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捍卫学术科研诚信的路径选择
——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为例

2015-02-12梁维卿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不端诚信学术期刊

梁维卿

1 前言

近年来,“科研诚信”问题,己成为全社会普遍热议的话题,其中对学术领域诚信缺失、学术不端行为层出等现象的讨论尤为激烈。

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强调: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构建良好学术风气,更是我国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特别提到了诚信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与推广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弘扬科学道德、打击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和构建我国科研诚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院士曾说,“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即是龙尾,也是龙头”。这句话精辟地指出:科技期刊既对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有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同时也是产出学术精品、遏制剽窃及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从而保证科研诚信的最后关隘。上述科技期刊承担的如许责任,同样也是体育学术期刊必须担负的职责。

目前,涉及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人员范围已相当广泛,具体到体育学术期刊中常见的表现多在作者一稿多投、学术造假(包括基金课题造假、引文造假等)、成果抄袭、剽窃等等。对于存在这些问题的文章,一经刊发,将造成难以挽回的社会影响,进而会误导读者及其他作者,给体育科学研究带来污名。

按照李晓宪编审对体育学术期刊的界定,体育学术期刊是按照一定的编辑方针进行组稿,刊登对体育学科领域问题的探讨、研究并形成成果的学术论文,且为连续、定期出版的读物,其每期形式基本相同,有固定的名称,用卷、期或年、月等顺序编号出版。[2]作为展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的窗口,体育学术期刊在推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促进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构建国家体育类学科创新支撑体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信息、网络空前发达的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学术期刊在引领、推动和繁荣学术研究,遏制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所有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人共同思考。

2 科研诚信与体育学术期刊

科研诚信,又称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是指在科研工作中,研究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恪守科学价值准则和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3]。西方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探讨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就已开始,大致经历了孕育期的“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科学史记载、萌发期的科学规范与职业伦理探讨、发展期的公共政策与科研诚信分析、成熟与国际化时期寻求综合防范及全球合作四个阶段[4]。对于科研诚信的研究发端于美国,“科研诚信”一词最早也由美国提出。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政府就积极推进科研伦理的体制化建设:组织对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的调研,围绕科研伦理中的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案、政策法规;设立美国卫生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总监察长办公室”等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和监督,并与大学、学会和专业团体广泛合作以开展研究诚信和伦理教育研究,解决调查活动中产生的相关法律问题。

国外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研究在地域范围上经历了从美国一国逐渐向世界各国扩展的过程。在研究概念上,经历了由“科学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到“科学不端行为”再到“研究或科研不端行为”的转变;在防范策略和手段方面,也实现了由初期单一的伦理道德软约束到中期单一的政策法规末端惩处,直至后期集成伦理、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技术、研究、教育和训练等手段综合防范的彻底转变[5]。这样的发展演变脉络对我国科研诚信的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我国对“科研诚信”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科研伦理方面。业界权威人士多主张从科学的社会契约关系角度探讨科研诚信建设问题,主张更多地借鉴国外经验,用好“同行评议”,加强信息公开,完善对科研成果的绩效审计[6]。认为研究者必须“具备并坚守由专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相关的)政府和公众所勾画的专业标准的品质”。不仅强调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意味着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7]。尽管国家从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6)、《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07)、《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2009)等,但我国的学术诚信并没有真正得到保障。对此,学者蒋美仕提出了“三个必须”理念:必须树立正确统一的诚信理念、必须建立权威的诚信保障体制、必须确立有效的诚信保证机制[8]。还有学者则将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行为,归结于学术诚信保障体制与现实情况的错位[9]。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科研诚信的探讨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作为政府主导的繁荣我国体育学术事业、传播与推广体育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体育科学技术系统中起中介与传播作用的重要环节。其在弘扬科学道德,打击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和构建我国科研诚信体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有关体育学术期刊在学术生态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容忍度及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也时常见诸报端。如武汉体育学院李爱群的《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对学术论文重合率容忍度的调查研究》、上海体育期刊社张业安的《生态视野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主体保障与环境优化》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操守和职业道德准则,也都属于科研诚信建设的大范畴。笔者认为,不论是在务虚的科研伦理、道德的宣扬方面,还是在切实可行的机制构建、专业化学术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思考,进一步明晰体育学术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积极探寻体育学术期刊捍卫学术科研诚信的可行路径,对于我国体育学术研究领域的诚信建设都是裨益良多的。

3 体育学术期刊捍卫学术科研诚信的路径分析

体育学术期刊既“对学术的发展方向有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同时也是产出学术精品,遏制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从而保证科研诚信的最后关隘”[10]。作为学术交流的阵地,体育学术期刊是学术思想交流碰撞的文化平台和话语空间,如何使体育学术期刊在当代——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更好地凸显其教育引导、把关监督、诚信评价、推广宣传等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引领、推动和繁荣学术研究发展,宣传、转换科研成果的作用,需要体育学术学术期刊的办刊人共同思考并践行。

3.1 宣扬倡导学术科研诚信理念,营造诚信体育学术环境

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而如果没有了诚信和道德底线,就会“破坏科学研究的秩序,就会影响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力,科学事业将无法向前发展。”[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1年公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强化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成果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作用,以期改善现有学术生态,创建良好诚信的学术环境[11]。这些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出台都提示我们,诚信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高度重视并着力提升的重要课题。

对于学术科研工作的从业者来说,“科研道德规范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须遵守的一套‘游戏规则’”[12],可以说,遵守科研诚信是参加“游戏”的必要前提。就体育科研领域而言,积极倡导和宣传科研诚信理念亦是不可或缺的。由于体育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特征明显,所以更容易参考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特别是一些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有些被研究者直接“全盘转接”,对于是否适用却不做周全考虑。还有的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络,将外文研究成果直接翻译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对成果中研究者的思维脉络、研究逻辑、方法选取等一无所知。这些,看似作者“花功夫”做了许多工作,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却有意或无意地触碰了科学研究的道德红线。有些,甚至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影响自己的学术声誉和个人信用。

因此,体育学术期刊作为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引领,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宣扬和倡导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诚信理念和要求。学术期刊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笔谈、业界专家约稿,将体育学术领域科研诚信问题谈深、谈透,以引起学界重视;利用封二三、补白等版面,转引转载、发布一些学术研究领域(体育)科研诚信准则、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反对学术不端行为,以为澄清我国体育学术研究环境,营造体育科研诚信氛围蓄力。

3.2 订制独立完善的评审机制,作好体育学术成果传播的“把关人”

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5W传播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传播过程。现代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正是在这一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术期刊作为学术领域研究成果传播与推广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既便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在弘扬科学道德,打击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和构建我国科研诚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针对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成果领域角色定位、主体作用的研究时常得见。有学者指出,学术期刊负有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责任,对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13]。而面对学术失范现象,科技学术期刊应当有更加鲜明的学术诚信责任。从社会责任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科技学术期刊在服务学术、服务社会、弘扬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应为重树学术诚信、建设良好学风而发挥重要作用[14]。还有研究者指出,学术期刊编辑要在选择、组构、传播、学术规范过程中充分发挥把关作用,保证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不断提高[15]。这些研究共同指向的焦点都在于学术期刊在传播学术成果过程中“把关人”“防火墙”作用的彰显。

具体到体育期刊而言,张业安的研究指出,“从长远意义上看,体育学术期刊的把关工作对于放大、积累体育优秀科研成果,剔除重复、劣质‘科研成果’,从而使得体育科技信息不断得以‘提纯’和‘复壮’,为后人利用先进的体育科研成果促进体育及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16]。由于办刊宗旨的不同,各家体育学术期刊都有自己对于选择刊发稿件的学术偏好。这保证了不同视角与品位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网络化背景下,许多体育期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在线投审稿系统,没有建设的也都实现了电子邮箱投稿。同时,各家编辑部也基本都开通使用CNKI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这些在技术手段上极大丰富了期刊编辑对稿件学术抄袭作伪的甄别,投稿人在线注册制,以及一些指标性评判手段的介入,提高了来稿的准入和诚信门槛,也将编辑从海量来稿逐一审阅的具体劳动中解脱出来。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认为,不论是传统的“三审”制,还是借鉴国外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各家期刊在具体的评审机制上尽管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保证筛选出适合各自品位的高水准稿件。订制独立完善的稿件评审机制,从源头上规范审稿制度,更有利于学术期刊甄选优质体育科研成果、发挥“把关人”作用。

3.3 建构体育学术期刊共同体诚信机制,保障发表体育学术研究成果的诚信品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发展目标、必须遵循的原则等,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我国学术研究事业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与世界的接轨,学术期刊、学术诚信的研究在当下以及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科研诚信诚如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所说“不取决于科学家个人的品德,而是受到科学体制化的制约”。科学家的活动只有受到“在其他任何领域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严格管制”,才能确保“不存在作弊”[17]。据此,笔者认为,应构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共同体诚信机制,以此确保从业者“无法作弊”。

众所周知,2011年初,我国17家入选“名刊工程”的综合性学报联合中国知网以CNKI数字平台为载体,破除“门户之见”,将同期出版期刊的文章以数字化重组的方式,推出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报》《文学学报》等十种一级学科专业期刊[18]。这种大破大立开创性的尝试,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中国知网在线检索不论是重组的一级学科专业刊还是入选的来源刊,其所刊载文章的下载率、引用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种“学术期刊共同体”抱团取暖带来的综合效应得到学界和期刊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与这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相比,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专业刊的属性更加明显,且具有期刊数量少、受众集中等特点,似乎更有利于办专业刊。然而,笔者要阐释的并不是专业刊的组建问题,而是藉此引发思考,可否参照专业刊的办刊思路,借助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共同体诚信机制。

(1)通过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研究会发出倡议,组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诚信联盟。对于投稿作者存在学术抄袭、造假、剽窃等不端行为的,先期进行书面警告;性质恶劣的,通过研究会qq群、微信群等渠道,内部公示,将其列入诚信“黑名单”。这样,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限制其研究成果在联盟学术期刊的发表,为净化我国体育学术诚信环境起到警示、告诫的作用。

(2)依托中国知网等数字出版平台,聚集广大体育学术研究参与者,包括研究者个体、高校、科研院所、学术传播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共同组建第三方独立机构——学术不端鉴定委员会。因为“他们都既有防范科研不端与保证学术诚信的权利忽视,又有相应的义务……是确保学术诚信的主体”[8]。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方力量,让所有热心关注学术期刊的群体都能参与其中,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

4 结语

信任、公平与责任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保障,而学术诚信则是科学研究及发展的基本保证。今天,“中国在世界上已名列被撤销论文数量较多的国家”。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信誉。[19]我国体育学术期刊作为展示国内体育科学研究最新成果的载体,在推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促进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以及构建国家体育类学科创新支撑体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信息、网络空前发达的时代,相信已很少有人怀疑纸本期刊必将为数字化期刊所取代这一前景。如何在网络化环境下更好地发挥体育学术期刊在引领、推动和繁荣学术研究,遏制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还需要所有体育学术期刊的办刊人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1] 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3-30(1).

[2] 李晓宪,邱剑荣,李晴慧,等.新中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5):3~23.

[3] 百度百科.科研诚信[EB/OL].http://baike.baidu.com/.

[4]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 蒋美仕.从职业伦理到科研诚信——科研不端行为的国外研究动态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99~105.

[6] 张萌.从科学的社会契约关系角度谈科研诚信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1):243~244.

[7] 曹南燕.科研伦理与科研诚信辨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762~1763.

[8] 蒋美仕.当下中国如何才能保证学术诚信[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770~1771.

[9] 张碧晖.学术诚信要靠体制保障[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761~1762.

[10] 易明芳.学术期刊在知识创新和评价中的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2):137~138.

[11] 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Z].2011.

[12] 李真真.当前我国科学道德建设中的“短板”[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767~1768.

[13] 姜朝晖.论学术生态视域下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1):148~151.

[14] 晁晓筠.科技学术期刊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1,23(4):286~287.

[15] 李伟,等.医学期刊编辑在预防学术不端中的辅助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53~255.

[16] 张业安,冉强辉.生态视野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质量建设的主体保障与环境优化[J].编辑学报,2014,26(2):110~113.

[17] 雷毅.科学殿堂里的人们——巴尔的摩事件的启示[N].科技日报,2000-8-10.

[18]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主页[EB/OL].http://www.sju.cnki.net/sju/default.aspx.

[19] 赵亚辉,任江华.两年高产70篇论文的背后[N].人民日报,2009-12-30(11).

[20] 科技部,教育部,等.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S].2009.

猜你喜欢

不端诚信学术期刊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