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查氏水西庄文献活动略论

2015-02-12项姝珍

图书馆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刊刻天津家族

水西庄为清雍乾之际津门园林之冠,其以园林之精美、主人之风雅,吸引了当时众多文人的过访。其主人天津查氏以此“蓄积书史,广开坛坫”,与南北文人展开雅集酬唱、品赏书画、歌舞演剧等文化活动,成为津门文化繁荣的标志。其中,文献活动与其他文化活动互为支撑,成为水西庄文化兴盛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探讨水西庄文化不容忽视的主题之一。

1 水西庄文献活动的依托

水西庄是天津查氏家族的别业,以水西庄为据点的各类文化活动也是以天津查氏为主导,雄厚的家族实力成为水西庄文化活动得以展开的必备条件,其中的文献活动亦不例外,主要表现在财力与才力两方面。

天津查氏以业盐起家,最初由宛平迁入时,家族人丁不旺,少有人才,家资不丰,全赖素有经济才能的查日乾适时而出,改变家族命运。査日乾(1667~1741),字天行,号惕人,又号慕园。他是水西庄的创建者,是第一代主人。早岁丧父,随母依姐婿马章玉居扬州仪征。既长,奉母来天津,依附盐商张霖,以业盐为生。后来家资渐富,遂定居天津。雍正元年(1723)查日乾授长芦盐运使莽鹄立之召,兴利除弊,“口陈手画,洞中窽会,匝月悉定”,且“利贻至今” [1]425,其才能可以想见。正是因为査日乾的经济才能,宛平査氏自迁天津后首先从经济上得到复兴并壮大,为水西庄的建设和文献活动的展开奠定了经济基础,保证了水西庄文献活动的顺利进行。

可以说天津查氏最初是以商贾的身份发迹的,丰厚的资财为文献活动提供了经济支撑。然而,仅有资财并不能顺利地进行良好的文献活动,更不能以此带动整个水西庄文化的繁荣。这之中不能缺少的是查氏主人才力的支持。查日乾是天津查氏的始祖,其素有经济才能,但与一般巨商富贾不同,他喜读书,具有儒商风范,尤精于史事,讲究经世致用。他曾说,“学不为世用,纵文采彪炳,尤瑶檝之不可以川,玉弦之不可以矢也” [1]425,著有《左传臆说》《史腴》等史学著作。同时性好善,广交游,与山阴王揆、长洲谈汝龙、会稽陶良玉、山阴胡捷等文人名士俱善,“南北交游间,无不知有天行者” [2]卷二十九。可以说,天津查氏从发迹开始便是沿着儒商世家的方向发展,家族文化底蕴与经济基础一同积累并不断夯实。查氏子弟亦富有多方才能,诗画兼擅者颇多。水西庄第二代主人查为仁著述丰富,工诗擅词,有《蔗塘未定稿》《昨非斋集》《怅然吟》《莲坡诗话》等,厉鹗谓其诗“通脱雄敖,涤烦释滞” [3]349,査慎行更是称其诗歌“能与古人相颉颃” [3]370,与南北文人相处时更是才藻横飞,为人钦服。其弟查为义亦博综经史,游心诗画,其《集堂诗草》“诗情闲旷可爱” [4]卷七。查礼从乾隆元年(1736)开始成为水西庄活动的主要主持者,其文才在幼时就有显露,早年与兄査为仁同迎宾客,“出示一篇,则已惊其夙素” [5]1。著有《铜鼓书堂遗稿》32卷。天津查氏这两代主人主持着水西庄文化活动,促使水西庄在雍乾之际繁盛一时。他们皆身负高才,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在文献的收集整理、刊刻利用等方面都颇具功底,这无疑提升了水西庄文献活动质量。

2 水西庄文献活动的内容及特征

得到了家族经济与文化两方面的助力,水西庄文献活动在查氏主人的努力下,以及与宾客互动的过程中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文献收藏、书籍刊刻、文献利用3个方面,表现出活动主体博雅崇文、审慎精思的文化修养与治学态度。下文将分述之。

2.1文献收藏

文献收藏呈现出数量丰富、种类多样的特点。水西庄两代主人中文献收藏最富的当属查为仁、查礼昆仲。水西庄建成后,兄弟二人读书其中,“丛书塞座隅,芸签散芬馥。远拟邺侯家,插架三万轴” [5]19,相互砥砺,徜徉书海。水西庄中澹宜书屋为查为仁藏书之处。查为仁早年曾罹科场案,才名济济却仕途坎坷,案狱过后,便绝意仕进,俯首书窟,醉心于文化事业。其恣意搜讨,七略四库之书多不胜数,丛插满架。查礼更是不惜重金,典衣节食,赔付家产以丰富藏书。据其自述,乾隆七年(1742)秋,“有书贾携故家书籍十簏至,时新析箸,诸用拮据,无以应,安人(查礼妻)曰:‘三冬尚远,衫褥犹可典,异书一去不复得,盍质金与之’?” [5]227得到家人的鼓励支持,查礼藏书日富,其隐书楼藏书“累至数万卷”。兄弟二人的典籍收藏不仅丰富了水西庄的文献积累,二人博雅兼擅的文艺修养也使得水西庄收藏的文献种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除藏书外,水西庄收藏的文献还包括金石彝鼎、书画图册、法帖拓本等,时间跨度从秦汉一直到清雍乾之际。金石彝鼎收藏主要见于查礼,其对秦汉铜印情有独钟,曾在《高泽公印谱序》中记:“次日泽公过余,乞观所藏秦汉官私印谱。余乃出箧衍中铜印及文三桥、何雪渔、程穆倩、钱目天、陶石公、江皓臣、童鹿游、杜谁堂诸名家旧刻,胪列千余印示之。” [5]203足见其藏印之丰。又有明宣德炉百数十枚,其他明清篆印鼎彝之物亦夥。书画藏品则以元明清为主,尤以明清名家作品及水西庄宾客优秀作品居多,散见于查为仁、查礼及水西庄宾客的诗文集的记载中。其中水西庄宾客的作品多反映水西庄雅集活动,是我们了解水西庄文化活动的重要文献资料,十分珍贵。

2.2书籍刊刻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刻书事业已臻至鼎盛,然而此时的津门私家刊刻正方兴未艾。查氏作为津门大族,积极投身刻书出版事业,在津门为数不多的私家刊刻者中无疑是最突出的。其于水西庄内建有“沽上校经书房”,为水西庄书文人考校古籍、刊刻图书的基地。查礼曾有《题沽上校经书房》诗云:“故纸钻研作蠹鱼,一生难尽古人书。不争亥豕由来误,窃恐朱黄此去疏。聊藉家藏充腹笥,未堪谋食代耕锄。卯金曾有燃藜说,可似扬雄傍石渠。” [5]54可见沽上校经书房之用。

查氏考校刊刻的书籍,目前难以一一考出,现存可考的查氏刻书主要包括家族成员的著作和水西庄雅集作品及宾客文集。家族成员的著作主要有《查氏一门烈女编》一种共一卷,记述的是查氏先辈女眷在易代之际毅然殉节的事迹。该书最早刻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后由查氏于乾隆五年(1740)再次刊刻,首有姜宸英、陈仪序。水西庄衰败之后,查氏族人仍多次刊刻该书,现存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查恩绥于江西广信府刊印本,藏于天津图书馆。此外,查氏族人博学多才者不鲜,且多有著述,本家的刻书坊就承担了将其文字刊刻传世的职责。其中有查为仁的《蔗塘未定稿》8卷,内含《花影庵集》《无题诗》《是梦集》《抱瓮集》《竹村花坞集》《山游集》《押帘词》;《蔗塘外集》8卷,内含《赏菊唱和诗》《花影庵杂记》《芸书阁剩稿》《游盘日记》《莲坡诗话》。两书刻于乾隆八年(1743),现藏于天津图书馆。另有《绝妙好词笺》7卷,为厉鹗与查为仁同撰,刻于乾隆十五年(1750);《拟乐府补题》一卷,为查为仁与厉鹗等10位词人拟《乐府补题》词组的唱酬之作,刻于乾隆年间,藏于天津图书馆。此外还有查礼的《铜鼓书堂遗稿》32卷,此书刻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查淳、查枢、查林校刊出版。此时水西庄已然破败,尽管不能算作水西庄时期的文献活动,但亦是此时活动的延续。此外,反映水西庄雅集盛况的集子有《沽上题襟集》8卷,亦由查氏水西庄出资刊刻。该书由查礼编辑,载水西庄宾主查为仁、查礼、刘文煊、陈皋等8人唱酬诗作共八卷,另附厉鹗、赵昱等24人诗作若干。该书刻于乾隆六年(1741),现藏于天津图书馆,另外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皆有藏,其中天津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所藏为善本。查氏还资助水西庄宾客刊刻诗集,现存可考的有汪沆的《津门杂事诗》一卷,刻于乾隆四年(1739),内容为反映天津地方风俗事物的诗歌;周焯的《卜砚山房诗集》,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当然查氏所刻诗文集并不仅于此,排除目力所限没有考索到的,为更清晰地反映查氏文献活动对水西庄文化的作用,其他水西庄破败之后的刻书也暂不列入。

2.3文献利用

查氏除收藏、刊刻外,还注重对文献的利用,以此治学,表现出很强的学术性。天津查氏虽以商起家,却不废文,才人辈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再加上丰富的家藏文献,为查氏子弟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查为仁曾与厉鹗合撰《绝妙好词笺》。二人于乾隆十三年(1748)初次会面,诗酒交心后,得知双方都在做《绝妙好词》的笺注,于是查为仁出自己所作笺注,厉鹗看后“颇有望洋之叹,并举以付之,次第增入” [6]756,方有现今所见《绝妙好词笺》。该书因考证翔实,极具文献价值,为《四库全书》收录。《四库提要》云:“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咸附录之” [7]。可见查为仁考证之细致精审。尽管该书也存在“泛滥旁涉,不尽切于本词”的嗜博之弊,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查氏藏书之富,考证之丰。且,据厉鹗所言,查为仁还有《宋诗纪事》数卷,亦是在其广泛阅读家藏书籍,考证汇编所得,惜今已不存。当然,对所藏文献的利用除了集结成文外,查氏还以此辅助对金铭鼎石收藏的考证。如查礼曾收藏宣德炉数百枚,乾隆五年(1740):“归自瀛博,杜门墐户,拥庐翻南北史,又家藏宣德炉百数十枚,并责小童培火薰炙。” [5]30后“因博采月余,凡宣德最佳炉均非易得之物,乃集宣炉谱一编” [5]30。可见查礼对藏品态度的严谨及其治学之痴。而这也正反映了其对家藏文献资料的利用。除此之外,在水西庄历时30多年的鼎盛时期的数百次雅集中,也不乏对水西庄收藏名家法帖绘画的题咏酬唱,这构成水西庄雅集酬唱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水西庄雅集活动对收藏文献最直接的利用。

3 水西庄文献活动的文化意义

回望查氏水西庄以藏、刻、用为主,复合多彩的文献活动,我们可以厘定天津查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呈现出来的文献活动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此一时期查氏家族投身文化事业的作为,而且在特定时空中也产生了家族与地域的多重意蕴。

首先,水西庄文献活动以天津查氏家族为主体,这过程中对家族文化的积累、家族荣光的宣扬是显而易见的,也为后辈子侄诗文传家、不坠家声提供了榜样。前文论及查氏文献活动的依托时已言明,查氏水西庄时期的文献活动与家族初兴及发展同步进行。在此过程中,文献的收藏一方面得益于查氏子弟的搜求,同时,查氏子弟也从家藏文献中汲取养分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且这些藏书不止惠于一代,家族后辈皆可从中受益。我们可以看到查氏除了查为仁兄弟三人外,后辈查善和、查善长、查淳、查诚、查林等皆有诗名,不能排除家藏文献为他们提升学养提供的助力。而家族成员著述的刊刻,一方面丰富家藏,宣扬家族荣光,另一方面也为后辈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与追求的目标,从而形成独具家族特色的文脉。而这些都是家族文献活动对家族文化建设所衍生出的推力,也是其家族意蕴所在。

其次,天津查氏文献活动的影响已经超出家族范围,为天津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天津自古便是军事重镇,所以尚武不文,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间,天津改卫为州,九年(1731)又升州为府,才开始重注文教建设。而这时期正是天津查氏的鼎盛时期,也是其文献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同时期天津的文化家族如遂闲堂张氏、岭南轩金氏、老夫村龙氏等皆有文化活动,家族也不乏才人,但其繁盛程度远不及查氏,水西庄文献活动的规模也远超出其他家族。可以说天津查氏水西庄包括文献活动在内的文化活动足以代表津门地域文化的繁荣。其收藏的文献中天津本地的文人著述、书画作品,无疑是天津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为保存地域文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刊刻的《津门杂事诗》也是对天津一地风物民俗形象化艺术化的总结,是津门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水西庄的文献活动也带动了水西庄雅集活动的兴盛。一方面收集的文献为雅集唱和提供了素材,这在上文已有述及。另一方面,水西庄藏书之富,也引来文人过访,从而带动雅集活动的兴盛。可以说两者互为支撑,共同推动了水西庄文化活动的繁荣。这也是津门文化的繁荣。而这种繁荣衍生出的水西庄在盛清文坛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此当另作文探讨。

纵观天津文化史,查氏水西庄无疑是其中璀璨的明珠,这得益于水西庄丰富多彩且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而文献活动是其中的基础,是水西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族支撑下,以藏、刻、用为一体的多彩并合的文献活动,与整个水西庄文化相融合,共同推进家族、地域的发展。这正是水西庄文献活动的意蕴所在。

猜你喜欢

刊刻天津家族
如果天津有“画”说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HK家族崛起
天津卷
《小偷家族》
《天津之眼》
皿字家族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