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校读古医籍之用例
2015-02-11陈晓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陈晓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理论研究
以“小学”校读古医籍之用例
陈晓迪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校读是校书与读书的结合。书用校读,边校边读,在校正了讹误的同时,也对书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反过来,只有对书有比较准确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勘校其谬误。而校读古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小学”功底,没有“小学”功底,则无从读书,更无从校书。“小学”的知识如版本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金石学以及近代出土文物学等都在校读古医籍中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校读;校勘;读书;古医籍
“小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是与“大学”相对而言的,是读一切经、史、子、集的基础之学。狭义的“小学”是指童蒙训读的学问,即六书之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的知识。广义的“小学”则包括文字、音韵、训诂、金石、目录、版本等知识。“小学”一词见于《周礼》,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学分“大学”与“小学”,礼、乐、射、御为“大学”,书、数为“小学”,两者合称“六艺”[1]。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正式形成,并有《尔雅》、《广韵》为训诂、音韵之书。至明中叶,科举制度致使文人研习时文与制艺,而严重脱离了儿童读字书以习字的传统。清中叶,由于文化统制等原因,文人多转向对“小学”的研究,并发展出“朴学”,其内容则包括了文字、音韵、训诂、金石、目录、版本诸科。
校读是校书与读书的结合。所谓校书,是指参照同一古书的不同版本及其他有关资料将全书文字加以对比考察,进行考证真伪,辨明正误,厘定差异,并用注文的形式标出[2]。古籍因传承日久,时至今日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几类错误:1)简编亏替,衍、讹、倒、脱。2)文字形近,鱼鲁豕亥。3)古今音变,失其本义。4)各承师说,传本各异[3]。因此,阅读古籍,首先需要勘校原文之错误,扫清文字之障碍,观得古籍之原貌。其次,古籍距离现在的年代越来越久远,无论字形、字音还是字义,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通过今天所认识的文字来研读古书可能会产生诸多的歧义和困惑,所以今天的人更需要掌握读书的方法,正如孙德谦所言:“夫校书为古者专家之学,字句诚不可忽。然只在字句,读一书而不明此书之意旨,是必不能窥其大也。”[4]
书用校读,边校边读,在校正了讹误的同时,也对书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即观得古籍之原貌,方能理解其原义。反过来,只有对书有比较准确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勘校其谬误,即理解古籍之义理,方能求得其原貌。而校读古籍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小学”功底,没有“小学”功底,则无从读书,更无从校书。笔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简要举例论述。
1 版本学
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版本形成、流传及真伪优劣的学问。“校”之本义即不同版本文献的比对训读。同一部著作的不同版本、同一部著作相同版本的不同篇章或语段对某些相同或相似内容的记载会有差异,通过对比考证分析,可校其缪讹。
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言:“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血气已虚”。“尽”字当作“虚”字,此字之误也[5]。
新校正考全元起本此句为“血气已虚”,而非“血气已尽”,当以全元起本为是。因按底本“血气已尽”则人必亡故,无所谓后句之其病可下与不下,故“盡”字当为“虚”字之误。
2 文字学
文字学是研究文字起源、构造及演变的学问。文字是思维的工具,是记事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是人类所有学术的基础,可以说是一切文化的原始。从古至今,文字经历许多变迁,如古医籍中,借某一个音同或音近之字代替另一个字,即文字通假的现象非常频繁,若不辨文字通假,不明本字与借字,则无法读懂古书。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合夜至鸡鸣。”[5]
“台”、“始”通假。《说文解字》:“始:从女台声。”[7]于鬯辨识假借之字,借“台”为“始”,“始夜”、“黄昏”、“鸡鸣”都是指时间,“始夜至鸡鸣”可通,而“合夜至鸡鸣”无义。又因“合”、“台”形近,原文中误“台”为“合”。
3 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文字的声、韵、调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学问。它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8]。自隋陆法言《切韵》为界,字音有古音、今音之分。隋唐之前,即没有韵书之前为古音,隋唐之后,即有韵书之后为今音。而古音又有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之分。古医籍在行文中常常是用韵的,通过考证字音而辨别是否入韵,是校读古医籍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胡澍校读:“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5]
胡澍案:阴阳之徵兆也。本作阴阳之兆徵也。上三句,下、女、路为韵,(下,古读若户。《召南·采频》:宗室牖下,与女韵。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与处韵……)下二局,徵、始为韵。徵读如宫商角徵羽之徵。(文十年《左传》:秦伯伐晋,取北徵。《释文》:徵如字。三苍云:县属冯翊,音惩。一音,张里反。)解字[9]。
根据古籍用韵,胡澍先生考古音,上三句之“下”、“女”、“路”为韵,下二句之“兆”、“始”不为韵,若为“阴阳之兆徵”,则“徵”、“始”为韵。故原文当因“兆”、“徵”二字颠倒而失其韵。
4 训诂学
将古代的语言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10]。从古至今,字义是在不断变化的。且文字本身的字义又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分,胡朴安在《古书校读法》中讲到:“古人造字,一字一义,后人用字,展转假借。不知本义而读古书,每有笼统不分之弊;不知借义而读古书,每有望文生义之弊。”[11]这里的“借义”当指文字的引申义。另外,同一个名物,古今称谓也有所不同,如雅名、俗名、古名、今名等多有变化。古医籍中的医药名物繁多,尤当明了。如中药“紫草”为今名,在《尔雅》名“藐”,《广雅》名“茈”。“商陆”为今名,《广雅》名“马尾”,俗语“章柳根”[12]。
不明字义和名物则无法正确的理解古籍之真义。因此,需借助训诂之学,或求之于本书之训诂,或求之于传注中的训诂,或求之于其它。
如罗振玉校读孙星衍《问字堂集·释人篇》之:“人始孕曰腜,一月曰胚,三月曰胎,子未成形谓之包,儿生裹谓之胞,有发、臂、胫谓之子。”
罗振玉案:其文“囟有发”为句,“臂、胫在几上”为句。篆文作子,象子在褓中形。籀文作,象在几上形。均说字形,非说字义。孙星衍误以说字形为说字义,而断注中“有发、臂、胫”为句,殊不可通[13]。
原文中孙星衍对于“子”之训诂为“有发、臂、胫谓之子”是错误的。罗振玉考篆文和籀文“子”的写法,《说文解字》中所言并非训“子”之义,而是讲其字形如“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若以字形训字义,则造成对原义错误的理解。
5 金石学
金石学是研究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之著录和文字,对于校读中医古籍有重要的意义。金石碑刻是保存古文字的重要材料,当读古书遇义理不通或有疑惑之时,通过考证金石碑刻,了解字形的变迁、字体的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校读方法。
如罗振玉校读《释人篇》之:“足大指毛肉谓之胲,肉之覈谓之骨,骨耑谓之,首骨谓之顼,颅口断骨谓之齿,牡谓之牙。”
《说文解字》:“牙,牡齿也。”此当云“牡齿谓之牙”,脱“齿”字,当增。又“牡齿”不可通,《九经字样》作“壯齿”,段氏从之,良是。然段未有徵。
“牡齿”二字在文中不通,罗振玉通过考证碑版之刻法,发现碑版上常有写“爿”旁为“牜”旁的。故当为“壯齿”,如此则通。
据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从“爿”之字“爿”之省写,与日常书写中的形旁“牜”(牛)形近,故从“爿”之字多有讹作从“牛”者[14]。如东魏《公孙略墓志》中的“牆”字,魏《阳平王太妃李氏墓志》中的“狀”字,北魏《钦文姬辰墓志》和《邓文公下碑》中的“將”字,其“爿”旁皆作“牜”。可见,当读古书遇字形有疑惑时,可考虑是否能从碑别字中得到考证。
6 近代出土文物
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应用,从地下发掘了大量的甲骨文、竹简、木牍、帛书等古文字书写材料,如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足臂十一脉灸经》等等[15],这些都是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重要材料。
如陈增岳根据敦煌卷子校读“蔁陆”一药。《敦煌中医药全书》之“面膏方”中有“薰陆香”一药,其原文为“蔁陆”,校者认为原文脱“香”字,薰字讹为“蔁”,故改为“薰陆香”。
陈增岳按:此校不妥,检卷子原文作“蔁陆”,原文“蔁”系俗字,无非加上一草头而已,示其为草本植物,此于敦煌卷子中多见。章陆即商陆,商陆在《玉篇》作章陆,而薰陆香即乳香,两物本不相同,因此“蔁陆”并非“薰陆香”之讹脱[12]。
文中通过考证敦煌卷子,“蔁陆”二字无误。原文注中改其为“薰陆香”,两药相差甚远。因此,校读者不可轻易妄改,当广泛搜集多种资料,以考证之。
综上所述,“小学”是校读古医籍的基础之学,只有具备了深厚的“小学”功底,才能准确的勘校谬误,观得古籍之原貌,求得古籍之义理。因此,当不断地加强对“小学”的研究和学习,发挥“小学”之功能,提高对于古医籍校读的质量。
[1]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4:294.
[2]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9.
[3]段逸山.中医古籍校读法·绪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37.
[4]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M].上海:上海书店,1983:2.
[5]唐·王冰撰,宋·林亿新校正,范登脉校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30,49,201.
[6]清·于鬯.香草续校书·内经素问[M].北京:中华书局,1963:473.
[7]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60.
[8]王力.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M].北京:中华书局,2014:5.
[9]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一册·内经素问校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5.
[10]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
[11]胡朴安.胡朴安讲文献[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59.
[12]陈增岳.中近古医药文献训诂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7.
[13]罗振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14.
[14]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06.
[15]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09.
Some examples of emending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using the knowledge of“Xiao Xue”
CHEN Xiao-di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Corrections and revision exist side by side and play a part together.“Xiao Xue”is the foundation knowledge of Corrections and revision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The knowledge of“Xiao Xue”including Chinese philology,phonology,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epigraphy,unearthed relics have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t.
“Xiao Xue”;emendation;collate;reading;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R255.3
A
1673-9043(2015)03-0129-03
10.11656/j.issn.1673-9043.2015.03.01
陈晓迪(1983-),女,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201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