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
2015-02-10寇恩华刘源
寇恩华 刘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企业在管理体制建设和对外交流合作上与西方企业越来越相似。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不仅要积极调整自身发展结构,实现盈利目标,更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就现阶段我国企业如何更好地落实其社会责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人本管理 意识 建议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商业欺诈问题等的陆续出现,人们开始普遍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并要求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直接关系到股东、员工、客户、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妥善解决。而要想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我们首先要明确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主要因素,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其社会责任更好地落实。本文站在企业内部管理视角,就如何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1 转变观念,提高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从整体来看,企业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必然会推动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其经营发展目标的尽早实现;另一方面,反过来,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企业要想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就必须明确其在整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并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但反观我国企业,一些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位,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看到长远利益。企业管理者片面认为社会责任行为会加重其经营负担,而没有看到社会责任背后的巨大社会回报,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一些企业以自身力量不足为理由,认为履行社会责任是大企业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要想加强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就要引导企业转变理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企业只有明确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仅要做一个合格的“经济人”,还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社会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盈利目标,提升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首先,企业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正当经营,合法盈利。其次,企业应该根据其规模、行业性质、经济实力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再次,企业应该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发展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企业还应以一种积极负责的外部形象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中,增加其声誉,促进其长效发展。
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缺乏明确可靠的法律依据,直接影响了其社会责任的建设成效。法律是保障国家、社会、人民利益的最有力手段。因此,企业必须理清其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明确其社会责任,并通过自身行动积极回报社会,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西方国家很早就制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成效显著。如美国政府于20世纪20年代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将企业的社会責任纳入“公司目的”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虽然进步显著,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仅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但缺乏详细说明,操作性差。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其经营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有机统一起来。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可以逐步制定和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信息披露程序,强制上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便为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国家还应坚持公平原则,将企业社会责任及具体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那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并作出一定成绩的企业,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给予奖励,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另外,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国家必须使各项法律条文明确具体,保证其可操作性。
3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此外,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逐步完善其治理结构,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关系与实现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协商统合。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快董事会与经理层的职权分立,充分发挥二者的牵制作用,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一方面,两职分离可以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内部监督功能,有效约束总经理的管理行为,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利于经理层管理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另外,企业还应该将董事会最高决策者与经理层的最高执行者的职责分开,建立健全相关制衡机制,使二者相互监督,保证其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3.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会是企业为保障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挥中小股东在经营发展中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替代形式。独立董事会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与纠纷,又可以有效减低企业的治理监督成本,提升其决策效率。实践证明,独立董事会制度可以有效地改善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环境,保证其经济决策的正确性。独立董事会制度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制定各阶段的责任目标,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无法有效履行其社会责任。究其原因,主要是独立董事会的独立程度低,在董事会选任和薪酬福利制度建立上缺乏自主权。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逐步完善独立董事会制度,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①从独立董事的产生-选聘机制确立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为保证独立董事会形式和实质上的双重独立,企业应该积极满足独立董事会的独立性需求,给予其一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在强化监督的同时保证董事会产生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只有当独立董事会的确定权独立于经理层和董事会,有其独立的选任权,才能真正维护各方利益,实现利益均衡。②在保证独立董事“独立”的前提下,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到底多少最合适呢?独立董事比例的确定和不断提高,不仅需要通过相关政策部门的法规规定来约束上市公司,而且需要上市公司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止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情况蔓延和加剧,从源头上、主观上支持独立董事制度的存在。③建立独立董事会约束机制,成立第三方监督部门。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独立董事会协会”,专门负责董事会薪酬福利的发放,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
3.3 经理层薪酬。随着经济时代得到来,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在推动企业发展上的作用,并积极制定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以提升其人力资源质量,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企业要想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步,应该加快改革现有的经理层薪酬制度,充分发挥激励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经理人的合法权益。首先,在薪酬福利制度的设计上,企业应该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将经理薪酬与企业的长期绩效、未来价值等有机统一起来,树立长远发展理念,避免出现因短期利益而影响其长期发展的行为;其次,企业应该积极制定多样化的激励政策,激发经理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第三,建立健全经理层治理评价机制,确定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方向,并制定严格标准,定期考察经理人的工作业绩,根据实际考察结果进行相应奖惩。第四,在经理人选择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公开招聘高质量的经理人,坚持优胜劣汰原则,促使经理人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水平,并将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尽心经营,自觉约束和规范其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杨自业,尹开国.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司社会责任与治理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0,2(中):54-55.
[2]谭利,李亚楠.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探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0.11:132-134.
[3]姜梦琼.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公司治理[J].中国商贸,2010.
08:55-56.
[4]高汉祥,郑济孝.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2010.6:32-36.
[5]王丽梅,薄建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J].会计之友,2011.3(下):77-78.
[6]王建琼,何静谊.公司治理、企业经济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09(2):
83-86.