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多地被叫停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2015-02-11
“专车”多地被叫停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时事背景
2015年的第一周,沈阳、青岛、南京等城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出租车停运事件,在这场出租车停运风波中,司机们抱怨起了“老搭档”打车软件。
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诞生之初,颇受出租车司机的欢迎。由于打车软件的“补贴”让出租司机直接获益,使用软件又可以降低空驶率从而间接提高收入,打车软件与出租车行业曾有过一段美好的“蜜月期”。但自从2014年8月打车软件推出“专车”服务后,双方的关系却急转直下,“专车”抢占市场影响收入问题成为出租车司机抱怨的重点。
政府态度
继沈阳、南京、上海等多地叫停“专车”业务后,近日,北京也针对私家车通过“专车”软件提供出租车服务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日前,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开始严查机场、火车站和繁华商业街区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车辆,一旦被核实从事非法运营,提供服务的主体将收到2万元以内的罚单。
就在各种观点争论不休时,1月8日交通运输部表示,“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承担应尽责任。同时强调,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
在出租车司机与打车软件的纠葛中,交通运输部此举相当于间接承认“专车”服务合法,也意味着过去私家车挂靠“专车”服务平台,把“黑车”洗白的模式再也没有“擦边球”可打。
V言V评
自去年美国Uber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及滴滴、快的相继推出“专车”服务后,关于“专车”是否合法合规的争议就从未间断过。来看看微博上,小伙伴们的观点:
@滴滴打车:对于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专车”“黑白”与否,个人觉得有没有运营牌照不是关键。关键是价格是否透明,服务是否标准,司机信息是否透明。
@绵阳市龙宇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所谓的“专车”没有任何部门监管,安全系数和出事后的赔偿能和出租车比么?最近“黑车”出事故的还少么?
@Kelvin陈驰:开放出租车行业如何?现有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没有毛病可挑,创新企业绞尽脑汁躲猫猫,司机和群众对原有制度不满意,那为什么不改革?
@独自等待我:叫私家车挺好的,缓解出租车资源不足,但是这种行为动了出租车的奶酪,又赶上春节过年,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管理而不是一板子拍死。如果跑在路上的车都是满的,那每天路上的车不知道要少多少!
@肉唐僧: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这未必就是坏事。因为垄断被打破之后,出租车公司高昂的份儿钱必然难以为继。出租车司机收入的减少,可以从份子钱的下降中得到一定的补偿。而且因为用户有惯性,且并非所有人都会安装滴滴客户端,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出租车还是可以保住相当份额的,没必要搞得如丧考妣。
@心理学张侃:最近打车询问出租司机,个个都说,就是“黑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再问,滴滴等的“专车”算“黑车”吗?个个都说,租赁也是“黑车”,应该走另外的路,出来拉客就是“黑车”。再问,对份子钱有何看法?答曰,那,没办法。虽然只是出租行业,但是反映了人民的认识和意识。奈何?
@政务:继“专车”诱发部分城市出租车停运之后,一些地方相继将滴滴、快的“专车”按“黑车”查处,并予以处罚。诚然,一些“专车”缺乏营运资格和相关手续,有关部门不可坐视其打“擦边球”,但对于“专车”不能以禁代管,要改革出租车市准入制度,找到使“专车”“合情”又“合法”共赢之道。
@财经网:【部分地区对“专车”实施“黑车”式打击】主要原因有二:担心出租车司机不满,造成社会不稳定;行业改革将动出租车公司的奶酪,各种利益关系不好摆平。第一点主要是因为司机对“专车”带来的改革前景尚不了解;第二点顾虑,正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冲破的目标。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让“专车”服务撬动行业改革】“互联网专车”的好处有目共睹:有效缓解高峰时段“打车难”困境;从长远来讲,有利于减轻交通拥堵压力,缓解环境污染。应对创新,治理不能原地踏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冲破垄断利益的藩篱,解开保守观念的自缚,一定能踢好出行改革的临门一脚。
本刊观点
打车软件的问世,让出租车行业刚刚看见彩虹,却又迎来了飓风,谁都没想到,出租车和打车软件的“蜜月”结束得这么快。“专车”不能简单地跟“黑车”划等号,不能一棒子打死。从长远来看,出租车和“专车”,并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特别是在各自的定位上。出租车司机也不用急着敌视“专车”,多看看“专车”给这个市场带来的变化,多想想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或许开“专车”还是一些出租车司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