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02-10袁星琼
袁星琼
摘 要:语文阅读材料广泛,文质兼美,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德育渗透时仍然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讲究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会达到阅读教学与德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从语文阅读教学具体建议中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一种手段。“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材编写建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阅读材料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加上阅读材料文质兼美、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等,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说理,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意味着,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各种问题:(1)德育重说教,轻感悟。很多时候,教师在学生并没有完成文本体验就早早说出了作者写作意图,然后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为了让学生能明白,便滔滔不绝,反复强调。其实,此时学生早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德育效果。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学生只有借助文字,深入文本体验,透过形象或意象,才能获得情感、意志、情操、意向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2)孤立地谈德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堂语文阅读课上的德育渗透就可以使之形成道德观念。因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思想起伏不定,容易周而复始,这就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反复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思想道德理念。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注意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常常抱怨学生,曾经自己教过这个道理,才过几天却又不做出。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德育渗透要潜移默化,讲究艺术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性,决定了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只能潜移默化地渗透,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德育渗透也要讲究艺术,否则,一堂阅读课可能就变成枯燥的说理课,最终不仅收不到德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这一堂课的讨厌,影响以后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实现,还可以通过课堂导入、创造背景介绍、意象或者人物形象分析等方式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教无定法,在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时,结合文本、学情、教师自身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和途径,艺术地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即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选文的教学,由于节选的剧本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对白引人入胜,故事结局出人意料,所以,学生阅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在书本上认真地做着笔记。当进入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和收获时,教室里热火朝天,大家纷纷交流自己的收获,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体验文本、小组交流与合作、班级展示等环节,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与学习。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填鸭式教学或是教师的一言堂。
3.让现实生活成为德育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阅读中的德育渗透不空洞、具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为己所用,就要将现实生活变成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活水。生活中的小事就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写了一首首爱的赞歌。学生在这节阅读课上学会了关爱与感恩,当天回去都以各种形式来感恩父母、亲人。现实生活不仅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情感体验和直接经验,而且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德育在这片“活水”中不仅汲取了感性认识,同时也为之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约束。
编辑 薄跃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