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5-02-10黄诗恭
黄诗恭
摘 要: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教育工程。
关键词:历史;创造性思维;培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我把自己的经验体会和向同行们学习等的一些做法,介绍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是否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关系到创造性思维教育的实施和实效。我在以前实际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念淡薄,只是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与个性心理特征,导致了前面所谈到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在特定的情境下,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学生的认知是主体的“建造”知识的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认知活动的结果,而教师事先没有规定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只提供给学生一个有序的、整体的概念,让学生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建构知识,从而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材、教学设施、教师等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新教育观念,牢固地树立创造性思维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迫切感,积极地推行创造性思维教育。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原理认为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授予学生以“渔”,即学习和研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主要讲思想、讲观点、讲方法,而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应把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当然这种传授不是纯理论的传授,而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通过典型例子的示范和训练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授。我在讲课过程中就把刘宗绪先生对历史问题的评价标准介绍给学生:生产力标准、实践检验的标准、微观宏观相结合的境界、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境界看待历史。有这些标准来分析“西进运动”“殖民主义”,就清楚得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应加强对史学新观点、新动态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高起点上认识和研习历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展民主教学,创造创新意识的积极环境
学生的学习具有顺序性、阶段性、选择性、主观能动作用,还受到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因此教学必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需塑造一个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教育环境,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得到平等的尊重,在宽松氛围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加强民主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于是学生神情激昂,每每都能发表独立的、创新的见解。民主教学的目的与效果不在于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掌握某一历史结论,而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种历史思维和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结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并存;可以是正确,也可以是错误的;还可以是标新立异的。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简单地喝斥或批驳,其实这些思维正是学生撞开创新大门的金钥匙。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
1.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我在教学工作中常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和提醒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求知欲,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闪耀,启动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我想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此。
2.激发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层次递进
我在讲岳飞抗金的内容时,当有的学生提出:“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我并没有回避,更没有简单地回答,而是从介绍对“民族英雄”的理解入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在讲授“人民解放战争大决战前夜”这一内容时,让学生以我军高级指挥官的角色来谈一谈:战略决战的首战究竟应选择在什么地方好呢,是东北,是华北,还是华东。接着,让学生继续讨论:首战放在东北,即突破口选在哪里呢?是长春,还是锦州?这样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融入历史事件中去观察思考,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4.鼓励和启发学生大胆设疑和质疑
我在讲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时,有的学生对教材只提到“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运动失败了。”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分析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这说明该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认识,我便适时地给予提出,让他把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时代背景、组织形式、性质、纲领口号等方面对照归纳,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认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能融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就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钱磊.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D].云南师范大学,2007.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