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国际化是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由选择*
2015-02-12段从宇李增华
段从宇,李增华
(1.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昆明,650092;2.云南省人才市场,昆明,530100)
区域性国际化是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由选择*
段从宇1,李增华2
(1.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昆明,650092;2.云南省人才市场,昆明,530100)
区域性国际化是一种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国际化,是一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国际化,是一种扬长避短、凸显优势的国际化。立足特殊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文化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固有的国际化发展基础和国际化发展瓶颈,秉承特色立身、差异发展的国际化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上的区域性,强化服务社会上的区域性,深化科学研究上的区域性,走区域性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由选择。
沿边高校;区域性国际化;发展路径
“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主题和发展导向”[1],是“高等教育历史上最有力的实质性发展”[2]。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国家(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作为一国(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单元,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事关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全局,左右着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沿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区域性国际化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如何找准定位、凸显优势、特色发展,既是困扰沿边高校国际化战略选择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出路选择问题。
一、区域性国际化的内涵及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困境
高等教育的区域性国际化是一种面向特定区域,坚持立足区域、不断融入区域并服务区域的国际化,这一国际化发展导向具有弥补沿边高校综合性国际化发展能力(高等教育认识、结构和规范的国际化[3])不足,助其摆脱现实发展困境的针对性。
(一)区域性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从语言学角度看,“区域性国际化”一词属偏正短语,“国际化”是短语的中心,“区域性”属定语,起修饰限定作用。因此,对区域性国际化的语言学理解应取“以区域性为导向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之意。进一步看,“国际化”属动词,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动词一般都要配合动作主体来使用,即便是在某些情况下省略了动作主体,但在内涵理解上也应明确其动作主体支配完成之意,故可说国际化“是某一特定主体向着国际发展的动态过程”。不仅如此,“区域性国际化”由“区域性”和“国际化”两部分合组而成,合组的两部分均有名词动用的动态演进之意,故合起来就可以基本理解为“某一动作主体向着国际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这种国际发展还是立足现实区域、不断贴近区域、融入区域的”。
就现实国际化来看,“区域性国际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国际化,不同于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国际化就是面向国际(世界)的、国际性(世界性)的理解,而是一种以面向特定区域(国际的一部分)的国际化。客观而言,“国际”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概念,任何一种国际化都不可能面向国际的所有的区域,触及国际的方方面面。在一般意义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有“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教师构成的国际化、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培养目标的国际化”[4]等几个维度的基本含义。但就现实而言,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高校在“学校来源”、“教师构成”上都无法达到面向世界每一个区域,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上去招一个学生和请一个老师。不仅如此,从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看,究竟怎样才算国际化?与美国接轨是国际化,那么与英国、与德国接轨算不算国际?因此,现实中任何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都是相对的区域性国际化,区别只在于区域的大小、程度的深浅不同。
(二)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困境
首先,国际化特色明显,但综合发展水平不高。我国在陆地上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越南、朝鲜等14个国家接壤,有哈密、丹东、东港、景洪、凭祥、喀什等数十个国境地市,在这些区域,分布近百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我们将这类高校统称为沿边高校。
目前在我国2000余所高校中,隶属教育部和其他部委管理的不到100所,其余均为地方政府管理或民办体制,我们可以称其为地方性大学。地方性大学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5]。在众多的地方性大学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学校,它们有特殊的地缘位置,那就是处于边境地区,与我国的周边国家的距离很近,我们可将其称为“沿边高校(国门大学)””。笔者对距离国境线小于200公里的本科院校进行了初略统计,全国共有本科层次的沿边高校19所,此外还有数十所专科层次的各类沿边高校。就本科层次的沿边高校而言,云南5所(红河学院、保山学院、文山学院、普洱学院、大理学院);广西4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钦州学院);辽宁2所(辽东学院、辽宁科技学院);吉林2所(延边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黑龙江3所(黑河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佳木斯大学);内蒙古1所(呼伦贝尔学院);新疆2所(喀什师范学院、伊犁师范学院)。
就现实而言,在为数众多的各类沿边高校中,喀什师范学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凭祥东南亚外语学校、红河学院、思茅学院、沿边大学等沿边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典型的如“较高的来华留学生比例”,“生源国较为集中的来源留学生生源构成”,“较高的非学历语言生比例”,“来华留学生课程设置的区域特色”、“针对接壤国(含毗邻)的专门性语言优势”、“较高的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跨文化适应性”……此外,就学生的培养来看,这些沿边高校的短期语言生、对接壤国的基础教育师资、技术工人、农业工人的培训比比皆是,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也较其他非沿边高校频繁。但综合采用现有的高等学校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培养目标国际化、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教师国际化构成方面得分往往发展不足。
其次,区域性特点突出,但服务区域能力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沿边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有超过50%均自接壤国(含毗邻区),学校间开展的国际合作(侧重指技术工人培训、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汉语教师培训和汉语志愿者输出,以及教师互访、学生交换和互派等)有超过50%是与接壤国进行的。如思茅学院先后与泰国、缅甸和老挝丰沙里省政府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代丰沙里省培训学生,派出华文教师到泰国北部老象塘泰华中学实施华文教学等[5];如沿边大学与韩国首尔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等建立了校际关系,在韩国忠北大学创办孔子学院等;如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创办之初就开设“应用俄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侧重于招收俄罗斯学生等……总体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但深入来看,沿边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对外人才培养的水平还有待提升,为区域间交互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开展区域间互动发展研究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服务区域发展的综合能力还不是很强,针对区域现实需求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总体上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
二、沿边高校坚持区域性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的依据
不同国家、不同区位、不同发展水平的高等学校,其国际化发展定位应该有所不同,导向应该有所侧重,尤其沿边高校的购计划发展应坚持贴近区域、融入区域并服务区域。
(一)区域性国际化是一种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国际化
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有自身所处的区位、发展水平和发展现实。既然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做到在国际化发展上触及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全方位国际化”,那么,对于特定高校来说,其理应该在自身的国际化定位上有一定的倾向性。应明确学校应该立足那个区域,侧重发展那个方面,做到有主有次,找准自身在国际化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并切实依据学校的现实情况和特色优势,选择走以学生国际化带动整体的国际化之路,或者走以教师的国际化带动整体的国际化之路,或者走以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招来世界各国的学生,进而通过高水平的培养、高水平的教学来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区域性国际化是任何一所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国际化。
(二)区域性国际化是一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国际化
任何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有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可以脱离先期基础和条件支撑的发展。对一所高校来说,其任何国际化发展的可能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如哈佛大学利用国际一流的学术地位和办学声誉面向全球找来国际化的学生、师资;牛津大学利用身后的历史积淀和学术底蕴开展国际化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利用东西交融的理念和优势吸引东西方学生和研究人员;如匈牙利皇家音乐学院利用自身享誉世界的音乐教学优势成功面向世界办学。可见,但凡国际化发展较为成功的高等学校,其都是充分利用自身固有的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其要么利用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要么利用办学理念、学术水平、历史积淀因势利导发展。这些都应该作为高等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的基础,而不是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地追求所有方面的国际化,追求面向世界任何的地区的国际化。可见,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定位应该是基于自身国际化发展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来做出的因势利导的、因地制宜的选择。
(三)区域性国际化是一种扬长避短、凸显优势的国际化
在先期发展的基础上,高等学校的国际化都以及形成一定的基础条件。高等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发展特色。如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匈牙利皇家音乐学院等,均非追高、求大求全,而是专著于自身特色,扬长避短,走凸显优势的特色发展之路。对于沿边高校而言,在一定时期内追求国际顶级的学术大师来校任教、追求招徕顶级水平的来华留学生,追求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合作和国际交流,显然不易实现的,且也并非自身的优势所在。相反,沿边高校所处区域均非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积淀方面都与中心城市高水平大学存有一定差距,其比较优势就在于地处国境的区位优势,与接壤国相近甚至同源的文化优势以及往来便利的低留学成本优势,应予以科学利用和充分发挥。
总之,区域性国际化不是一种低水平的国际化,而是一种适合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现实的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国际化,是一种适应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国际化,是一种贴近沿边高校国际化追求的扬长避短,凸显优势的国际化。
三、沿边高校走区域性国际化发展之路的具体策略
沿边高校的发展水平、区位特点以及发展现实决定了其理应选择走区域性国际化发展道路。
(一)人才培养贴近实际:坚持人才培养上的区域性
当前,相当部分的沿边高校在人才培养选择了区域性的导向,从招生到课程设置、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乃至就业,都创造出诸多价值甚高的模式。以云南某高校为例,其在国内首创“成班建制的跨国留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2+2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1+1+2”、“1+2+1”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跨国双向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等[6],在区域国际化发展上进行了富余特色的探索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整体国际化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率。以此为借,沿边高校在国际化发展道路选择上首先应坚持招生贴近区域实际,充分利用自身与国外接壤的区域优势、文化优势、成本优势等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在发展初期,不妨走以学生国际化为先导的国际化发展道路。进而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创新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人才培养方案上、专业设置上、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留学生管理上,不断提升锤炼、提升水平、形成特色,进而以学生的国际化带动教师的国际化,推进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全方位的、高水平的国际化。其次,高等学校的任何人才输出其最终都是要流入劳动力市场上的,在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中,人才的使用价值和创造社会效益的能力直接决定其劳动报酬的高低,成为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沿边高校的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还要贴近区域的人才需求实际,依据区域对不同产业、不用科类、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高层次人才。
(二)社会服务强化需求:强化服务社会上的区域性
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7]。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在人才流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要素聚集上的界限越来越弱化,沿边高校正不断被推向高等教育跨国、跨境社会服务的最前沿。这就要求沿边高校要在坚持国家主权、利益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尽其所能为区域内的国内、国外企业、机构等相关组织提供发展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信息交互等全方面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沿边高校还应在实现“中国梦”,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扎根边疆、立足边疆,通过高水平的知识输出和文化辐射,促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而发展,进而实现以教育的发展推动边境的发挥,以文化的繁荣促动边境的繁荣,边境的稳定带动国家的稳定,以区域的繁荣促动国家的繁荣。
(三)科学研究坚持实效:深化科学研究上的区域性
科学研究是联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纽带,向上,科学研究来源于人才培养并反哺人才培养,向下,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服务社会。沿边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中,一定要坚持科学研究与区域的贴近性,并通过实际的科学研究不断国际化的人才和国际化的社会服务。典型的如研究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问题,研究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区域的文化认同、教育认同问题,研究区域的人力资源开放问题,研究区域生态保护问题,研究区域文化融合和文化传承问题等等,并通过这些问题不断反哺教学,形成沿边高校独特的、前沿的高水平的特色研究领域,进而以科研的带动,促进学校国际化整体水平提升和学校办学效能的增长。
总之,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在今后及相当好长一段时期内,以比肩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综合性国际化发展不应该成为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沿边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上具有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文化优势、成本优势,理应坚持特色立身、差异发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选择自身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区域性国际化既是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一扇窗口,一种导向,更是沿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3]刘根东.国际化: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2,(3).
[2]HansdeWit.International 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M].London:Greenwood Press,2002:Introduction.
[4]陈昌贵;曾满超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0).
[5]普洱市人民政府网站.思茅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DB/OL].http://www.puershi.gov.cn/gov/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73.
[6]冯用军,刘六生.云南——东(南)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对策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7]李文君.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J].教育与职业,2013,(1).
(责任编辑陈文兴)
C912.2
A
1671-0681(2015)06-0145-04
段从宇(1987-),男,云南楚雄人,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讲师;李增华(1981-),男,云南盐津人,云南人才市场高级经济师。
2015-07-2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研究(EIA140416)、云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课题“云南省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阻力与实现路径研究(YB201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