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探讨
2015-02-10薄明军王淑平
薄明军 王淑平
摘要:《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要面向经济建设,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实行教学改革,打破模式化,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点、线、网”教学模式 双师型教师 实验室 实训场所 实训基地 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实践动手能力
建筑结构是工程建筑中的支撑体系、受力体系和传力体系,是建筑物的骨架结构,可以说:没有建筑结构就没有建筑物。《建筑结构》课程是土建工程中一门主要学科,“是解决结构安全与经济这一矛盾的钥匙”。其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结合具体问题变化性大,构造要求多,计算与“三大力学”紧密联系,同时又涉及到施工技术及建筑物设计方面的知识,最后运用建筑制图原理绘制施工图,表达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结构及基本构件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构造知识,熟悉和运用相应的结构设计规范,为从事施工和结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事《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二十余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熟练而且学生又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与各位同行共商探讨,意为抛砖引玉,充实自己。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采用“点、线、网”的教学模式
《建筑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心问题是四种基本受力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是基本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的核心问题,而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前后联系,采用一种程序式教学方法,形成“点、线、网”的流程体系,课程重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点”,是指以“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为核心,引出包括双筋矩形截面、T形截面在内的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这根“线”,以“线”牵动包括受弯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偏心受拉、偏心受压、受扭构件在内的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的网络体系,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基本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内容,均可用“图、式、适、设、构”五个字来概括。“图”指应力图形,“式”指基本计算公式,“适”指基本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设”指截面设计及承载力复核,“构”指构造要求。其共性即在适当的简化条件之后,绘制计算应力图形、推导计算公式、确定公式的适用范围——“适筋构件”,从而找出超筋、少筋与适筋的界限,确定公式的适用条件、了解了截面设计及承载力复核的任务和已知条件,便可利用公式,在适用范围内,按统一模式:аs→ξ→X→Αs对构件进行截面设计、按ρ→ξ→X→Mu(Nu)对构件进行承载力复核。
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乐于接受。抓住了基本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的共同点,以点带面,只要掌握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其他不同的截面形式、不同受力条件的构件承载力计算便会迎刃而解,抓住了纲,纲举则目张。
2 “心理学”在《建筑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教学中,学生感觉符号多,公式多,计算繁琐,加之名目繁多的构造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因而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动态,按学生心理活动组织教学,似春雨润物,适时适量地把知识播种到学生心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一项责任就是“育人”。比如穿插讲一些往届毕业学生的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施工中的简单实例,或因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及预防措施等,结合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且有时候引入一些小故事,比如沙子与珍珠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若要自己卓然出众,那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这努力中要有幸福的黑面包,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有认真的习惯,要有明确的规划,要有科学的方法,拥有这些你才会成为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每次讲到这类的小故事,学生们都频频点头,我相信,这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了,并会逐渐发芽、开花、结果,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建筑结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畢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运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目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针对我们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工程、建设部门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监理、资料整编等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密切结合起来,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3.1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开展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
我校专业课教师,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之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工作认真,理论基础扎实,但接触实际工作较少。近年来,院领导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实践进修的机会,鼓励大家到设计部门或工程单位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大家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另外,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师资结构。同时,淡化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2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3.2.1 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技术人员,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教学工作。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职责、任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要求,听取他们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利于我们了解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以市场需求调节教学安排,以实际、实用、实践、实训、实效为特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践教学环节等,即面向社会需要和社会实际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
3.2.2 教师在讲课中,不应受教材框框的约束。实践证明,按教材复制、照搬注入式教学效果不好。要适应市场需求,打破学科性的束缚,以应用为主旨,精选教学内容,整合课程,必要时结合实际编写实用性强、高质量、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补充教材,打破模式化。
3.2.3 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联系附近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实习,实现“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毕业实践”两次认识反复,使能力在实践→理论的反复中得以培养、形成和提高。
3.2.4 建立校内实训场所。应学院大力支持,我系建立了结构模型实训室、水工建筑物仿真模型室、室外施工实训场所、施工现场录像资料、专家讲课资料等等,为建筑结构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的教学程序是:先参观仿真实训室,由此提出问题,回到教室讲解,讲解过程结合多媒体课件、工程施工录像、教学模型等,图文并茂、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让学生在室外实习场所,亲自动手把自己设计的结构图做成模型,并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附近建筑工地参观、实习,提供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校企距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对接。
总之,《建筑结构》的教学需要改革,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培养他们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各方面能力,注重实效,达到使学生“会施工、懂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功学、古艳玲主编,王淑平副主编.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M].黄河水利出版社.
[2]彭明,王建伟.建筑结构[M].黄河水利出版社.
[3]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2000年1月17日.
作者简介:
薄明军(197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现在内蒙古机电学院任教,副教授。
王淑平(1963-),山西运城人,现在内蒙古机电学院任教,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