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高原上的甜蜜事业
2015-02-12郭家文邹学润吴才文
武 卫,郭家文,邹学润,吴才文
(1.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00)
红土高原上的甜蜜事业
武 卫1,郭家文2,邹学润1,吴才文2
(1.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省是仅次于广西的全国第二大糖料基地省,甘蔗糖业综合产值300亿元。科技创新使云南蔗糖产业崛起。甘蔗种植资源收集与利用领先全国,甘蔗育种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甘蔗种苗脱毒技术成为农业部主推技术、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大放异彩、机械化技术让蔗农尝到甜头。
云南;甘蔗产业;技术创新;发展
糖的味道,总是那么甜美。然而,从甘蔗种植到蔗糖生产,每一分甜蜜却来之不易。
我国常年甘蔗种植166.667万公顷,年产蔗糖1 100万吨,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三,食糖消费位居世界第二,是名副其实的食糖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根据蔗糖产业的发展,由重点发展福建沿海向广西、云南等地区转移。东糖西移”形成了新的蔗糖基地,目前广西、云南两省(区)产糖占全国产糖80%左右。
云南是仅次于广西的全国第二大糖料基地省,常年种植面积35.3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临沧、德宏、文山、保山、普洱、红河、玉溪、版纳等8个州(市)。目前全省拥有制糖生产线80余条,日处理能力18万吨,拥有2.3万行业员工,涉及11个州、市的48个县(市),覆盖蔗农600多万人,甘蔗糖业综合产值300亿元,形成了集原料(甘蔗)种植、科研、加工、贸易、教育和设备制造等相配套的,完善的产业体系。
揭开云南蔗糖产业的面纱,展现的是科技创新崛起的甜蜜事业:在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的组织和协调下,与省轻工研究院、云南农大、州市糖业部门及各制糖龙头企业齐头并进,糖业应用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一系列影响蔗糖产业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迎刃而解。“十二五”以来,全省甘蔗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甘蔗新技术累计推广应用166.667万公顷,期间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9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国家专利授权45项,制定标准13项,出版专著18部。
1 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领先全国
“十二五”以来,依托省农科院甘蔗所建设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种质资源达2 600余份,已成为国内甘蔗资源种类最多、资源数量最大、数据最全的甘蔗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编目6个属17个种的资源材料2 500份,构建我国甘蔗核心种质资源150余份,完成了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引进优良血缘种质,选配创新组合,获得了大批珍贵的创新种质,野生或含野生血缘的优良种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通过分子技术、基因技术发掘出了甘蔗糖份、产量和抗病、抗旱等优异基因。
2 甘蔗育种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
“十二五”以来,在国内首创了核心家系评价与单株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在抗旱亲本评价、抗旱品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及抗旱品种区域布局上取得显著突破。期间育成并通过国家、省审定的新品种达13个。云蔗05/51、云蔗02/2332、云蔗03/258、云蔗06/407、云蔗03/194和德蔗03/83等品种,产量、糖分和宿根性等方面均表现优异,成就了云南甘蔗出糖率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位,为云蔗系列在全国南方蔗区树起了一面旗帜。“云南选育抗旱甘蔗品种的应用”入选2012年云南十大科技进展;“抗旱甘蔗新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获 201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抗旱甘蔗品种选育与应用”获2014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甘蔗种苗脱毒技术成为农业部主推技术
甘蔗作为无性繁殖的作物,由于多年反复种植,极易受到种苗传播病源的反复浸染,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十五"以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借鉴国外先进的脱毒技术经验,研究形成了成熟的甘蔗温水处理健康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方法及工艺流程和快繁技术体系。该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低、操作简便,增产增糖效果显著。据测算,新种植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的甘蔗地与种植传统种苗的甘蔗地相比,平均每公顷产量提高15吨以上,甘蔗含糖分增加0.5个百分点以上,延长宿根年限2年至3年。目前已在全国建成了22个脱毒车间,每年可提供甘蔗健康种苗70余万吨。2010年,该技术被农业部纳入主推技术。几年来,甘蔗种苗温水脱毒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大放异彩
“十二五”以来在云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以“甘蔗与制糖生态循环技术研究示范、蔗糖清洁生产与蔗糖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制糖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为主攻方向,省甘蔗联盟攻克甘蔗糖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8个关键技术,合力打通从甘蔗生产、蔗糖深加工、制糖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甘蔗糖业产业链,在全国实现5个首创,即首次形成蔗梢氨化、微贮并添加浓缩料和精料的蔗梢饲用综合技术模式;首次利用蔗渣研发专用活性炭吸附剂,有效脱除糖浆中的色源物质和色素;首次形成有机糖生产技术,生产出低色值、低二氧化硫的高品质有机糖;首次研发成功顺序式工业色谱连续分离纯化法制备P型低聚果糖技术;首次研发成功强制循环水解工艺及相应的生产系统,形成蔗渣生产木糖技术。这些技术创新,突破了蔗糖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节点。
5 机械化技术让蔗农尝到甜头
用工难、用工贵、机械化程度低是当前影响和制约我省甘蔗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省从甘蔗作业机械引进筛选、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全面推进甘蔗机械化技术,成功实现甘蔗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的“零的突破”。十二五以来,在开远市建立了云南省首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期间被农业部列为甘蔗农机农艺示范区;引进先进农机具试验示范,成功筛选出符合云南省实际的甘蔗中耕培土机、甘蔗种植机、甘蔗收割机等农机具。自2009年以来,甘蔗所通过卫星遥感对全省甘蔗主产区耕地进行调查,掌握了云南蔗区耕地的地形状况,对指导全省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制定了《云南省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对甘蔗生产6个主要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
初尝便捷和实惠,云南蔗区机械化发展迅速。与人工作业相比,机械化种植每公顷可节约种植成本225元。在2014—2015榨季,云南省实现甘蔗机械化种植0.1333万公顷,机械化收获133.33多公顷,甘蔗机械化中耕培土在3.333万公顷以上,全省全程机械化技术节约成本超过5 000万元。
作为我省支柱产业之一的蔗糖产业,通过不断地创新发展,使红土高原上的甜蜜事业扩步前进。
F326.12
A
1004-1168(2015)06-0033-02
2015-11-15
注:文章为云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会蔗糖产业专场解说词。
武 卫(1968-),男,云南昆明人,云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郭家文(1979-),男,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蔗栽培与机械化。
吴才文(1963-),男,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蔗育种。
邹学润(1964-),男,湖南新化人,编辑,主要从事科技新闻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