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生态建设现状及突破路径探析
2015-02-12范瑶
范瑶
(扬州市统计局,江苏扬州 225009)
江苏扬州生态建设现状及突破路径探析
范瑶
(扬州市统计局,江苏扬州 225009)
本文基于环境综合统计工作成果,总结2014年江苏扬州环境状况的治理与改善情况,根据扬州市201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结果理清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的差距所在,以“三个突出”的新颖视角指出推动扬州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对策建议。
生态建设;环境统计;路径探析
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居住、投资与旅游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苏扬州坚持环保优先,狠抓节能减排,总体呈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水环境质量整体稳定、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城乡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先后摘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金字招牌”,2014年5月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之一。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扬州的生态城市竞争力表现较好,排名全国第6位,生态建设让城市影响力实现了新提升,也为“新常态”下扬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2014年扬州市环境状况的治理与改善情况
(一)水资源总量扩大,用水结构趋于合理
受当年降雨增多形成的地表径流扩大影响,2014年,扬州市水资源总量20.8亿立方米,比上年上升30.2%。人均水资源量451.59立方米/人,上升30.0%。同时,得益于人们节水意识的增强,全市用水总量37.35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2%。
(二)污染排放有效控制,治理成效良性发展
2014年,扬州市大力实施各项污染治理防控工作,得益于“天帮忙、人给力”,扬州市各项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5%,超额完成降幅2%的国控目标。
(三)生态环境逐步优化,“秀美扬州”建设加快
近年来,扬州市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在每年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专项用于绿化和植树造林,有生态环保建设投入机制作保障,城市的生态底色正悄然发生改变。2014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和城市园林公园数同比均有提高。
(四)城乡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宜居水平提升
扬州市不断加大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3年投入100亿元,大力推进“不淹不涝”、“清水活水”、“亲水近水”、“节水护水”城市建设,生态宜居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城市用水普及率、农村改水受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
二、突破发展的主要差距和瓶颈
根据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的《关于扬州市201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具体情况的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污染减排面临新的压力
从省生态办核查结果看,扬州市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分的十个扣分项中,由于PM2.5降幅不足7%,工业烟粉尘治理还需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相对滞后,机动车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合计被扣5.5分,占到被扣总分的46.8%。扬州市虽基本达到年度减排序时进度要求,但现有重点工程持续减排的空间不断缩小,农业源、机动车等新领域的减排进展滞后,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消化难度持续加大。部分县(市、区)减排进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全市的后腿。
(二)污染防治难度日益增加
考核结果指出,因江都部分重点考核断面水质未达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短板,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进展较慢,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有待提高,四项合计扣2.16分。当前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艰巨,大气污染诸因素治理虽路径清晰但制约、阻力重重,大气污染防治面临刚性目标的持续考验。水环境质量总体上虽稳中有升,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进度滞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和水质改善紧迫而艰巨,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尚存问题。
(三)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推行滞后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要求,2014年要推行垃圾分类试点,推进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资源化利用;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完成年度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目标任务。由于当年未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和建筑垃圾资源化试点,扣1分;建筑节能任务完成一般,绿色建筑任务仅完成计划的59%,扣2分。目前我们在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投入、人员、力量上还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当前推动建筑节能的认识理念仍有局限、法规标准有待完善、激励政策相对滞后,全市绿色建筑的推广仍存在很多困难。
(四)监测指标难以收集对评判建设进度造成不利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监测是一项新型的统计任务。目前省级层面设计的《生态文明建设监测统计综合表》涉及七大类46个具体指标,在涵盖了常见指标的基础上,还包含了食品及鲜活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平均率、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等多个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特色指标,监测工作涉及环保、国土、建设等十余个部门。我们在尝试收集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指标设置新、监测要求高、界定确认难等问题客观存在,不少部门对开展监测和指标认定完全依靠上级反馈,一半以上的指标在市级层面难以获取,也影响党政领导及时全面掌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扬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突破的路径探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紧紧围绕“环境美”总命题,努力推动扬州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扬州“环境美”新篇章。
(一)突出治水治气重点,大力实施环境质量改善行动
1.全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治。2014年扬州市区污染天数为117天,以细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的天数为107天,占全部污染天数的91.5%。而颗粒物来源于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源煤烟及工业企业排放的二次污染物。要紧扣国家“大气十条”及PM2.5浓度下降目标,协调各方力量认真落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第一,严控燃煤污染。推动有关部门细化落实《扬州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实施方案》;严格耗煤项目准入管理,严控燃煤设施建设。第二,严控工业污染。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持续推进火电、水泥等行业提标改造,加速编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清单。第三,严控机动车污染。扩大高污染车辆限行区,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老旧机动车淘汰任务。第四,严控扬尘污染。将扬尘污染防治费纳入工程造价,强化渣土车运输管理,切实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保洁洒水频次。第五,严控油烟和秸秆焚烧污染。持续开展露天烧烤油烟和室内餐饮油烟专项整治,毫不松懈地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措施,让夏秋两季农田无烟无火成为扬州的常态。
2.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2014年,扬州市直接排入环境的工业废水量为6395.3万吨,占到排放总量的72.8%。从百姓对水环境整治和水污染防治的迫切要求看,水资源保护、黑臭河流整治等工作任重道远。
因此,要突出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不折不扣完成“十二五”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对列入水污染防治规划的47项治污工程,加大督查推进力度;对其中纳入考核的槐泗河整治等未完成项目逐项落实治理方案,逐一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如期达到考核要求。二是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河流”治理。各地年内对照省政府下达的计划,抓紧向党委、政府汇报,早日动工,尽快治理。三是开展断面水质改善专项整治。加强对国控、省控和市控水质断面的监测预警和环境整治,着力提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四是排除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要继续组织对危及饮用水安全的设施、基地实施挂牌督办,限期治理。
(二)突出生态中心建设,为百姓谋求更多更好的生态福利
今年7月,扬州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生态中心建设的意见》,以美化环境为前提,以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为重点,明确在2020年前建成9个生态中心,通过加快以林业为主体的重大生态民生项目建设,努力将扬州市建设成更高水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进一步提升原生态保护和优化规划。各生态中心都要制定总体规划,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要明确年度规划实施任务,明晰建设内容和序时进度。一是差别化发展。避免“千园一面”的情况;二是生态化设计。要以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湿地保护与恢复为主要内容,生态用地面积占比达70%以上。
2.丰富生态中心功能效益。整合各类资源,将体育、文化、卫生、市民文明素养等主题与生态中心建设有机融合,提升社会综合效益。注重提升生态中心的体育休闲服务能力,体育健身设施要与生态中心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投入使用。要实施“文化+”行动,让百姓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态福利的同时,也动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活动,在全社会倡导植绿、护绿、爱绿、保绿行动。
(三)突出抓监测促宣教,广泛营造百姓认可的良好局面
1.切实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成效所考量的重点所在。真实、全面的统计数据是计算和测算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深入落实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快建立能源、资源、环境、气候四位一体能源统计体系的部署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监测预警分析。
一是力促落实,全面推进生态监测统计。生态文明建设监测统计涉及面较广、牵涉部门较多,为力促有序平衡发展,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要从理解统计监测指标含义、界定统计口径、弄清计算方法等基础工作抓起,全面推进全市生态文明监测统计工作。二是严格评估,全力确保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是增强统计指标数据之间的协调性、匹配性和支撑性的有效手段。要求各相关部门要注重各指标横向对比、纵向分析,要善于捕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和亮点,并通过生态文明统计监测指标如实反映。三是发挥优势,主动完善数据发布制度。按照大数据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专业现有的数据和资料,完善能源、生态、环保等方面统计数据发布制度,善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统计微讯等媒介,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和信息的对外公开及舆情引导。
2.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宣教影响。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扬州市老百姓对“政府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监督”方面并不满意,以83.4%的满意率列全省倒数第3位,低于省均3.8个百分点。生态文化传播行动评价中老百姓对政府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监督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指明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一是吸引民众广泛参与,构建生态文明共治格局。民意调查有“知”才有“意”。要利用各种渠道推进环境信息公开,进一步增强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二是坚持民生需求导向,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福利。要及时关注老百姓最为关切的切身问题,不断提升全市各环境要素质量,让市民群众享受最好的生态福利,并让他们深刻了解政府是在脚踏实地地为民办事。三是检验实效促提升,建立市级民意调查机制。可每年在全市开展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通过预先摸底,一方面提前暴露问题,另一面也有助于扬州市百姓对此项工作的了解程度得到较大提升,有利于民意的真实反映。
(责任编辑: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