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弹英雄的30载“惊魂”爱情

2015-02-11晓蕊

现代妇女 2015年2期
关键词:炸弹妻子

晓蕊

烧炉子追到老婆,转业成了“修理工警察”

1956年,于尚清出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村。19岁入伍后,他成为出了名的修理能手。

1981年,25岁的于尚清回家乡探亲时,经人介绍认识了女工杜长君。于尚清对她颇有好感。

听说杜长君不会烧炉子,经常在深夜被冻醒,于尚清就每天骑着自行车,赶几十里路帮她生火炉,还耐心地教她。俩人一遍遍填柴、引火、放煤块,再弄灭了重来……经过多次努力,满身煤灰的于尚清终于开心地宣布:“你出师了!以后师傅不在身边,你也不会受冻了!”

不仅如此,他还从家中找来一块厚实的旧毯子,为杜长君做了一个“半自动”窗帘。如此一来,即使窗外冰天雪地,一回到炉火旺盛的单身宿舍,杜长君也能感受到无尽的暖意。而与房间里的气温同时提升的,还有她对于尚清的好感——尽管小伙子出身贫苦,又不会说甜言蜜语,却懂得用行动表达内心的爱!他还会唱歌、弹琴、拉二胡,甚至能把扫帚里的丝抽出来编成小花篮送给她……

经过一年多的鸿雁传书,1983春天,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

1999年,43岁的于尚清转业到了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成了治安大队的民警。转业后,于尚清干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鼓动杜长君辞职回家,只因不愿意看到妻子的老同事被下岗分流。他说:“老婆,人家生活困难,比咱更需要这份工作。”虽然颇感委屈,但杜长君还是主动申请下了岗。

于尚清夫妇生活的小区有600多户居民,他们中不知道居委会主任的人很多,但不知道老于的人却极少。原因是,他凭借一手精湛的修理绝活,很快成为小区里的“万能修理工”,只要一个电话,于尚清马上就到,而且“手到病除”。

连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于尚清也乐于施出援手。2001年,低保户张某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没钱缴纳学费,四处借钱无果。于尚清便借给张某1万元钱。而张某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这笔钱仍然没有还上。

2002年8月,外来务工人员田有富在扫大街时被车撞倒,肇事司机逃逸。于尚清当即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并拿出8000元钱替他交了手术费。

当年,儿子于嘉高考失利,带着对父亲的崇拜参了军。

负伤百处不畏惧,哄好妻子去拆弹

2003年9月1日,位于齐齐哈尔市闹市区的某酒店发现了一枚自制炸弹。市里并没有拆弹专家,但炸弹即将爆炸,时间已经等不及了!

当过工兵的于尚清冲了上去,没有防爆装置,只戴了一顶安全帽。走近一看,老于不免一阵忐忑,他根本没见识过这种自制炸弹,更不懂怎么拆。他咬着牙,用手钳小心翼翼地拆除一根根连接线……3分钟后,冷汗直冒的于尚清用颤抖着的声音向领导报喜:“拆完了!”

中午,于尚清和同事们刚进饭馆,打算庆祝一下,又接到指挥中心的电话:这家酒店发现了第2颗定时炸弹!顾不上吃饭,于尚清又一次赶到了现场。

这一次,于尚清忍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老伴啊,今后无论怎样,你和孩子都好好地活着!我这些年只为工作和别人家的事情忙碌,忽视了对你们的关爱,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就这样,拆了一颗,又发现一颗,一天时间,于尚清拆除了10颗自制炸弹!如果这些炸弹同时爆炸,加上煤气管道的威力,后果不堪设想!

直到深夜12点,劫后余生的于尚清才回到家。一天内几经生死的他怎么也睡不着,大半夜里浇起了花,拖起了地,甚至还要为妻子刷鞋……杜长君惊讶不已。当听完老于的讲述,她顿时吓得大哭起来:“你不要命啦!万一有个好歹,让我和于嘉怎么活?!”

然而,生死考验尚未结束。凌晨1点半,于尚清的电话又响了,市局通知他再赶赴该酒店,因为又发现了第11颗定时炸弹!于尚清穿衣起床,却被妻子拽住了,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老于,你别去了,成吗?”“那怎么行,我不去没人会拆,要出大事的!”一边说着,于尚清已经夺门而去。

这次,他给儿子打了一个电话:“我要去办一件公事,完事以后告诉你。不管有没有事,明天6点你跟领导请假,回来看看我。”当时于嘉在离家100多公里的部队农场当兵。父亲说到这里就挂线了,电话的另一头,于嘉哭了。

好运没能延续到最后,于尚清在移除最后一枚炸弹时发生了爆炸,全身被炸伤100多处,整个右手掌被炸裂,食指被炸飞,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

经抢救,于尚清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的病,而且100多片炸弹和玻璃碎片只能残留在体内,取出便可能有生命危险。

不久后,齐齐哈尔市公安局组建防爆支队,考虑到于尚清有经验,而且这份工作相对清闲,领导就把身体不便的他调入特警队担任防爆专家。

不料,当于尚清把这个“喜讯”告诉给妻子时,杜长君的脸马上黑了下来:“你都成残疾人了,还让你去,太不公平了!”于尚清沉思了一会儿,说:“谁不想远离危险?可我是全局唯一有拆弹经验的人,只要还没残到不能干,就应该干下去!以一人的危险,换得众人的安全,也值了!”

杜长君不依:“你要是非干不可,那我们就先办离婚!”丢下一句狠话,杜长君不再理他。

于尚清知道,老伴是一个善良的人,就决定进行“宣传感化”。渐渐地,杜长君想开了:“你去也行,答应我,只打有准备的仗,没有把握的千万别蛮干。你要是哪天没有活着回来,我就陪你走……”于尚清拥住妻子,也红了眼眶,但他还是调侃地说:“放心吧,我120岁时才有下一个坎。”

英雄丈夫远逝,她让儿子续写“拆弹传奇”

2004年,公安部授予于尚清“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称号,2005年,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7年,于尚清的身体疼痛开始加重。自从4年前拆弹受伤后,由于弹片和玻璃碎片分散在他的眼底、四肢、膀胱等内脏和神经中,他只能靠吃止痛片来缓解疼痛。于嘉说:“父亲在疼痛严重时,四肢不受控制地使劲往桌子上摔,晚上更是疼得整夜睡不着觉。”不过,这些连要好的同事都不知道。

“一提起看病,他就不愿意。”杜长君说,“他不好意思找领导报销医药费,疼得实在厉害,就自己偷偷吃止疼片。50多块钱的止疼片,正常功效是6个小时,对他来说,两个小时都挺不过去。”

有时,于尚清坐下,就会发现腿上鼓起一个“小包”,拨几下,一片碎玻璃碴子就掉下来。对此,他只是涂抹点消炎药了事。杜长君已经记不清用了多少擦拭伤口的棉签。在家时,于尚清每次疼痛,杜长君就给他按摩,有时候,于尚清也会乱发脾气,杜长君只能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于嘉也无数次地想象,他去接父亲退休的场景:“到那一天,全家人就再也不用为他的安危担心了。”

2008年,电影《千钧一发》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奖,影片中的人物原型于尚清与妻子杜长君受邀走上红毯。然而,荣耀的背后,于尚清夫妇正承受煎熬,他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定。

上海某知名医院曾提出,愿意为于尚清免费治疗,但由于碎片的位置,“取出碎片,人可能在手术台上就没了;不取,可能再活10年”。于尚清夫妇没有赌,他们选择了回家。

2010年10月底,于尚清的腰椎疼得无法走路,检查发现,他的5节腰椎已发生移位,必须做手术!11月,医生用4根钢钉将他的腰椎固定住。

由于长年服药,2013年5月,于尚清出现呕血、便血症状,2014年8月,于尚清在多名同事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于尚清的病情明显好转,他对妻子说:“要在退休后开一家汽修铺,免费修车,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关爱。”

谁也没想到,老于的情况会急转直下。由于每天透析,他的脊椎、肾、肺以及神经全部紊乱了。“但再疼,他都忍着。”同事说,在单位从来没听于尚清喊过疼,直到老于住院后,同事们从他的办公桌里收拾出了一鞋盒的止疼片,这才知道他是怎么挨过了这11年。尽管如此,这些年来于尚清仍屡屡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30余次参加排爆,他自己挖掘排除的各种炸弹,以及日伪时期遗留的手雷、炮弹、毒气弹等,就多达2000多枚!

来北京两个多月,杜长君苍老了不少,用手捋一下,一缕白发就掉了下来。10月27日,于尚清病危后,她时刻盯着监测器,生怕自己一个不留神,丈夫就走了。她不敢闭眼,实在挺不住了,便在旁边病床“偎”一会儿。“只要他能活,哪怕是植物人我也愿意照顾。”她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哭腔,脸上布满泪水。

2014年11月6日晚,拆弹英雄于尚清永远地闭上眼睛,终年58岁。

接受记者采访时,于嘉母子刚在东北家乡举行完葬礼。杜长君表示,虽然老于去世了,但只要组织和群众需要,她不会阻挠儿子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名拆弹专家!于嘉复员后也当上了警察,并一直希望,能够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责编  冰蓝)

猜你喜欢

炸弹妻子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开心炸弹
女儿要富养 妻子要暖养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开心炸弹
最应该富养的,不是孩子是妻子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