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谈“互联网+”背景下云南省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5-02-12段忠玉

云南科技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共课语种互联网+

白 璐,严 瑶,周 青,段忠玉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简谈“互联网+”背景下云南省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白 璐,严 瑶,周 青,段忠玉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必然,使“学习知识、学习做事、学习协作、学习生活”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已成为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将现代教学技术和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应用到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创建者和实践者,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主动融入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变革,积极从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互联网+;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随着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实力和话语权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交往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出台,更是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而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且在“国际事务交往中尽量避免使用第三国语言带来的误差”的外交需求驱动下,我们对除英语之外的小语种(广义上来讲)的学习和教学更加重视,其中,作为公共课程的小语种教学,由于与“专业+小语种公共课”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其教学模式的研究日渐被摆在了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位置。

顾名思义,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科技水平下,关于教育模式的探讨会存在较大差异。2015年7月1日,国务院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要求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必然,使“学习知识、学习做事、学习协作、学习生活”的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如何更好地将现代教学技术和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应用到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师作为教学模式的创建者和实践者,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主动融入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变革。

1 云南省高校小语种公共课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自古就是陆路交通要道,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近几年,在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云南省高校小语种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东南亚南亚语种教学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截至2015年9月,已有42所高校设置了93个东南亚南亚语种办学点,其中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点73个,全省高校共有在读学生14 926人,其中专业学生有5 143人。

此外,部分高校还开设有日语、法语、德语、朝鲜语、西班牙语等外语专业,但大部分以第二外语或公共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教学平台的使用并不多,而且教学模式各个环节问题突出。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云南省在2013年提出“进一步扩大云南省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规模,使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的目标后,部分高校及外语培训机构盲目增设东南语种专业和公共课,并未真正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发展需求、学科特点为东南亚语教学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驱动明显乏力,选课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选课和学习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较为明显。

通过分析发现学生选课单纯为获得相应学分的比例较高,缺乏完整系统的学习计划,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这些消极因素在相应课程学习过程中,上课不准时、迟到、出勤率不高、课堂学习不专心等现象。这些均是由于不明确的学习动机、主动学习驱动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所造成,直接的影响就是相应课程开始后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2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混乱。

由于小语种师资不足,很多高校都在用非科班培养的教师,使授课质量难以保证。小语种公共课具有明显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课程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在短时间内将基本的语言学习理论、学习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求必要的语言实训得到保障。

然而小语种课程作为公共课,在短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极有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的时间成本大幅增加,也极有可能造成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挤占;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要兼顾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思考,课程设计,极有可能会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因此,如果授课教师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没有针对课程进行思考和设计,甚至机械照搬现成小语种专业的教学程序,就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小语种很难在短期内学会的畏难情绪,就很难再学好一门外语。

1.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小语种公共课的课程设置还比较单一,大多数院校只开设了语言入门课,缺少视听说课程和文化文学类课程。课程时间的安排也不尽合理,主要是以一个学期为培训周期。但在大多数院校开设小语种公共课时的初衷是配合所开设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能够应用,一个学期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在非专业的院校开设小语种公共课,由于要辅助学生所学专业授课,使可供选择使用小语种教材极其缺乏。即便是针对小语种专业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也缺乏系统完整、难易程度合理、内容形式多样化、趣味性强、易学易用的教材。当前负责小语种公共课的很多教师仍在使用自编教材,或直接使用小语种专业课程的教辅材料。学生普遍反馈教材难度偏大,如果授课教师希望仅仅在一个学期的时间之内让非专业的学生习得专业学生需要花3~4年的时间才能掌握的内容,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因为教学时间的压力大、课程进度快、内容跨度大而直接导致学生主动放弃学习。

1.4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

当小语种教学实践进入实施阶段,授课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了解最初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何对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正。基本的教学评价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即我们在授课中和授课后进行的评价。由于公共课的原因,尤其是学校对公共任选课的授课及考试标准不统一且管理不严格,造成了很多授课教师只是做了学期末的考核,并未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授课反思和课堂检测。更有甚者,某些授课教师连期末考试都没有安排,只是根据出勤率给予打分。

2 融入“互联网+”理念的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与创新

笔者作为云南省医学院校小语种教研室教师,在反思我省小语种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结合我校信息化中医教育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实践,与其他小语种教师共同配合,在2015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选择了一个《西班牙语》和一个《中医泰语》公共任选课教学班进行了教学实践。尝试构建融入“互联网+”理念的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

2.1理论基础

小语种区别于英语具有使用群体人数较少,使用范围较小,学习者多为成年人、零起点,且作为公共课开设的语种学时较短等特点。同时,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具有自身的学科性质。学习者需要根据其学习经验对来自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经过“同化”和“顺化”2个基本过程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单纯的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刺激。

此外,在互联网广泛深入我们生活的同时,我们的教学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非物化的虚拟环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方便和频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更大。所以,基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理论和意义学习理论,我们探讨的小语种公共课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交互式语言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指导教学设计。

2.2教学目标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能否造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包括能否对语言进行恰当运用。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为出发点,在有限的学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与小语种专业课有所区别的是,更加关注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使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得到提升;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工作中同对象国的语言使用者或者同行进行必要的、简单的沟通,并能够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自学的能力。

2.3教学结构和程序

基于理论基础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理念,对学习者进行学习需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个人特征(包括外语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预期等),以此来确定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现有资源和条件的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安排、章节安排等。第二,通过不同的分析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确定选择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考虑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什么样的预备知识,学生是否缺乏这些预备知识,进而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上深挖教材,制定形成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针对性强、内容简单易学的教学文本。第三,进行课堂导入。第四,按照启发-讲授-互动-练习-随堂检测-作业-复习等程序开展课堂教学。

2.4教学策略和实施

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是解决教学中“如何教”、“怎样学”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制定了符合学习内容,并考虑了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后,从教学目标为根本需要,采用了示范-模拟教学策略、情景-陶冶教学策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网络交互功能,营造充满对象国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可供课前预习的媒体资料,如小语种语音学习的微课视频(教师也可自己录制,通过网络交互软件分享,如QQ群、微信群);利用桌面式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学生学习的临场感,实现沉浸式外语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培养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学习中使用的小语种学习习惯,形成学习小语种的语言技巧。如授课开始前使用文化导入式启发教学、将符合语言学习自然规律的渐进式教学法引入到语言学习之中并遵循“发音练习——朗读背诵——复述——情景模拟——自由输出的过程”;播放国外影音文件和增加语篇趣味性。听、说、读、写、译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过程,然而如何进行每个要素的学习,如何权衡各要素间的重要性和先后顺序以及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注意,因此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灵活适时的调整就成为授课教师的重要关切。组织课外讲座、慕课平台学习和指导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将有益于形成学习小语种的积极氛围和良好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打破课程设置单一的现状,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引入文化课。提高课程设置的专业服务性,培养学生对于第二外语习得的兴趣,提高选课的科学合理性,让学生基于自主的需要进行选择。

4)调整部分辅助专业课培养目标的小语种公共课程的课时量。如我校针对针灸推拿专业开设的西班牙语是2年的培养计划,而针对中医专业开设的泰语只有1个学期的课时。经过对比发现,2年的学习时间非常必要,应做出调整。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和修正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与之前使用过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即该教学模式是否存在优势,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或重建。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筛选甄别进行及时调整和改善。如我们以教学目标里要求学生具备口语表达能力为标准,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交互应用随堂提问,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及时查找问题,有侧重点的加强训练。

终结性评价则应用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反思、记录存档。如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组织期末考试并加入对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总体考评。

3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从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存储、再现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必然会使人类的认知行为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育功能和教育理念,不断激发自身的教育想象力,更新教育手段,接收新技术为现代教育带来的新视野和广阔空间,大胆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应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教育注入活力,为国家的全球发展战略提供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思维,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

[1]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未来空间无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2]马颖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

[3] 李葆萍、王迎、鞠慧敏.信息教育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4]熊才平.教育在变革: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

[5] 童保红、胡晓武、李育林.多媒体教学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6]王泽农、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2004重印)

[7]姚政芳.学习外语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N].现代教育,2008—09-10.

[8] 柬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过程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l,(I).

[9]陈俊、孙建光、刘玉君. 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6)99-105.

H09

A

1004-1168(2015)06-0043-04

2015-10-22

云南中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育科学课题(项目编号:ZH140311)。

白 璐(1986-),女,硕士,云南中医学院小语种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公共课语种互联网+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