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02-12

延边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小康社会

邓 连 引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贵州 兴义 562400)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治国理政思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战略定位。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 ,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最后于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法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改革是途径,法治是保障,党的建设是根本。我们国家情况复杂,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存在不少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这些“两欠”地区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对中央统一的战略部署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

一、紧紧围绕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战略,积极为“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谋篇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它引领“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处于灵魂和统帅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生社会,关键在于“全面”两个字,从总体布局上“全面”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上。从空间范围上“全面”体现全国上下一盘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等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因此,“两欠”地区要紧跟中央的这一布局,积极谋划与全国同步小康。“全面”小康要求经济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民生问题,在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养老等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这是“两欠”地区同步小康最大的难题,由于基础薄弱,基数较低,要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除了自身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之外,关键要在中央的统一布局之下,各级政府进行精准帮扶,推进“两欠地区”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向深处延伸,切实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对贫困人口,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全面”小康要求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考察贵州时对像贵州这样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作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培植后发优势,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重要指示和要求。要深刻认识贫困落后是“两欠”地区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两欠”地区的根本任务,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不断缩小“两欠”地区同全国的差距。欠发达地区因开发滞后,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两欠”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大有作为,要守住绿水青山,坚持以树为纲的绿色小康。

“两欠”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生活的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大局”与“小局”的关系。没有“全局”就没有“局部”,没有“大局”就没有“小局”,把中央和上级的精神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大局”中抓好“小局”,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的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中谋划“两欠”地区的“小局”。“两欠”地区“小局”的发展要抓住贫困落后这一主要矛盾,紧紧围绕全国同步小康的核心战略,推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为全国大局作服务,少拖后腿。“两欠”地区全面建成小康关键是政府要围绕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十六个字,去塑造服务型政府;要发展产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像贵州这样的山区,就要全力盘活山地经济,打造山地经济;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的乡愁的生态小康,坚定地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以更大的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步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两欠”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这一向往狠抓不懈。

中国人民从未像现在这样信心十足地期待小康社会的实现。我们坚信小康社会一定能建成,但是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两欠”地区确实面临部分领域改革滞后,小康社会建设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制约;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易打破;人治思维盛行,法治思维有待确立,许多人对权力充满信心,对法律缺乏信心。因此,必须改革,否则我们的经济生活就会停滞不前。而要改变这一切,不但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还要有法治保障,让每一项改革于法有据。每一项改革必须要遵循规律,要守规矩。而要实现上述任务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二、不断深化改革,有力助推“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激发新动力

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和“修昔底德陷阱” 需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难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比如经济社会的“高血压”问题、突破利益藩篱的问题、解决制度天花板的问题、社会流动性不畅的问题、特权和腐败易发高发的问题等,需要我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改革既是“四个全面”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也“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凝聚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思想路径,凝聚精神内核。

改革既要循序渐进的改变,也要大刀阔斧的革命。改变陈规陋习,改变因循守旧,积极创新。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变革取得成功,也将依靠改革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自成立之日起便不断顺应形势,仅仅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改革创新。“两欠”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滞后,要求我们不能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依例前行,必须大胆创新,在各个领域大兴改革之风,勇于打破陈规陋习,披荆斩棘,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开拓前进,让有利于“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的动力不断涌流。改革需要创新,但是创新也要讲规矩,不能借口改革而无视法纪,因此任何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两欠”地区,资源垄断的情况比较突出,改革不仅要革既得利益者的命,会遭到其拼命抵抗,部分人因思想保守僵化,改革还会触动这些保守主义的神经,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改革就无法找到突破口,就无法触及核心问题。因此,“两欠”地区要以更大的勇气深化改革。

三、以更高的要求加强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协调推进建立规则秩序

法治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中外发达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法治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证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现实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两欠”地区,市场体系尚不发达,市场开发滞后并且很不规范,政府干预过多。要还原市场经济的法治本质面临较大压力,由此,“两欠”地区要以更高的要求依法规范市场主体,保障市场主体依法公平竞争,打破部门、行业等特权垄断,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严惩违法行为,让民不敢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两欠”地区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步子要快一点,胆子要大一点,但是也不能脱离法治的轨道,更离不开规则与秩序。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维,“两欠”地区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和培育法治文化,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坚定维护国家治理权威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法治在建章立制上的规范功能,切实保障深化改革、构建和谐有序社会、保证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良法善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六个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提出140多项落实这六大任务的具体措施。“两欠”地区要以更高的要求,更加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抓好这六大任务的落实,依法深化改革,依法从严治党,切实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两欠”地区的发展问题关键要改变领导的发展思维,尤其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而许多领导干部对权力充满信心,对法律缺乏信心,不屑学法,心中无法。还有的领导干部借口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法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让法律为经济社会发展让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知法犯法屡禁不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不管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均要讲规矩,守纪律,对此不能有差别。“两欠”地区虽然不能在经济发展指标上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 但是在法治建设上不但不能搞差别待遇,降低标准与要求,借口与全面同步小康无视法治,为践踏法治寻找挡箭牌,而且要以更高要求,厉行法治。因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的要求:“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 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即使经济上落后也要努力在法治建设上走在前列。

四、以钉钉子的精神从严治党,锻造保证“四个全面”战略顺利推进的领导核心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小康,才能实现中国梦,才能使改革不走弯路,不走邪路,才能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改革不能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不能借口法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就会陷入歧途,法治就会受到破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党与改革的关系、党与法的关系,绝不容许把改革和法治作为否认党的领导的挡箭牌,谨防别有用心者的糖衣炮弹。苏联的解体过程中就明显遭受几次法治改革陷阱,致命性错误就是通过修改宪法取消了原来宪法中关于党的领导地位的规定,剥夺了苏共领导和指挥苏联军队的最高权力。总结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教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戈尔巴乔夫所谓在改革中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在政治上变革所谓“新思维”,导致苏联经济快速崩溃,失业率、犯罪率急剧上升,导致民众对苏共的失望和绝望。

要让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不动摇,必须全面从严治党,用钉钉子的精神锻造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打铁还要本身硬”,党的领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从严治党,保存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永保党的生机与活力,无愧于人民的信任与拥护,才能领导和团结全面各族人民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两欠”地区干部要有精气神,要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满信心,要以“钉钉子”的精神,以“抓铁有印,踏石留痕”的干劲扎扎实实抓好党建工作,为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提供根本保证。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