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探析
2015-02-12徐翠华蒋明杜凌飞
徐翠华、蒋明、杜凌飞
(南京市统计局,江苏南京 210019)
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探析
徐翠华、蒋明、杜凌飞
(南京市统计局,江苏南京 210019)
本文聚焦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江北新区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并从突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江北新区;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2015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这是南京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该区位于长江以北,是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总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现辖22个街镇,总面积约2451平方公里,占全市的37%。作为新时期国家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南京区域城市化的重大战略支点,江北新区肩负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打造产业高端、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成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新引擎的重任。站在新的起点,江北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也面临诸如区域竞合发展压力巨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城市功能偏弱等困难和挑战。
一、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站在新起点
1.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2014年,南京江北新区(不含八卦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5.3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7416元(按当年汇率折算15859美元),江北新区开始步入中等收入经济地区,但区域不均衡性有待改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5.6∶57.1∶37.3,符合工业化中后期农业比重小于10%、二产比重大于三产比重的规律,但产业结构仍是以重化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驱动结构,知识化、生态化、高端化的服务经济发展不足。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6.3%,已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发展动力由工业化驱动转向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双轮驱动。
2.发展承载力明显增强。江北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化学工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载体。高新、化工两大园区以占江北地区11.4%的土地,拥有江北地区30%的规上工业企业,创造江北地区34.9%的地区生产总值和56.7%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出口额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江北地区的55.8%和64%。园区内绿色化工、精细化工、汽车、生物医药、轨道交通、北斗通信等一批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产业集聚和竞争力逐步增强。浦口新城建设全面启动,推动江北地区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在更高层面上的整合拓展。
3.区位交通条件有了新改善。江北新区作为国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确定的唯一的重点开发区域,是苏南面向苏中、苏北和安徽、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同城化的核心区域,新的区位优势为江北地区的城乡发展、功能完善增添新的动力。纬七路过江隧道、宁天城际一期、地铁十号线、地铁三号线、江北大道、沿山大道、宁滁快速通道建成通车,纬三路过江隧道、宁和城际加快推进,江北地区交通条
件得到重大改善,已具备融入主城、同城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拥有新优势
1.从生态资源优势看,江北地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条件得天独厚,百里老山风景秀美,江河湿地自然天成,汤泉是全国首批“中国温泉之乡”,金牛湖是全市最大的人工湖泊,具有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功能,具备吸引高新科技研发机构、高端人才落户的环境支撑力。
2.从创新资源优势看,江北拥有南京紫金(浦口、高新)、紫金(六合中山)、紫金(化工园)等科创特区,高新区、化工园两大国家级园区和浦口大学集聚区等创新载体,产业基础良好,具有打造高新科技研发转化基地的较好基础。
3.从文化资源优势看,江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城墙遗址、点将台、浦口老火车站、六合城隍庙遗址、达摩、书法文化等人文资源众多,具备形成城市独特内涵,吸引集聚创新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能力。
4.从未来发展空间看,按照地域范围内单位面积产出的GDP总量水平进行比较,江南地区的地均产出是江北的2.4倍,主城区的地均产出达到10.22亿元/平方公里,是江北的16.5倍,鼓楼、秦淮两区更是达到17.5和15.0亿元/平方公里。而同期六合、浦口地均产出仅为0.60和0.66亿元/平方公里。因此从开发强度看,主城区地均产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长期看持续上升的空间狭小、难度加大,相比之下江北则拥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后发优势将逐步显现。
(三)面临新机遇
1.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看,作为拥江发展的江北新区,随着《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优化江北新区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布局、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江北城市功能和国际化水平,将发挥强大的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2.从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机遇看,江北新区作为国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为唯一“重点开发”区域,发展潜力大,具有引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新增长极的独特优势,为江北新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从上海自贸区建设机遇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虽然短期会带来一定的虹吸效应,但是长期看将产生服务贸易与投资、全方位开放等溢出效应,可带动江北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产业和临港产业的发展。
二、南京江北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区域竞合发展压力巨大。一是区域地位面临威胁。《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合肥纳入长三角城市,同时提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南京江北新区作为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门户地位受到巨大挑战。二是经济辐射能力不足。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看,目前江北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市的16.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市的12.5%。特别是对外开放经济指标更是江北发展的“短板”,出口额仅占全市的9%,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两者均仅占全市的0.8%。与南京都市圈以及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比较,江北经济总量相当于扬州的45%、镇江的50%、淮安的69%、合肥的32%。以江北目前经济体量来承担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的角色犹如“小马拉大车”。三是缺乏整体规划。江北地区历史上分属不同行政主体,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并不统一,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综合交通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统一布局,造成重大发展片区缺乏便捷联系,过江通道和干道缺乏,岸线、港口使用开发程度偏低,连接周边地区的整体交通不够发达。
2.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目前江北工业以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制造业为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量位居江北工业31个行业的首位,占江北工业总量三成以上。二是产业集聚度有待增强。江北地区现有国家级开发区2家、省级园区和市级园区各4家,各类工业集中区14家,园区之间有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现象,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特别是市、区一级的园区,大
多规模不大,产业层级不高,占用较多的环境容量和土地等资源。三是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三次产业看,江北的服务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37.3%,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行业占比近四成,而信息咨询、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明显偏小。
3.城市功能提升面临挑战。一是人才集聚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江北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弱,在人口的集聚尤其是高端人才集聚方面远不如江南主城区。江北地域面积占到全市的36.2%,而集聚的常住人口仅占全市的20.2%,集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市的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仅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5%。二是城市化水平偏低。江北新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达94.4%,而人口城市化率仅为66.3%,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非农化,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三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江北新区的科技教育、医疗服务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资源配套水平偏低。江北新区的卫生机构床位数仅占全市的12.8%,医疗卫生和教育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占江北GDP的比重仅为1.93%,低于全市2.18%的平均水平。四是资源要素约束增强。以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发展模式,使得江北地区的能源消耗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占到全市的一半以上;单位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为全市的3.1倍和2.8倍;单位国土面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别为全市的1.6倍和1.4倍。高污染、高排放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要达到同等的环境优度,江北需要付出更高的污染治理投入。
三、对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对策思考
1.突出创新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江北新区的产业基础好、创新资源丰富等优势,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一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以加快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在高新区、化工园区等平台基础上引进世界一流企业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室,鼓励和扶持相关的研发设计、人才资源、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标准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江北新区产业研究机构,重点打造总部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二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向研发型、智慧型乃至跨国型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三是强化创新合作对接。借鉴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经验和做法,积极争取与国家相关部委共建创新服务平台,支持设立国家级创新基地。引导企业与大学城高校通过合作研发、项目合伙、共建基地等形式加深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载体。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来江北新区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四是强化创新人才支撑。依托南京紫金(浦口、高新)、紫金(六合中山)、紫金(化工园)等科创特区,高新、化工两大园区和浦口大学集聚区等创新载体,建设紫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落实科技创新创业“科技九条”新政,把蕴藏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科技与人才资源转化为科技创新创业的现实力量,为新区发展提供创新驱动的引擎。
2.突出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江北新区资源禀赋,努力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重点对江北的化工、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器材、纺织服装、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不仅要依靠原有的优势,给予一定的规划和扶持引导,更应注重要素的提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轨道交通、北斗卫星、生物医药、江北软件、新材料、绿色化工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发展目标,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成,努力把江北打造成为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地。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发展研发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及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及外包、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立足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优化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深入挖掘江北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特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四是发展现代农
业。发挥江北农业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走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发展道路。
3.突出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调整“指挥棒”。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改变过去以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为中心的考核方法,对街镇(园区)按功能区要求实行严格的差别化考核,引领错位竞争、绿色发展。二是做好“加减法”。全力以赴做减法,以生态文明倒逼转方式、调结构,铁腕淘汰落后产能。全力以赴做加法,大力开展绿化造林,突出抓好生态防护林和城乡绿道网等建设。三是创建低碳生态示范区。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排污权交易管理系统,开展与排污权交易配套的监测体系建设,试点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4.突出民生为先,完善社会管理。一是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在人口红利逐渐弱化的背景下,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水平上,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二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突出产城融合,坚持从便民、利民角度“嵌入”配套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全方位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需要。三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全民参与社区发展重大决策的民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江北诚信中心”,大力推进新区“一网三库”等基本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设江北新区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5.突出统筹发展,提升功能品质。一是建设新城区。加强浦口新城、雄州新城建设,科学定位主导功能,形成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特色彰显的江北新区城市核心区。突出浦口、雄州、大厂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能级,提升江北新区独立的城市功能。二是建设新市镇。建设沿轨道节点的新市镇。沿轨道的桥林地区依托先进制造业提供生活配套;葛塘地区突出老工业区改造,提升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人居质量;金牛湖地区打造生态休闲宜居新区;高新区、化工园区域内盘城街道、泰山街道、沿江街道、大厂街道、长芦街道等片区加强生活配套功能建设。三是建设新乡村。按照自然布局和人文传统,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建设村庄,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在江北新区逐步形成“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的美丽乡村大格局。
6.突出区域协作,增强辐射带动力。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是江北新区增强极化效应,避免孤岛效应的必然选择。在江北新区内部,实施一体化战略,全面整合高新区、化工园、浦口区、六合区、浦口新城、八卦洲等重大功能板块各类资源,真正实现规划、建设、管理、政策统一,形成“一块牌子,统一规划,共享政策,统筹协调,分区运作”高效率的“江北模式”。对江北新区周边,进一步落实《宁镇扬同城化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强与都市圈城市在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与相邻滁州、扬州、马鞍山互动发展,提升至扬州、滁州、淮安等的通道建设等级和数量,增强江北新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南京市发改委.关于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总体方案,2014-06-16.
[2]徐劼,刘兴远等.苏南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江苏省统计局.2012-11-2.
(责任编辑:高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