从整体上深入探究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6]。当然,还有一些论文避开了对毛泽东思想来源的讨论,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然而,其中体现的基调仍然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来源,马克思主义只是起了方法论的作用。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来源。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理论来源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用中国语言和文化方式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7]。胡长明以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自我实现说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时,传统是有“巨大惯性的精神力量”,“任何民族,任何思想家个体,都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把自己的血液重换一遍。”所以,毛泽东的自我实现思想主要来自西方,同时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因素,使之具有民族特色[8]。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从探索西方思想到探索马克思主义,都是立足于建立现代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思想并非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它与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9]。

第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麻天祥通过分析“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哲学上非本体的矛盾论,文化政治化的优化组合和意志决定论的历史观等论证了毛泽东思想是在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的积淀,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二者在许多核心理论上转相资益[10]。而且,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是其蕴含的民主传统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并成为毛泽东民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中介[11]。

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晚年历史失误的渊源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将毛泽东晚年错误归于对封建文化因素的继承。有的研究者以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为背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等方面,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缺憾是导致毛泽东晚年历史性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12]。还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既为毛泽东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其中的平均主义及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英雄史观等负面作用也是毛泽东晚年失误的重要原因[13]。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关系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体现。一些学者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改造、利用的根本原则概括为四点,即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14]。于晓红等研究者则认为毛泽东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察过程中,形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中的扬弃[15]。同时,这种批判继承的关系在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中均有体现。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比较多的专题。许多研究成果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分析了其中的关系。一些研究从整体上深入探究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对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16]。与上述不同的是,有的学者则以毛泽东的“矛盾”概念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它的思想渊源、阴阳哲学文化背景以及毛泽东的“矛盾”概念对传统的扬弃[17]。

关于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米华认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哲学基础由唯物论、方法论、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四个要素构成,并彰显出不同的传统文化色彩[18]。也有的研究者指出,毛泽东建党思想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19]。宋镜明、韦绍福也坚持认为并论证了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是在批判吸收、改造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这一观点[20]。

毛泽东的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伦理思想影响巨大。毛泽东伦理思想中许多语言、概念、规范和范畴都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21]。闫东明也指出,旧学与新学对毛泽东的早年思想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旧学对毛泽东的影响更为厚重。并从传统民族心理、传统“心学”与湘学经世致用的传统系统分析了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影响[22]。探索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积极的参照及借鉴意义。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科学分析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质,批判继承与革新文化传统,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新文化[23]。另一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研究与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都属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就必须承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取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24]。

此外,研究者还对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农业、法律、孝文化、近代民主、廉政思想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毛泽东一生的影响是复杂的。这种关系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互动的。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其中湖湘文化、儒家、道家、墨家和佛家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最为突出。研究者也大多从上述具体的文化形态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深受湖湘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影响。这种特有的文化直接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心态,使之成为其思想变迁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剖析了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其中,刘红英认为农家文化所包含的下层民众意识和典籍文化的核心内容即私塾教育以及自学中所吸收的知识对毛泽东具有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对农民运动的高度重视和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所体现的农民情结正是受到这种文化影响的结果[25]。

学界对儒家思想与毛泽东的研究涉及到儒家思想对毛泽东不同时期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毛泽东对儒家思想的辩证吸收、继承与发展等方面。有学者指出,毛泽东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重点体现在阶段性和非延续性转变之上,并经历了尊儒、扬弃和贬儒三个阶段[26]。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儒家思想对毛泽东的思想变迁的影响作了全方位的阐述。例如,有研究从为人与为学等方面论述了青年毛泽东对儒家思想的阐扬[27]。有的则从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政治忧患意识和政治平等思想三个方面深入地探讨了儒家文化对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的影响[28]。还有的学者系统阐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及教育思想的研究[29]。另外,刘兴均认为,尽管毛泽东在革命早期对儒家思想有过激烈的批判,但是毛泽东的思想与儒家道德文化在精神上的契合依然可见[30]。一些研究者就毛泽东体系中具体思想与儒家思想中的相应命题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另外,也有观点指出毛泽东设计的具有儒家大同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中由于严重脱离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本,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31]。

法国学者托马斯认为,“中国古代的道教哲学对于毛泽东的影响远比儒教的影响强烈”[32]。因而,有研究者指出,毛泽东在发蒙读书时对墨家文化的吸收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对于儒学是作为学习任务来应付的。作者通过论述毛泽东从发蒙时期到之后对墨家思想的不自觉的接收、自觉践行与继承来论证了墨家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33]。何显明的《毛泽东与墨家文化传统》一文指出:在人格精神、价值理想等深层次的文化心态方面,相较于儒家文化,墨家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更为深刻。并指出,近代湘学的文化传统在毛泽东与墨家文化之间起着思想桥梁的作用[34]。

关于毛泽东与道家思想,有观点认为,毛泽东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其形成与先秦道家哲学密切相关,是对先秦道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35]。雷文学指出,林同济提出的“道家回归主义者”与毛泽东思想和艺术精神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国民性的思考[36]。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王兴国的《毛泽东与佛教》是目前出版的唯一专讲毛泽东与佛教关系的著作。该书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对佛教的态度以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的毛泽东对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的评价[37]。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三个方面研究的学术史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研究成果虽然非常丰富,但也尚存一些明显的薄弱或不足之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研究范围看,学界对毛泽东早年和晚年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多,对毛泽东在其它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少。陈晋在《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一书中指出:由于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不同,使得毛泽东的文化探索过程呈现出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性特征。因而将毛泽东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运用及评价,以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吸收与选择:五四前后,实践中运用: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理论总结:以整风运动为标志的延安时期,新的探索:从七届二中全会到1956年“八大”前后,冲突徘徊:通常说的“文革”前十年。而在目前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阶段性地考察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所占比重较轻。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毛泽东的青年和晚年时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研究者对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进行的传统文化研究很少涉猎。陈晋在《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中所列毛泽东读书情况,对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所读书目的梳理比之毛泽东早年与晚年欠缺得多。忽略对不同历史分期的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容易犯以偏概全的简单化的毛病。

第二,从研究方法看,对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低层次简单比例多,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术语与毛泽东著作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实例进行简单的比附,这类研究在数量上不在少数,代表着一种研究倾向。

第三,已有研究上呈现出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对宏观上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尤其是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等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具体历史时期毛泽东如何批判继承应用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学术意义的研究重视不够。研究者大多围绕着毛泽东的理论成果中引用的传统文化实例展开对毛泽东与传统文化关系模糊的描述。而对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对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以及如何促进中共传统文化活动却缺乏必要的梳理和综合的考察。

在当代关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关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较深入。整体角度上对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关系的研究以及毛泽东思想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命题的关系研究较为全面。上述研究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的认识,推进了对毛泽东思想各方面研究的展开,为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这是这一领域进一步深化的基础。尽管目前中国国内学术界在关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存在一些缺憾,进一步深化研究存在困难,但是,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在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的推动下,关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一定会取得比较大的突破和进展。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