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升数学学习力的案例研究
2015-02-10简开伦
简开伦
摘 要:学习力的概念被引入教育是近期的事。因为没有准确的定义,目前大部分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通过案例来阐述情境创设对于提升学习力的意义。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学习力;提升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人的认知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学习力提升的切入点。下面就列举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习力的做法和心得。
一、情境中有效设疑,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中创设带有悬念的情境,能够触发学生想揭秘问题答案的动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打碎成如图的所示三块(图略):
问:若到玻璃店配制完全一样的玻璃,三块都带去吗?如果只拿一块去可以吗?拿哪一块合适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
1.学生动手操作。已知两个角和一条线段,以这两个角为内角,以这条线段为这两个角的夹边,画一个三角形(各组确定两角大小,已知线段长度)。
2.分组讨论。把自己画的三角形与组内其他成员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本组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通过讨论、动手操作实践,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逐步掌握方法和技巧、开发了潜能、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疑”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情境中有效应用,能够提升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堂一般通过“数学建模”的思想实现数学的应用。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应用的全过程,通过情境设计,提倡“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问题情境:在△ABC中,AB=AC,但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内容。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使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学习判定定理。接着引导学生通过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如此创设问题,可以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心地投入探索问题的答案中。经学生努力探索后,教师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因此,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训练能够大大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能够锻造学习的毅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展的数学,锻炼其学习的毅力。
例如,当教学“优选方案”中的函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要去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既巩固了两个变量间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数学教学情景生活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毅力。
四、情境中实践,探究中交流,能够发展学习的创造力
数学实践情境的创设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堂活动。它是通过抓住一个特定的“问题”入手,让学习者围绕这一“问题”讨论、分析、推理、概括,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案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几何“四边形”这一章教学中,平行四边形和矩形在某些方面有相同和相似之处,学生知道菱形与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联想考虑它们在某些方面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例如,在教学“圆的对称性”这一节教学中,要使学生探索垂径定理的结论,即圆中一条直径垂直于一条弦,有哪些主要的相等关系呢?可通过动画课件将圆沿着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进行对折,在动画中让学生思考问题。
总之,教师在全面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睿智,设计富有生活气息、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编辑 李 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