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CT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2015-02-11江苏省徐州市肿瘤医院江苏徐州221005
倪 庆(江苏省徐州市肿瘤医院,江苏徐州221005)
探讨CT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倪庆
(江苏省徐州市肿瘤医院,江苏徐州221005)
医工人员对大型设备进行维修时,一定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并采用谨慎的工作方式,重点是维修过程中对故障的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思路。笔者对多年来进行CT维修时总结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同行有帮助,作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要掌握以下基本能力:在维修中非常熟悉设备的结构,知道各控制板以及部件的位置,应熟练掌握设备的故障代码,按照故障代码提示进入测试程序,熟悉控制板各监测点的位置和参数,随时进行测量。能够熟练操作设备,看懂厂商提供的图纸和说明书。
在进行GE CT的维修时,要特别关注log error信息提示,提示信息基本可以将故障定位,涵盖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种是主体设备的故障,另一种是计算机系统的故障。
1 主体设备故障分析,区分故障情况是硬件板卡问题还是软件引起的。
(1)开启设备的自检界面运行flash download,进行信息更新,更新过程中通过顺利,说明设备的通讯正常,反之则说明存在软件故障。软件故障可通过软件复位完成,打开CT设备的服务工具栏,点击系统复位键,选择”Scan Run”,观察数据扫描结果,提示中有没有软件复位成功,如果无效再进行硬件的重新启动,如果没有解决,说明该软件故障的根源还是在硬件。
(2)检查通讯故障,分析是通讯板还是网线问题,开机进入“shell”项,执行ping命令,来确定是否存在通讯问题。结合故障现象,利用诊断程序,针对怀疑的部件运行DAS tool、dialog程序等等。
2 高压发生器故障分析
需要关注的重点在几个方面:(1)高压线缆是否发生损坏;(2)操作前端失控;(3)球管曝光次数已到老化故障;(4)电压逆变器及电源模块故障。
判断故障情况所在可采用下列方法:
(1)现场观察法。大多数情况下CT机中的电源是独立的单元,出现问题机率较小,首先怀疑电缆是否破损;观察滑环和炭刷,是否出现大量炭粉、磨损严重的炭刷,如果有,可吸干净并清理滑环。
(2)软件参数测量。查阅中故障提示,根据log文件,判断故障位点,再运行诊断模式。在高压测试中运行逆变测试和短路测试,通过逆变器和逆变驱动程序可监测运行状况。将球管与连接的高压线缆分离,并将高压线缆浸入高压绝缘油里面,运行no load kV,判断加压后球管内部是否短路。把高压电缆从绝缘油中分离,运行no load kV,根据数值的高低可以判断线缆和油箱是否短路击穿。
3 故障实例分析
3.1故障描述:CT在工作时突然停机
故障分析:通过上述系统检测并调取信息提示,可知球管内部短路打火,打火情况会发生在球管套内或管芯内,如果打火发生在管芯内,就只能更换球管。当打火发生在管套内时,要将密封器件进行更换,用超声波清洁管套内部,重新抽真空以后注入高压绝缘油,可解决此类问题。
3.2故障描述:CT正常开机后不进行扫描
故障分析:根据信息描述为逆变电路中发生过流现象,依据CT的工作原理来分析原因。当设备曝光指令发出,kV控制板得到由机架送来的信号,由逆变模块实施变频处理,高压油箱升压,经高压电缆加载到球管。由此分析以上提到的各个组件都会引起过流,造成CT不能正常运行,通过分断测试就能逐项区分故障发生部位。
3.3故障描述:设备不预热且无法进行螺旋扫描
故障分析:依据信息提示锁定高压故障,供给部分异常。PDU柜监测,测量直流保险丝,监测逆变部件,逐项排查,更换故障元件。
3.4故障描述:设备扫描完毕后不能重建图像
故障分析:滑环、接收器以及碳刷等都有可能引起图像无法重建,进入维修软件开始自动检测,逐一排除,检查各部件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最后发现接收器故障,测量传输装置,用万用表测其阻值,与正常值范围有偏差,观察各段是否缺损,发现不相连处,可用焊锡焊接,注意焊接后的突起部分要磨平,全面系统检测,设备恢复正常使用。
4 维修小结
CT设备进行维修时要胆大心细,更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要做好平时的维护保养工作。延长球管寿命的最好方法,就是按时更换高压油,可大大减少管芯玻壳的破裂,提高管芯电性能和真空度,真空度下降后可采用训管的方法进行保养。常规保养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检测焦点位置、机架平衡检查、球管加热、数据采集系统放大增益检测、自动毫安校准、空气校准、准直器校准、探测器位置检测等。通过上述的维保措施,能够得到稳定的图像,使机器保持最佳性能,延长球管寿命。平日积极的对球管进行维保,发生球管故障的机率大大减少,降低了医院的设备运营成本,提高了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参考文献]
[1] 李伟,兰勇,罗学毛,等. CT球管日常保养与故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3):67.
收稿日期:2015-05-21
〔中图分类号〕TH7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2376(2015)09-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