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土壤普查面面观

2015-02-12袁端端

园林 2015年5期
关键词:耕地重金属污染

文 ◎ 袁端端

中国土壤普查面面观

文 ◎ 袁端端

2006年7月至2010年底,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官方称耗资十亿元。2014年4月17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终于公布,并明确了三点:(1)中国土壤环境总体不乐观;(2)耕地和工矿业废弃地问题较大;(3)人为活动是土壤污染的一个主因。

总的来说,《公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以及重点地区污染状况和成因的目标基本达成。这次调查反映出土壤污染总体加重,且已经严重到不能忽视的程度,将使中国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土壤污染防治,提升土壤环境保护意识。

中国现有耕地20.27亿亩。按照公报,有19.4%的耕地点位超标(即所有耕地点位所取的土壤样本中,有19.4%的样本为污染土壤)。公报首次确认,重金属镉是中国土壤中的罪魁祸首。在占中国国土2/3的630万平方千米被调查土地上,有7%的点位被测出镉超标。

环保部“十二五”的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指出:底数不清成为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瓶颈。但究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在哪?污染程度多深?污染涉及影响的人群有多大?所有的细节问题都尚未可知。

而更令人尴尬的现实是,学界及业界不少学者开始认为这项全国普查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难堪摸清土壤家底的重任。

本期专题策划 ◎ 陆红梅

数据的公正

时间回到近十年前。2006年夏天,《全国土壤环境状况调查总体方案》层层传达到各地环境监测站,要求监测人员利用GPS指引,严格按照规定的采样密度进行网格化采样。

3 000多个采样点,1 000多个日夜,150名经过严格培训的科研人员,将所辖土地分成网格化的点,采集土壤样本,拍摄照片,再进行样本分析统计,最终建立数据库和样品库。这是2006年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中广东一地的情形。

这场历时数年的土壤污染调查,范围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部陆地。依照预期,各地的调查结果将绘成一张巨幅的中国土壤污染图谱。其意义不言而喻:土壤污染调查数据是所有后续治理工作的基础。

业已取得的成果,从数字上说,可称丰富。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采集土壤、农产品等各类样品21万多个,获得有效调查数据495万个、点位环境信息数据218万个,建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和样品库,组织完成全国总报告和专题报告,完成12项试点工程、18份研究报告和7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草案。

采样不足

而令人意外的情况是,公众翘首以待的调查报告,业内专家却普遍对它的科学性存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中规定,采样密度耕地为8×8(单位:千米,下同),林地(原始林除外)、草地为16×16,未利用地为40×40。其中东部沿海省区耕地密度是4×4。

“采样的密度远远不够,国家规定是4×4,即每16平方千米采一个样。这么大面积,能说明什么问题?”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万洪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调研密度和取样数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结论。因担心采样代表性不够,广东省在执行时曾把范围缩小为2×2,而四川省也对灾后重建区进行了加密采样。

资金不足也导致采样密度“做减法”。据一名专家透露,整项调查的资金并未到达公布的10亿元。该专家表示,10亿元计划由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各出资5亿元,但国土部门并未给足资金,“拖拖拉拉好多年(资金)都没下来”。这直接导致了原计划完成时间一再被拖延,一些省份迟迟不能开展调查。

一个佐证是,参与调查的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室主任郭庆荣回忆,广东省土壤调查预算原先是4 000多万元,后因经费不足,减少为2 000多万元,预计的4 800个采样点也变成3 000个。

不仅如此,还有专家透露,一些省份因为地处偏远地带,地形复杂,采样难度大,基层监测站会更改采样地点,甚至报送往年的旧数据。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数据准确性。

四川省环保局一名负责协调土壤污染调查工作的官员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电话咨询,更是直言“调查没有真实地反映情况”。

“单个样品根本说明不了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一位专家解释道,像这种大规模、粗比例尺的土壤调查是不能反映农产品产地污染状况的。严谨的土壤调查对样品取样和检查都有一套详细的技术规定,这次土壤调查出于生态环境标准的考量,而并不能代表土壤里蔬菜、粮食的污染情况。对农田而言,土壤重金属超标并不一定导致蔬菜、稻米的重金属超标,不同种类的植物对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吸收量并不相同。“我们应该考虑重金属在土壤里起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只看数据。”上述农科院专家强调。

这种认识的差异有其原因,因为环保部和国土部关注的重点不尽相同。“环保部主要关注工业场地污染,国土部主要关注矿区污染。农业部门没有参加这次调查,有些农田就没有调查到。”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专家组成员徐应明解释。

不容忽视的土壤污染

按中国约有20.27亿亩耕地计,如简单地用公报公布的超标比例19.4%乘以耕地面积,结论惊人,中国耕地污染面积约有3.9亿亩。

不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3.9亿亩的数据仅能用作参考,因为两部委此次土壤抽样有限,直接相乘算面积并不科学。但可以确认的是,“中国土壤污染形势相当严重,已经到了必须举国上下重视的地步。”

无论最终调查数据如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已是不容忽视。2012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曾透露这次历时数年的土壤普查的整体结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没有最终数据,部门专家们只能用碎片拼接大致图谱,他们一致认可的是,南方比北方严重,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的头号杀手,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重金属污染越严重。从中国西部(成都平原)向中部(江汉平原),至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金属污染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分布面积增大、含量强度增高、元素种类增多。

这和两部委的公报一致。与“七五”时期的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数据对比,此次调查显示,土壤中的镉含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增幅超过50%,在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增加10%~40%。

“中东部地区、矿山开采冶炼区的土壤负荷已经到达极限了,约70%的土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云南、贵州、广西局部地区很严重,化工、电镀厂里被污染面积有30%~40%,农药厂更是高达80%~90%。”北京轻工业环保研究所总工程师宋云表示担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潘响亮在西北地区做过大量的土壤修复工作。他回忆起调查过的某个废弃铜矿,土壤中的铜含量达1万多 PPM(浓度单位),而正常应该是几十PPM,“中国的矿山重金属污染并没有真正治理”。

他说,中国从1980年代初已陆续开展了土壤污染调查工作,但仅局限于区域性,且调查污染元素又是单一的,主要以重金属为主。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染物已不仅是有害重金属,更增加了有机污染物、农药、塑料增塑剂等,且呈加重趋势。

不惟偏远矿区,城市亦非净地。在搬迁的污染企业中,100个地块就有二三十个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保守估计,各类风险较大的污染场地,在全国城市及其郊区约有1万~2万个。”宋云说。而两部委此次调查了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的5 846个土壤点位,最终超标点位高达36.3%。

“我们正朝着麻烦前进。”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环境学家总结的化学污染物给人类带来的困境,如今依然适用。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陈玉成教授等人收集了1995年~2011年间,国内43个大中城市、3 688个城区的土壤重金属数据,初步确定了中国城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格局。结果表明,“太原、南京、开封等城市已达到强度并接近极度污染水平。长江以南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比长江以北城市严重,中小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低于特大城市。而中国城市土壤重金属单个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镉、汞、铅。”这与官方相关资料显示一致。

2014年公报也显示,在此次调查中,两部委主要关注了13种无机污染物和3类有机污染物。最终发现,镉、汞、砷、铜、铅、铬、锌、镍等八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较重。

对于原因,两部委称,中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首要原因被确认为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导致污染。第二大土壤污染原因是农业生产活动。“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两部委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

再度调查,如何开展

面对这些指摘,南方周末记者多方求证获悉,国家即将进行新一轮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或者可以称为2005版调查的补充,新调查将针对密度不足的问题,加密调查区域。其中,对耕地的调查或仍将使用网格法布点,计划布点的密度也提高到100×100米一个点,单位面积布点数量是《公报》中耕地调查的6 400倍。这样的加密倍数,若按照在超标的19.4%耕地上调查计算,费用将高达4 000亿元。

在工业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中,网格法布点的密度最低要求为40×40米。耕地的环境质量关系粮食安全,重要性不逊于污染场地,因此,100×100米布点密度所得出的数据是否能指导治理修复工作,还有待商榷。

学者们更赞同将2005年的调查比作土壤的“人口普查”,而并非“摸清家底”。普查只能了解概况,它更大意义可能在于,“给国家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2011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土壤污染问题被列入四项“突出环境问题”之中。宋云在“规划”不到五百字的表述中,找到了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深化土壤环境调查,对粮食、蔬菜基地等敏感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进行重点调查’,这应该是国家根据土壤调查结果的总结。”

“环保部的数据也给农业部的普查做了基础。”前述农科院专家说。2012年6月,财政部与农业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财政部向农业部拨款8.27亿,由农业部在未来五年内对全国农产品产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据了解,新调查将集中在全国重点区域(包括耕地、蔬菜基地以及矿山周边地区)开展,最终各地的污染情况,粮食和蔬菜是否污染,污染物、污染程度都会用充分的数据表示。“现在还没有最终批复。但是等加密调查的结果出来,家底就基本上摸清了。”万洪富说。

据专家透露,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将率先启动新的加密调查。“环保部现在委托了全国几个比较大的大学研究单位做加密调查,以前是委托各地监测站。”郭庆荣说,“布点将会达到0.5×0.5,这就非常密了。”

取样也是重中之重。云南省环保局副局长市高正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土壤普查必须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技术规定,甚至不惜增加费用或推迟进度。譬如,以云南省为例,在储存室,每个普查样都必须分别用4个规格的土壤分样筛制备出7个单独包装的样品,背景样为5个规格、8个单独包装样品,每次使用后的制样工具和机器都清洗干净。为确保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过筛时要求土壤样品全部过筛,用四分法分取和称量装样,不仅每种样品加工装瓶或装袋时制样人员都有记录,而且制样的每个环节均有质量监督人员填写的检查验收记录,防止不同样品混淆。此外,省站还规定按2%的比例采集和加工现场密码平行样,以便有效地对制样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样品制备质量。

“详细调查势在必行,但应总结过去调查的经验和教训,寻求调查思路的转变。对于农田污染,应以周边或上游污染源以及农产品污染物检测为线索,针对可能疑似土壤污染的农田开展类似污染场地的高密度调查,确定污染状况后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盛达说。

不仅仅是需要更加完善的调查,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姚一萍在2015年两会上建议,健全完善耕地质量长期地位监测体系,进行耕地质量变化的预测和预报,对污染耕地进行修复和分类综合利用,探索受污染严重耕地修复工作。提高耕地质量的管理水平,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进耕地保护立法。尽快启动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重大专项研究。通过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使耕地的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国际经验

土壤污染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性大规模的土壤污染调查不仅为摸清中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统筹规划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更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但调查周期过于漫长,反而对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不利。一些部门会因迟迟没有“摸清家底”而实施懒政。

日本的土壤污染调查经验十分值得借鉴。在《土壤污染对策法》的保障下,日本政府会对受到污染的土地第一时间进行调查。特别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当有害物质使用特定设施废止时,应进行土壤调查,以确定土壤是否遭受污染;二是土壤中含有特定有害物质造成了土壤污染,且会影响人体健康者,土地所有人必须进行调查。这就保证了土壤污染的数据在不断更新、充实。

远观美国。据宋云介绍,美国污染场地的大致数量和修复治理清单都进行了公布,甚至“一块污染场地修复的环境保护规划中,包括了这地块的风险评价结果、修复目标、修复进度和环境监控信息等公众感兴趣的信息”。

据统计,美国大大小小的污染地块有29万~40万处,通过实行《超级基金法》和《国家优先控制名录》,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等级评估以及等级划分,确定优先解决顺序。美国列入“超级基金清单”的污染场地有1 664块。

最新的消息是,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透露,2006年中国启动土地污染立法工作,已经完成了起草任务,并正在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的“土十条”,目前在环保部已经走完了程序,下一步将提交国务院审议,预计“土十条”能在2015年年内出台。

按照环保部的目标,国家用6~7年的时间使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国土壤污染形势稳定向好,重点关注耕地和建设用地,特别是城市里的居住和商业用地。但完成这些,必须尽快摸清土壤污染物家底,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完善制度法规、标准,创新技术以及提升土壤环境检测监管的能力。

(文章以南方周末报《“不能说”的土壤普查秘密:是结论太恐怖,还是过程不科学?》为蓝本改编而成)

袁端端 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记者。

猜你喜欢

耕地重金属污染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重金属对膨润土膨胀性的影响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
ICP-AES、ICP-MS测定水中重金属的对比研究
再生水回灌中DOM对重金属迁移与保留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