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春秋时期王室内乱对周王朝衰亡的影响

2015-02-12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周天子晋国诸侯

石 磊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论春秋时期王室内乱对周王朝衰亡的影响

石 磊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周王室东迁之后,尚拥有不可小觑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亦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然而王室内部因为争权夺利而爆发的数次大规模内乱,严重的消耗了周王室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导致东周王室元气大伤,日益衰弱。接连的王室内讧导致周王室外不能控制诸侯,内不能调和卿士,最终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走向衰亡。

东周;王室内乱;衰亡;影响

传统学者在分析东周衰亡的原因时,或归之为周平王东迁失计,丧失西土,“失岐、丰以西故土四百里”,使得周王室的王畿面积大为缩小,财力、民力大为削弱;或归之为周王室东迁之后,受诸侯欺凌,如郑庄公大败周王室军队,庄公部将祝聃箭射周桓王,使得周天子的颜面一落千丈,天子之军反不若诸侯;或归之为礼乐败坏,霸主秉政,“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周王室力不能支,反而要仰仗侯伯之鼻息,勉强维持天下共主的虚名。

上述观点实际上是分别从经济、军事、政治等角度探讨了东周王室衰落的原因,但是都过于片面。如第一种观点“平王东迁,丧失西土,导致王室经济实力大损,王室日益衰弱”,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洛邑附近的周王畿面积尚有方圆六百多里的土地,且地势险要,经济富庶,形势尚属可观。清代大儒顾栋高曾经论及此事,日:“周自平王东迁,尚有太华外方之间方六百里之地。其时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肩背泽潞,富甲天下;轩辕、伊阙。披山带河,地方虽小,亦足以王也”。[1]

第二种观点“周室东迁后,因军力不振,受诸侯摆布欺凌”的说法,亦有失公允。当时周王室的军队,除了成周八师之外,还有随平王东迁的七姓贵族及大量百姓,①《左传》襄公十年载周卿士伯舆的大夫瑕禽之语谓“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杜注谓“平王徙时,大臣从者有七姓,而伯舆之祖在其中。”实际上,当时从周平王东迁的贵族远不止七姓,这些贵族都拥有相当的实力,是周王室的赋役、兵役的重要来源,属于东周王室的支柱力量,周天子颇为依赖这些贵族。此时的周王室尚有不可小觑的军力。如鲁隐公元年(前722年),郑国发生共叔段之乱,共叔段之子公孙滑逃奔卫国,卫国出兵夺占郑国廪延,供公孙滑居住。周朝卿士郑庄公立即率领王师、虢国、郑国军队讨伐卫国。又如鲁桓公三年(前709年)芮国君主芮伯万因与其母发生矛盾而被逐居于魏,消息传到京师洛邑,周桓王为了维护孝道而出兵伐魏,据古本《竹书纪年》所载,“(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周王室此时有能力干涉诸侯国内政,就是其军力尚强的一个标志。

第三种观点“礼崩乐坏,霸主秉政,周天子但存虚名,反而要仰仗侯伯鼻息”的说法,亦过于决对。春秋时期,周德虽衰,但尚为天下宗主,周王室特别重视保持传统的威严。鲁隐公九年(前714年)因为宋殇公没有按时朝觐周王,所以周王室卿士郑庄公帅王师伐宋,并且将周王伐宋的命令通告诸侯。翌年,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两次集会商议伐宋,郑军还于是年九月攻入宋国。《春秋》桓公二年载“是年,滕子来朝”,而滕国君主在鲁隐公十一年的时候还称滕侯,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滕君的级别由侯爵而降级为子爵,古代学者多认为是周王贬黜的结果。[2]周定王时,王室实力下滑严重,但对于霸主晋国,依然保持了传统的尊严,如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在鞍之战中获胜的晋国派大臣巩朔献捷于周,周定王拒不接见晋使,其理由是齐国非蛮夷之国,虽为晋所败,但也不应献捷于周,再者巩朔并非命卿,级别不够,不能由天子接见,而只是“礼之如侯伯克敌使大夫告庆之礼,降于卿礼一等”。[3]即使到了春秋后期,诸侯即位依然要取得周天子的承认,如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卫庄公取得君位以后,头等大事便是派人向周敬王禀报,请求周天子给予认可.周敬王派卿士单平公传达周敬王之命“复尔禄次,敬之哉!方天之休”![4

笔者在仔细研读史料之后,认为“王室内乱,祸起萧墙”才是导致东周王室衰亡的主要因素。

春秋时期的周王朝,依其政治情况发展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共约百年的时间,可称之为第一阶段。此期的周王室,尚拥有不可小觑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诸侯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从周惠王始,经周襄王、周顷王、周匡王、周定王,直到周简王,共约百余年的时间,可称之为春秋时期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周王室力求保持自己在华夏诸国中的特殊地位,以稳坐天下共主的宝座,但是面对日益兴起的诸侯大国,不得不极力拉拢,周的国势在这个阶段里迅速下跌,“祸起萧墙,王室内乱”为其重要原因。

先看子颓之乱。子颓之乱发生在周惠王时期。周惠王为周庄王之孙,周僖王之嫡子,王子颓则为周庄王的庶子,有宠于庄王。周惠王贪财好利,即位后,夺去了周大夫,同时也是王子颓师傅蒍国的园圃,又霸占了边伯、子禽、詹父、石速等贵族的宫室、田产,于是上述贵族联络被周惠王夺去封邑的苏氏贵族,于前675年“奉子颓以伐王”,[6]一起发动叛乱,攻打周惠王。周惠王在王师的护卫下击败了叛军,于是叛乱贵族逃奔苏氏的温邑,并联合卫国、燕国,一起拥立子颓为周天子,并出兵伐周,王师败绩,周惠王被郑厉公迎接到郑国的栎邑,后入于成周。鲁庄公二十一年(前673年),郑、虢两国同时发兵勤王,讨伐王子颓居住的王城。王子颓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于王城之内,歌舞升平,大赏功臣,疏于防备。结果被郑、虢两国军队攻入王城,王子颓及其党羽被杀。为了感谢郑、虢两国的支持,周惠王将周王朝王畿内的虎牢以东地区赐予郑国,将酒泉之地赐予虢国,是为赏有功。同时为了罚有罪,周惠王于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派召伯寥赐命于齐桓公,令齐桓公伐卫。第二年,齐师伐卫,击败卫国,以王命谴责卫国,并在收取卫国贿赂之后才撤兵。子颓之乱,前后历时三年,实际上成为周王朝在春秋时期由平稳发展到日趋衰败的转折点。从子颓之乱开始,王室内讧消耗了周王室大量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得周王室内部不在稳定,元气大伤。周天子无法凭借周王室自己的力量解决内乱问题,寻求大国的帮助则成为周王朝稳定统治的重要手段。

再看子带之乱。子带之乱发生于周襄王时期。周襄王为周惠王的太子,王子带为周惠王之弟,但是为惠王和惠后所宠幸,同时在周王朝内部得到很多贵族、大臣的拥护,很有实力,对周襄王构成很大的威胁。周惠王于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去世,太子郑(即周惠王)畏惧子带的势力,故秘不发丧,而先将情况通告给拥戴自己的齐桓公。齐桓公于鲁僖公八年(前652年)会盟宋、卫、许、鲁、曹、陈等诸侯于洮地,一起拥立太子郑继位,然后才为周惠王发丧。周襄王为了感谢齐桓公的拥戴之功,便于鲁僖公九年(前651年)的葵丘之会上,派宰孔赐胙肉给齐桓公,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但是王子带的拥护力量亦极为庞大,除了大批的贵族、大臣,成周附近的戎族亦听其召唤,为其所用。鲁僖公十一年(前649年)王子带召事成周附近的杨、拒、泉、皋、伊、雒之戎讨伐周襄王,叛军攻入京师,焚毁王城东门。秦国、晋国同时出兵勤王,讨伐戎族,王子带奔齐。因春秋时期的戎族实力极为强横,故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年)齐桓公派大臣管仲至周,使戎族与周媾和。王子带虽然战败,但是实力仍存,同时与周襄王毕竟为同胞兄弟,故在周大夫富辰的劝告下,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周襄王召子带复归于周。事情本该告一段落,但是周襄王与王子带彼此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在两年之后,王子带及其党羽联合戎狄,再次攻周。周师大溃,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大批王室贵族被俘,周襄王逃奔至汜,并告急于鲁、晋、秦等诸侯国。[7]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得勤王之美名,增加晋国称霸的资本,于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派使者辞退秦国的勤王军队。同时兵分两路,右师围攻王子带所居的温邑,并杀子带于隰城,左师则迎接周襄王返归王城。为了酬谢晋文公勤王之功,周襄王婉拒晋文公“死后使用天子规格的葬礼”的请求,却将周王畿之内的阳樊、温、原等八邑赐予晋国。从此,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地区渐次为晋所有,而周王室所直接控制的地域进一步缩小。子带之乱以后,周王室更加依赖诸侯大国,并且由于受到戎族的侵扰,周王室还常请诸侯国军队戍卫成周王城。同时,周天子的威严进一步下滑,如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以后,周襄王应晋文公之召亲往慰劳,并且下令册命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作为臣子,却召天子劳军,有违礼制,同时也从侧面证实了周王室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衰弱。

此外,周景王逝世后发生的子朝之乱,亦对周王室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周王室的动荡与不安。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朝与王子猛争夺王位。周王朝的执政卿士单穆公和刘文公支持王子猛,立其为王,即周悼王。周景王末年,太子寿早夭,王子朝作为长庶子,根据“王后无嫡,则择立长”[8]的原则,是有继位为周天子的资格的,因而周王室内部支持王子朝的大臣、贵族亦不在少数。但是王子朝之傅宾起与周卿士单穆公和刘文公不睦,为刘文公、单穆公所杀,因此王子朝不得立。周悼王即位后,王子朝不服,于是纠集部分贵族、旧官、百工等发动叛乱,周悼王出奔于皇(今河南巩县南)。周悼王死后,晋国立其弟王子匄为王,即周敬王。王子朝及其党羽先后盘踞在京(今河南洛阳西南)、郊、鄩(今河南巩县西南)、尹(今河南洛宁)等地。鲁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王子朝攻入王城,周敬王避居狄泉,周室贵族“尹氏立王子朝”。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冬,王使来告难,日:不谷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汜,敢告叔父。臧文仲对日:天子蒙尘于外,敢不问官守?王使简师父告于晋,使左鄢父告于秦”。周天子称同姓国诸侯长者为叔父,但是从周襄王的告急辞文来看,周天子完全是一副乞讨者的可怜相,丝毫没有天下共主的威严。由于王子朝“远晋之大,以专其志”,[9]故得不到晋国的支持,所以晋国于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召集郑、宋、卫等国诸侯会盟于皇父(今山西沁水西北),决定以粮食和兵力支援周敬王。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周敬王在晋军帮助下攻入成周,王子朝及其党羽携带周德典籍奔楚。子朝之乱历时五年,得晋军之力才被平定。子朝之乱表明由于王室内乱,导致周天子权势大为削弱,周朝的执政卿士和大国诸侯对于周王的废立拥有了较大的发言权,周天子不仅不能控制诸侯,反而要受大国诸侯的摆布,周王室的衰弱可见一斑。

王室接二连三的内乱导致周王朝动荡不安,在周天子权势削弱的同时,周王朝的贵族和卿士们却日益做大,这点和各诸侯国的卿大夫们逐渐掌握国政在时间上是相同步的。由于王室内讧,贵族、卿士、大臣们拥护不同的王室成员,导致周王朝内部的卿士、贵族、大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周王由于权势日削,也难以调和王朝内部的矛盾。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周顷王去世,由于周卿士周公阅和王孙苏争权,连周王的讣告都没发。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周室贵族王孙苏和召戴公、毛伯卫争权,并且唆使王子捷杀掉召氏、毛氏二人,从而引起王室内乱。第二年,王孙苏抵挡不住召戴公、毛伯卫一党的攻击,逃奔晋国。晋景公派大臣护送王孙苏返周,并亲自调和王室卿士的矛盾。王孙苏在周定王与周匡王两朝,都与其他卿士争权,周王虽然深感不满,却已无力控制,反而要借助霸主晋国来处理卿士之间的诉讼。①清人顾栋高曾经评论王孙苏专横争权一事说“王孙苏于文公十四年与周公阅争政,致顷王之丧不赴。讼于晋而王不如直王孙苏,宜即加斥逐,向待于晋。乃因赵盾复之之固,复使为政,首尾共二十年,经匡、定两朝。复以争政故杀召伯、毛伯,其专肆无上其矣。以天朝之贵不能处置一上卿,听命大国如属吏,典型安在哉!”详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二十,第1690—1691页。鲁成公十一年(前580年)王室卿士周公楚与伯舆争权失败,怒而奔晋。周简王派大臣将其请回,三天之后,再次出奔于晋国。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卿士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权,周灵王偏向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奔陈,周灵王派大臣请其回来,遭到拒绝。接二连三的周王室卿士争权、出奔事件,表明周王对于王室卿士已经失去控制。在卿士贵族们的把持下,周王朝愈加衰弱,“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0]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周王室直辖的王畿面积也只剩下今河南西部二百余里,宛如一小国诸侯。由此观之,可知“祸起萧墙,王室内讧”对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破坏何其严重。

因为王室内讧,诸卿争权,导致王室内部力量彼此混战,消耗了周王室大量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导致王室实力削弱的同时,亦为诸侯所耻笑。周王(或太子)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或保持政治权势,必须借助实力强大的诸侯,在事后酬谢诸侯功劳之时,既要赏赐给诸侯一些土地和人民,又要给予出力诸侯崇高的政治地位。通俗地讲,即要从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两方面给予支持自己的诸侯甜头。与此相对应,此种事件恶性循环,导致周天子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进一步下滑。因王室“祸起萧墙,内乱不止”,周王朝日益衰弱,不仅不能控制诸侯,反需要不断借助霸主的支持,来维护天子的虚名,导致礼乐败坏,政出侯伯,周天子的传统政治威严,江河日下。

周天子虽为天下共主,但是由于实力不济,在春秋中后期与诸侯大国的交往中,已经露出谄媚之态。鲁隐公六年(前717年),“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刘、郑”。[11]周发生饥荒,向鲁隐公告急求救,鲁隐公急忙联络诸侯帮忙。鲁僖公二十四年,王子带帅军攻击周襄王,王师败绩,周襄王逃奔于汜,并遣使告急于鲁、晋、秦等国。告急于鲁国、晋国的文书为“不谷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汜,敢告叔父”,[12]告急文书中何曾有丝毫天下共主的威严?霸主们尽管“尊王”的口号喊得惊天动地,但实际上却不将周王室放在心上,如鲁襄公五年(前568年),“戎人陵武虎犯周室,灵王使王叔陈生到晋国控告戎人,”[13]时晋正谋求与戎人和解,晋人执王叔陈生。晋派大夫士鲂到京师,奏明周王说王叔陈生和戎人勾结,搞得王室哭笑不得。晋悼公称霸中原之际,更是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悼公多次率军至虎牢,越王畿而不朝天子。邢丘之盟,悼公正式确立列国朝聘之礼,无形中取消诸侯对天子的朝贡义务,此后晋国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府库充实,而王室则收入锐减,加速了天子权威的衰落。春秋后期,王室财政赤字严重,矛盾激化,内乱不迭。至战国时,更是穷困潦倒,债台高筑。

与此同时,东周王朝的衰落,亦使得“周之子孙,日失其序”。郑、鲁、卫、陈、蔡等国,都是与周王室关系最为亲近的同姓诸侯国,属于典型的周之子孙。但是在周王室自身都日益衰败的大历史背景下,周王室的亲亲之国们,在春秋中后期先后趋于衰落,自顾不暇,依附晋、楚等大国,事实上失去了藩屏周王室的作用。

春秋中后期,周王室已失去固有的权威,虽仍能以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存在,但凭借的并非周王朝的政治、军事或经济实力,所有者只是名号而已,“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天子之在者,惟祭与号”。[14]历经多次“祸起萧墙,王室内乱”的东周王室消耗了过多的元气,外不能控诸侯,内不能制卿士,王畿狭小,兵微财困,回天乏术,再也无力重振周王室,苟延残喘至战国,一步步走向衰亡!

[1][清]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卷四《周疆域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东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夏先培整理.杨向奎审定.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4]《左传译注》哀公十六年,第1368页。

[5]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左传译注》庄公十九年,第140页。

[7]《左传译注》昭公二十六年,第1164页。

[8]《左传译注》昭公二十三年,第1136页。

[9]《左传译注》昭公二十六年,第1164页。

[10]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1.

[11]《左传译注》隐公六年,第28页。

[12]《左传译注》僖公二十四年,第280页。

[13]《左传译注》襄公五年,第654页。

[14]《春秋谷梁传注疏》昭公三十二年,卷第十八,第255页。

(责任编辑 梁晋云)

B2

A

(2015)03-87-05

2015-08-29

石 磊,男,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猜你喜欢

周天子晋国诸侯
师旷劝学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翳桑之报
从《左传》看周天子地位变迁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烽火戏诸侯
燕太子回国
烽火戏诸侯
假途灭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