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中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2015-02-10张小燕
摘 要:地图的应用是高考地理复习中有效且必须的工具之一,但学生在读图用图能力上确实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从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和用图能力作如下探讨总结,希望对学生地图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地理;读图方法;绘图能力;用图能力
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高中地理教学最直观的教学媒体。巴朗斯基教授曾说过:“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了解的语言。”的确,地图具有语言和文字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地图教学之难也是大部分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主要的问题是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差,对地图无从下手。笔者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着重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
1.明确读图任务,快速切入主题
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对于地图一些基本的读图方法和原则都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面对一些复杂的区域图或者是专题图时,由于里面的信息量大,图层叠加多,学生深感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任务意识不强,不管图有多难多复杂,它要表述的信息是完整的,我们应根据题目或材料的提示去读,定能找出我们所要的信息。如下题:
(前面部分材料省略)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图1),其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全村、村中心及村周边,读图完成9题。
9.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D.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正确选项:C
上题表示全村、村中心及村周边的空心化趋势,根据题目的描述回到图中找答案,如A选项,在图1中锁定b线,看b线在M点后的变化,显然不符,A选项错。如D选项,锁定a线,可知a线在P—R—T段都是负数,即都在减少,直到T为零,说明T过后又开始增加,即开始增加之前(T点)达到最少,所以D选项错。同理,P点之后开始为负数,说明到P点时达最大,C选项正确。有些学生看到此图时,不解题意,花费大量时间把三个地方的变化趋势一一找出,然后再看选项,面对解读出的这么多信息,又得依据选项再读一次图,事倍功半。所以,读图时的任务意识很重要。
2.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读图方法
高考复习中涉及各种类型的专题图,如等值线图、光照图、地形图、气候图、洋流图、人口统计图、农业分布图、工业分布图等,不同类型图的读图方法各不相同。对同一种图让学生熟练掌握一到两种方法,如等值线图,我特别强调“辅助线法”,简单实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学生可以多介绍如“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或“高高低低”等方法,但绝不强求。某一实用方法应讲深讲透,如三角统计图的读图方法,我归纳三句话:取小值、每个夹角为120°、三者数据和为100%。如图2:
取小值:为求得A点在0-14周岁的比重,过A点作平行于三角形另两边的平行线交于0-14周岁这一边,见图2中a线和虚线,得两个数值,约为25%和95%,取25%这一最小值。
每个夹角为120°:a线确定后,作交于15-64周岁的c线和交于65周岁以上的b线,三线夹角各为120°。
三者数据和为100%:如照前两步操作,三个交点的结果相加在100%左右。为确保万无一失,此步骤进行验证。
由于三角统计图应用范围广,学生如能正确掌握此方法,不管其间要素如何改变,都能应对自如,屡试不爽。
3.构建立体模型,变抽象为具体
有些地图是立体的,可能还是运动型的,但放在纸上都是平面静态的,需要学生自己想象是立体的动态的,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面对这些深感无力,找不到突破口。作为教师,有可能的话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太阳视运动图(如图3),我制作一个柚子模型。
构图:把柚子从头到尾一分为二,里面果肉掏空,切面当地平面,拱起的表皮当天穹。在表皮相应部位标出东西南北,把南北连线,表示12时太阳的位置。在线中间标上上中天,并画上三条弧线(分别是从东南到正南或正北)到西南;从正东到正南(或正北)到正西;从东北到正南(或正北)到西北,表示不同季节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迹。让学生观察,再同视运动图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并理解这类图,做起题目来得心应手多了,加上是模型演示,遗忘率特别低。同往届学生相比,这届学生在这一图的学习效率上明显上升一大截。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怕地理是因为地理难学,难学是因为地图多且繁,若能教给学生在地图学习上更直接更实用的方法,相信地理将不再是老大难。
二、绘图、填图能力的培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一言堂”很难让学生有学习地理的兴趣。而学生主动的积极参与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中国地理的复习上,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化被动为主动。如中国政区和中国地形这章节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空间。具体分几步,第一步,发给学生一张中国政区的空白图,让学生先在里面填图,熟悉中国政区。第二步,在学生对中国政区较熟悉的情况下,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纸,让学生自己描摹中国政区图,所谓看图千遍不如动手一遍,学生自己描绘政区图,对每个政区的形状及位置更进一步记忆。中国政区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底图,掌握与否决定将来学习的难易和成效。第三步,铅笔描绘山脉,为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分散在几节课完成,循序渐进,化繁为简。主要山脉的绘制过程分成几组,第一组是三级阶梯分界山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二组是水系分界山脉(秦岭、南岭、巴颜喀拉山);第三组是东—西向山脉(天山、阴山);第四组是东北—西南向山脉(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第五组是其他山脉(阿尔泰山、大巴山、贺兰山、六盘山、喜马拉雅山)。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正确指导,如横断山脉在金沙江西侧,巫山在渝与鄂及长江三者交叉点上呈东北—西南向,天山在乌鲁木齐以南呈主东西向。为达到尽量准确无误,教师通过多媒体同步展示给予学生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边画边记,对于整个中国地理的骨架部分有了深切认识,为以后的定位和气候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四步,大致标出23°26'N、30°N、34°N、40°N、120°E、105°E、90°E。
尽管学生绘制出的图不尽完美,但过程最重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主动学习,不是被动的听,主动参与的过程就是强化记忆的最好办法。如此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到了中国气候和中国分区这两块的学习上,学生在区域定位和认知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三、用图能力的培养
1.养成看图的习惯,多看多想,掌握地理规律性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种发现:到了高三下学期,地理学得好的学生地图册都是破破烂烂的,地理学不好的学生地图册都是完好如新的。地图册的使用频率与成绩好坏存在正相关。善于用地图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很多问题,不善于用地图的学生地理知识往往较欠缺,因果不分,记忆零乱。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图,多看多想,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如,在上述绘制的中国山脉图中,从降水角度看,祁连山东南、长白山东侧、武夷山东侧、台湾山脉东部降水都多于西(南)部,这是这些区域的共同特征,由这一现象推出其原因,找到地理规律所在,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立足地图,扩展延伸,培养地理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同一地图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如30°N,经过中国的长江中下游,由此往西经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到北美的密西西比河河口,全线不管是气候特征、河流水文、植被或人文经济都大不相同,学生在观察图的同时,脑海中也迅速收集这些区域的相关信息,如此反复,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又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增加了对地图的驾驭应用能力,也促进地理思维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小燕,女,1980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